近些年,在一些高校比較集中的地方,高校間相互開放了課程,供學生跨校選課。這種模式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促進了高校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對於高校互選課,大學生們怎麼看?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24名高校在校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互選課可以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校園文化,69.9%的受訪學生認為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96.4%受訪大學生希望有更多跨校選課的機會。
受訪大學生中,文科生佔33.3%,理科生佔50.0%,工科生佔15.6%,其他佔1.1%。
84.5%受訪大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會跨校選課
李葉(化名)是北京語言大學的一名學生,從高考填報志願開始,她就關注到了北京學院路地區21所高校組成的「教學共同體」,這些高校相互之間開放了一些選修課程、跨校輔修專業課程。
「我們班上22個同學裡,有5個同學選了這學期校際間的互選課。不過由於疫情原因,這學期沒能開課,學費也退回了。」李葉說,校際互選課在大一學生中比較受歡迎,「大一專業課不多,大家有更多時間可以上選修課,年級高了,選修課學分一般就修夠了,會在專業課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
調查顯示,71.0%的受訪大學生所在學校開展了與其他學校的課程互選。96.4%受訪大學生希望高校多給學生提供跨校選課的機會。84.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自己會跨校選課。
湖南某高校大一學生崔祺(化名)介紹,他所在的學校以商學類專業為主,比起綜合性大學,選修課的選擇空間比較有限。他非常希望能有校際間的互選課,「如果能有這樣的機會,我會希望選修一些人文類的課程,比如唐詩鑑賞之類的」。
72.5%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互選課可以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校園文化
「學院路地區21所高校之間開放的互選課可以周末上,這樣一來,學生平時晚上能少上點兒課,每天課程安排不至於太滿。」李葉覺得,學院路共同體的校際互選課,時間安排得比較好,而且高校開設的課程,很多都體現了學校特色,非常有助於學生廣泛汲取知識。
調查顯示,72.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互選課可以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校園文化,69.9%的受訪學生認為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61.5%的受訪學生覺得可以整合與共享教育資源。高校互選課的其他益處還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54.0%)、調動學生學習興趣(42.4%)和擴大學生交友範圍(29.4%)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曾對我國高校的學分制和成本分擔機制進行了研究,以山東濟南長清大學城為例,探討了高校間跨校選課的問題。盧曉東認為,對於一些區域內距離較近、學科互補性強的高校來說,開放互選課,有助於推進通識教育。
西南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唐智松教授認為,可以在較大範疇內推廣高校間的校際互選課的活動,這樣做會帶來幾方面的好處,「一是能促進高校相同課程建設的校際競爭,有利於打造一大批的精品課程;二是能促進高校相同課程執教教師之間的競爭,有利於促進執教教師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三是為大學生課程學習提供了更多機會,有利於大學生的學業發展;四是有助於打破高校間課程教學的封閉狀態,有利於高校之間的合作性競爭;五是能推動搭建教育『立交橋』活動,有利於建設學習化社會」。
雖然這學期沒能正常開課,但是李葉對校際間的互選課還是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著恢復正常教學後,還可以再繼續選課。「我之前選到的犯罪心理等課程,都非常熱門,我特別喜歡看偵探小說,希望可以通過選修課來補充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開設高校互選課,70.4%受訪大學生認為應採取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
雖然崔祺希望學校能有校際互選課,但他也擔心,如果有這樣的機會,選課過程是否順利,「我們選自己學校的選修課都要搶,我這學期原本打算選4個學分的課,結果有兩個學分沒選上。我聽說一些高校間的互選課有專門的選課平臺,不知道開放課程後選課人多了,能不能順利選上。另外就是學分的相互認定,以及期末考試,都需要安排好」。
開展跨校選課需要注意哪些問題?70.4%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應採取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66.6%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要協調好上課時間,59.4%的受訪大學生關注學分的相互認證問題,受訪大學生關注的其他問題還有:教學資源的統籌安排(57.0%)、校園安全管理(37.4%)和選課系統部署(29.2%)等。
唐智松指出,校際間互選課的推廣面臨著一些難點:
第一,部分高校可能因為擔心在這種競爭性的教學模式中,失去未來的新生生源,特別是學校辦學水平、學科專業評級較低的學校,可能會儘可能地迴避參與。
第二,部分教師可能會瞧不起其他學校課程的教學品質,或者害怕在開放性課程教學競爭中失敗,而迴避參與。
第三,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不一定願意和辦學水平相對低的學校互認課程學分,同時,後者的在校學生在通過前者的課程要求上有較大困難。
第四,互認課程的準確性,專業核心課程、專業發展課程及學校特色課程等,可能首先存在課程名稱的互認問題。
第五,在目前各校教學經費的管理模式下,教學過程的實施方面,特別是涉及實驗、實習、實訓等產生費用的課程,可能難以開設。
第六,在目前各高校教學經費的管理模式下,教師工作量及其報酬的計算和支付,還難以精確計算。
「學分學費定價和財務核算是資源共享的基礎。」盧曉東認為,只有推進學分制發展、健全成本分擔機制並行,才能有力推動高校之間課程互選和學生跨校學習。
「高校校際間互選課作為高校一種嚴謹、嚴格的教學模式,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辦好需要注意許多問題。」唐智松建議,推廣高校間互選課,要規定好資格,「一是要遴選課程,允許除本校具有優勢資源、特色傳統、特殊要求之外的課程參與該模式教學活動;二是要遴選學校,即學校只對某學科排名與自己相同,或水平高於自己的高校開展相關學分互認;三是要遴選教師,即要求課程教師除博導外均需具備碩士學歷、副教授以上的資格。
他還指出,推廣高校間互選課,要核實好課程,「高校之間可以互認那些課程名稱、代碼相同或相近的課程。課程內容方面,教學大綱相同率要在80%以上,教學時數要相同或相近」。
最後,他認為推廣高校間互選課要做好服務,「要公示本學校本課程允許接納學生的規模、時間、場地等。學校之間要建立校際間教學材料的公開、分享,以及傳遞、保存的工作系統,以便有效地保存教學活動資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