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核對課程代碼後,王禕和室友分坐在電腦前。她們準備在學校選課系統開放的瞬間,立即按下「選課」按鈕。
在王禕看來,雖然選不上心儀的課程也能去旁聽,但她總覺得「既上了有意思的課,又能拿到學分」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王禕說。
近日,中國青年報校媒聯盟面向全國100餘所高校的532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5.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選修課不只為學分,教師授課水平、考試的難易程度、作業量、課程的實用性都成為影響學生選課的重要因素。
46.2%受訪大學生表示選課時更看重教師授課水平
「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男人有錢就會變壞』。」這是四川大學選修課「愛情婚姻經濟學」結業考中的試題,也一度在網絡上走紅。
上過這門課的葉娉同學表示,老師上課時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幽默風趣,善於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各種案例。這門課無疑是同學們眼中的「香餑餑」。
黑龍江大學的杜寧寧告訴筆者,選修課「馬克思哲學經典導讀」在學生中非常出名。據他介紹,該課的主講教師是九位大咖級教授,他們面向全校學生,輪流講授哲學經典。年過八旬的張奎良教授也出現在這門選修課的講臺上——頭髮花白,全程站立,滿黑板的講義,依舊激情四射。課程結束後,全班同學不由得起立,鼓掌目送教授離開。張奎良留下辦公地點,邀請同學與他探討哲學問題。杜寧寧認為,「公選課專業性相對較弱,學生聽課效果也差強人意——但當教師融心血於公選課,學生自然報以掌聲和尊重。」
在中山大學大三學生丁一看來,公共選修課「植物的智慧」也屬於搶手的一類課程。課堂上老師幾乎不點名,但是很少有學生缺席。據她介紹,這門課程內容豐富,老師會結合電影書籍等文學作品分析植物的各種功能,同時布置一些課後實踐作業。丁一選擇的課後作業是種植向日葵,觀察白天向日葵花盤的旋轉情況,記錄向日葵發芽開花凋謝的過程。「老師說第整百位發作業到郵箱的同學還可以得到一本植物圖譜!」丁一覺得這樣的抽獎為課堂增添了許多樂趣。
中國青年報校媒聯盟調查結果顯示,81%的受訪大學生在選課時看重授課教師的名望和授課水平,57.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所選「課程內容是自己擅長,想進一步學習」。同時,71.4%受訪大學生會選擇考試簡單,作業少,學分易得的課程。
對應屆生寇玲來說,大四的選課更讓人糾結。上學期,正在準備碩士研究生招 生考試的寇玲複習任務重,恰巧這時學院一位知名教授新開設了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寇玲明白,修習這門課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備考時間,但是如果放棄這門課程會讓自己覺得本科生涯有遺憾。
寇玲糾結了很久,還是決定選擇了這門課程。「跟隨這位老師學到的治學態度是受益終身的,」寇玲說,「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
中山大學2016級本科生陳碩在大二時選擇由中文系轉入新聞與傳播學院,他坦言,剛入學時,和身邊的很多同學一樣,自己有一種好好學習、利用公選課拓寬知識面的熱情,「希望有很多本專業知識外的收穫」。然而,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他感覺「通過公選課學什麼東西好像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公選課的性質讓人很難自控。在大一下學期,他開始「功利地」把重心放在專業課學習上,而公選課只關心點名與否、考核方法、給分標準等等信息。
學長學姐的「經驗帖」成為選課重要參考
「每個大學生都為選課困擾過吧。」陝西師範大學柴丹說,「我們讀高中是沒辦法自己選課的,在大學通過選課感受到了大學『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氛圍,想上什麼課就上什麼,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每到高校選課季,學生會在社交媒體和校園網絡上發布選課求助帖,相應也會出現各種經驗帖。這些經驗帖絕大多數來自同校的學長學姐。他們作為大學校園的「老玩家」,對於選課擁有更多「經驗值」,每到「選課季」自然就會將「經驗」傳遞給學弟學妹們,學弟學妹們再將聽來的「經驗」進行傳遞,久而久之甚至會形成選課信息「江湖」。
中青報校媒聯盟的調查顯示,70.7%的受訪大學生會在選課前尋求學長學姐建議,其中93.4%的受訪大學生會聽取學長學姐的一些建議。
武漢大學的學生陳鴻輝告訴筆者,學長和學姐會把公選課的經驗帖組合成集,自己每次選課前都會參考前輩們的經驗帖。「先查詢,後了解,才敢選,絕對不會冒著風險去選平均分很低的課,因為不能保證自己能順利通過。」陳鴻輝說。
在江蘇一所高校讀書的大四學生許冰倩表示,自己選課「完全憑眼緣」。她解釋道,學校的公共選修課通常考核難度不大,不需找學長學姐諮詢。
上海大學的尹瑩瑩表示對於學長學姐的建議,她堅信「兼聽則明」。因為她發現,有些學長學姐總是喜歡推薦課堂氛圍比較寬鬆的課程,「對於我本人而言,我更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要破除學姐學長的『傳說』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有試聽的權利。」暨南大學的林同學認為,學校應該保證每一門選修課的第一節課都是試聽課,讓選課的學生先去了解一下這位老師上課的風格、教學大綱,再決定要不要學這門課。她打比方說,「就像現代人談戀愛要認真相處了解後才結婚,學校也應該把選課中『盲婚啞嫁』的現象消除掉!」
超六成大學生選擇知「難」而上
中國青年報校媒聯盟的調查顯示,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即使授課老師很嚴格,也有65.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不會棄選。
暨南大學大四學生林淼表示,她四年來的選課標準都只有一條標準——「課堂要有乾貨」。這樣的標準也促使她總是選擇一些傳聞中很難的課。她笑稱,「越到後面就越會發現,課程內容難我也還是能以不錯的成績通過考核,如果真的很喜歡一門課,那就大膽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林淼也堅信老師嚴格是負責的表現。在她看來,只要堅持,跟著老師的計劃學習,一定能建立自己在該門課程的學習地圖。」她還記得選修的「傳播方法研究」這門課,老師要求極嚴,她需要在學期內完成一項調研,並要用到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她和小組成員們每周都外出做志願者、撰寫觀察筆記,還要進行深度訪談、設計、派發問卷,在圖書館寫報告。她回憶起那段時間直呼「真心累」。但是,最後她和小組成員寫出了一份質量極高的調研報告,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據遼寧一所高校教務處工作人員介紹,該校開設人文選修課達100多門,其中只有不到10門會因選課人數不足而不能開設。「雖然開的多,但這麼多年最受歡迎的一直都是那幾位老師的課,在學生中很出名。」
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林老師告訴筆者,每年選課都有要退選和重選的同學。「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全班集體退選某門課程,導致任課老師沒課可教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對冷熱門課程的兩種極端表現,引起了學院領導的重視。「根據培養計劃,有些課程非常重要不會因為選課少而停止開課,而大多數人喜歡上口碑良好的課,此時提高老師的講課水平顯得非常重要。」林老師說。
為了上好公選課,閩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於老師提出了「小班教學法」。「目前學生和老師普遍錯誤認為選修課沒有必修課重要,因為選修課學分少且以考察課形式出現。」但他認為,從培養學生角度出發,選修課更能激發學生興趣有助於學生對某個領域的深入學習,更適合小班教學。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馮芃芃認為,現在所謂的「功利性選課」背後,首先是一種「無奈」,因為值得學生認真對待的課程不夠多,於是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能夠輕鬆拿高分的課程。但是她同時也指出,做好公選課的教學並不容易,需要開課老師更多投入到教學設計中。就中山大學的情況來說,她表示,這些年,這種現象一直在好轉。「其實我自己開課時,第一周總會問大家的課程期待。可以說有一個趨勢,希望課程輕鬆的聲音越來越少,希望能夠真正學到東西的回應越來越多。」
她認為,在理想的公選課狀態下,老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的時間,準備好課程;學生也尊重老師的時間,認真對待課程。她希望修課的學生不是因為沒有其他可選的才來,而是真心對課程感興趣,能夠積極參與,完成課程任務。她也表示,「這麼做的前提是要開出足夠多有質量的課程,學校出臺政策,鼓勵老師們進入公選課的教學。」(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學生為化名)反覆核對課程代碼後,王禕和室友分坐在電腦前。她們準備在學校選課系統開放的瞬間,立即按下「選課」按鈕。
在王禕看來,雖然選不上心儀的課程也能去旁聽,但她總覺得「既上了有意思的課,又能拿到學分」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王禕說。
近日,中國青年報校媒聯盟面向全國100餘所高校的532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5.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選修課不只為學分,教師授課水平、考試的難易程度、作業量、課程的實用性都成為影響學生選課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