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

2021-02-07 認知框架

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MECE、邏輯樹,是一串下來的。

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作為MECE-邏輯樹的認知基礎,或者說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MECE+議題樹,包裹一層甜甜的裝修,你以為懂了,懂的是那層裝修,但MECE-議題樹的認知基礎,不曾明說的各個邏輯學基礎概念,比如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你對它們的認知,是真不懂。

概念的內涵,要從何說起呢,概念對應外部世界的一類事物,你對這類事物共有本質屬性的認知,這個共有本質屬性的認知就是內涵,這是認識論。

概念的形式是詞語,要明確一個概念,就要通過一個句子來定義,定義就是揭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的邏輯方法。但從人的認識來說,你要弄懂一個概念,就要回到概念對應的一類事物,透過看及觀察或者其它途徑,你從這類事物之中抽取出本質屬性,你對這類事物共有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就是內涵了。會製造生產工具和使用生產工具,這是對人這類事物本質屬性的認知,這是內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本質屬性的事物,概念的外延就是一個集合,這個集合裡的每一個事物都具有本質屬性。

定義一個概念之前,要先搞清楚這個概念對應的一類事物共有的本質屬性,這共有的本質屬性是從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來,一旦抽取出來本質屬性,對本質屬性的認知就是內涵了,一旦內涵清楚,就可以通過對本質屬性的認知去找它的外延,而劃分呢,就是對一個概念的外延進行劃分。

按照對本質屬性的認知,找到外延。劃分之前,是搞清楚這個內涵所對應的外延。舉個例子,國家這個概念,它的外延呢,這個概念的外延呢,大家可以窮舉,比如中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法國、英國、巴西、 喀麥隆等等,你可以一一把它窮舉出來,不超過200個。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本質屬性的事物。國家這個概念的外延,你把它一一羅列出來,比如中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法國、英國、巴西、 喀麥隆等等,截止2017年,一共有197個。知道國家這個概念的外延,接著就可以對它進行劃分。

相關焦點

  • 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判斷、假設、一次大整合!
    專欄行文到這裡,談的都是對一些最基礎詞語所對應概念的認知。涉及哪些最基礎詞語呢: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判斷、假設、線性思維、推理、論證。先後順序性,意味著如果倒過來一下,可能學習就會碰到障礙。在沒搞懂屬性的情況下,去學習概念,就會碰到障礙。
  •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框架、假設樹、MECE其實就是直接面對「邏輯的應用了」,而要了解啥是「框架、假設樹、MECE」,要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以迂為直,看似繞了一條很長的彎路「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其實對於這條彎路來說,卻直達
  • 概念的外延探討!不斷增加內涵去探討其外延,而劃分就在其中!
    溫馨提醒:今天所探討的內涵與外延,是為將來應用MECE、框架、假設、假設樹作準備的,可以說搞不清楚內涵與外延,就很難整明白MECE、框架、假設樹。啥是外延呢?某個概念的對象範圍就是這個概念的外延。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概念的基礎知識
    概念,是指反映事物特有屬性的思維單位。特有屬性,是指一類事物必然具有而其他類事物所不具有的那些屬性。該特有屬性就是該概念的內涵,而具有該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對象就是該概念的外延。我們將前半段的行為模式「故意殺人的」抽象為一個概念,即「故意殺人罪」。(四)概念的特有屬性(內涵)與外延之間的關係概念的內涵越少,則外延越大;概念的內涵越多,則外延越小。實務中基於法律解釋的需要,我們需要調整概念的內涵從而擴張或縮減外延。擴大內涵的解釋。
  • 這個小學生的問題,卻涉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要應用的準確,要死死地扣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概念所對應的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的認知,外延是指概念所對應的這類事物的範圍。小朋友們有時候要羅列出身邊的昆蟲,你知道的昆明有哪些呢,這可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你要找到昆蟲,就要明白啥是昆蟲。
  • 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的區別和聯繫
    日常數學學習中經常遇到概念和定義,甚至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的叫定義有的叫概念。那麼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究竟有什麼卻別與聯繫呢?查閱大量資料後,將我學習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
  • 玩轉邏輯思維,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皆要回到邏輯學的概念基礎!
    談起邏輯思維,其實無非是利用邏輯的一些基礎概念,這些基礎概念組裝起來,配合起來,協同使用。但要做到這一點,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以及各個概念之間聯繫的聯繫。這個歸納推理其實並不簡單,上面這個簡單的歸納推理,卻涉及了以下的一些概念比如啥是屬性。比如啥是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
  • 罪刑法定原則與違憲審查判斷規則的邏輯內涵同構性和外延種屬性研究
    罪刑法定原則與違憲審查判斷規則的邏輯內涵同構性和外延種屬性研究
  • 數據分析之內涵外延的思路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2種數據分析的思路,今天我們繼續介紹一種數據分析的思路——內涵外延,概念清晰。我們做數據分析時要特別注意概念的清晰化,避免產生多種理解概念的詳細解釋,不可以讓概念產生歧義,衍生出錯誤的認知。
  • 論(表象與概念)概念的認知
    所以圍繞概念而言,我們的認知流程就會發生改變,第一是對於概念的具象化表示,第二是對概念的定義,第三是對概念價值功能的認知,第四是對概念相關性範疇的科學研究,第四是如何實現概念的具體價值功能,以滿足人的實際需要。通過這五個流程,我們可以將概念清晰的認知下來。以下分析舉例「蘋果」這一概念。第一概念的具象化表示。
  • 用框架法學習邏輯學,就是把各個概念銜接成一個更大的框架!
    如何快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轉換成如何快速掌握邏輯學的基礎概念以及如何把這些基礎的概念聯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整體的邏輯框架。邏輯思維首先是基於邏輯學的知識層而言,一旦涉及到邏輯學的知識層,學習起來就需要花一點時間。
  • 你會利用屬性來思考事物嗎?事物的客觀屬性創造他人的主觀價值!
    溫馨提醒,對於屬性,之前的文章已經探討了很多,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屬性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個概念有多重要呢,個人在之前的文章寫,大家往往會忽視屬性,寫了一個有點誇張的標題:屬性這個概念很重要,但人們對它的認知起碼要放大至10的N次方!
  • 結合符號學,解釋外延和內涵的區別︱20北大滙豐深財真題解析07
    2020北大滙豐財經334簡答結合符號學,解釋外延和內涵的區別答題思路 本題屬於基礎知識答案正文 一、邏輯學意義上的內涵和外延 內涵和外延,原本是邏輯學中使用的概念。 簡單而言,內涵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如「人」這個概念的內涵是「能製造工具並能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簡單而言,外延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所有事物。
  • 數學概念學習的本質
    數學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在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方面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們通過實踐,從數學所研究的事物對象的許多屬性中,抽象出其本質屬性概括而成的。概念的形成,標誌著人們已經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數學概念是進行數學推理和證明的基礎和依據,數學中的推理和證明實質上有一連串的概念、判斷和原理組成,而數學中的原理又都是由一些概念構成的。因此,數學概念學習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數學概念的教學是數學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胡衛平:學科離不開概念,至關重要的概念教學該如何有效開展?
    內涵是指事物所特有的屬性。例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其中,「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內涵。而延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範圍。例如「森林包括防護林、經濟林、特殊用途林」,這一表述中就包含了概念的外延。實際上,概念的定義就給教師的概念教學實踐提出了要求。
  • 數學概念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數學概念是關於數和形的某一類對象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反映數學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數學概念是一切基礎知識的基石,是整個數學內容的「脈絡」。學生只有掌握數學概念,運用概念,才能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培養其初步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 概念間關係
    一、概念的定義及其邏輯特徵1.概念定義要說概念間的關係,我們先得去了解一下何謂「概念」,所謂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將這個思維形式抽象出一個稱謂,這個稱謂叫概念。比如,「筆」的概念指的就是「書寫和繪畫的工具」。2.概念的邏輯特徵在概念當中內涵和外延是它的兩個基本邏輯關係。
  • 基於認知機制的學習三步法,一次性學會邏輯思維,哪三步呢?
    溫馨提醒,學習邏輯學,學習的方法論很重要很重要,基於認知機制的學習三步法,是一種極其高效的學習三步法,這是自己一直在實踐的一套學習程序,是個人從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中總結出來的簡單三步,是哪三步呢?具體這三步是什麼呢,其一其二其三究竟是什麼呢?
  • 21世紀:四大會計基本假設的內涵及外延
    探索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拓展會計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改革現行四大基本假設,才能全面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    一、會計基本假設的內涵    會計基本假設是一種對會計活動進行時、空、量限定的理論,是會計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亦稱會計的前提,指一般在會計實踐中長期奉行,毋需證明便為人們所接受是從事會計工作、研究會計問題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