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掉進木星會看到什麼?理論上可能發現一些飄浮的生命形式

2020-12-23 徐德文科學頻道

我曾做過一個視頻,一個人沒穿太空衣,被「裸」送到8大行星能活多久?在內太陽系的四顆巖石行星上,可以發揮想像的餘地還比較大,但在外太陽系的四顆氣態行星或冰巨行星上,就沒多大發揮的餘地了,所以只能草草說幾句,引來廣大朋友的不滿,所以今天就來深入地談談,一個人自由落體掉進木星,會是怎樣的體驗吧。

首先我們得假設,他穿著一件可以抵禦任何低溫高溫高壓高輻射的世界上並不存在的太空衣,因為沒有這種太空衣,恐怕他連幾秒鐘都堅持不了就一命嗚呼了,根本就沒機會體驗後面會發生什麼,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為了更身臨其境,下面我們就用第二人稱,「你」的角度來看看掉入木星後會看到些什麼。

由於木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達24.79米/秒平方,你墜入木星的速度將遠遠超過從地球上空墜入,速度會達到可怕的200000公裡/小時——這就看出我們前面假設你穿了無堅可破的太空衣的好處了。顯而易見,沒有這樣的太空衣,你進入木星的大氣層馬上就會燃燒成一個火球,幾秒鐘後就煙消雲散了,因為木星大氣層的風速太快了——木星旋轉太快,一天只有9.5小時,所以它實際是個橢圓形的星球,赤道比兩極直徑長9275公裡,是直徑的大約1/15。

在如此快的速度下,你無法看清周圍有什麼東西,但你看到的太陽沒什麼不同,只是比在地球上看到的要小得多,只有約1/5大;你可能會認為木星是平坦的星球,因為直徑太大,你很難分辨出木星的弧度。

在進入木星大氣層後250公裡,你將抵達一團刺鼻刺眼的零下150度的超低溫雲層——氨氣雲,你終於明白我苦心孤詣讓你穿上世界上並不存在的強大太空衣的心意了,如果沒有這件太空衣,你即使剛才沒被燒死,這時候也會被燻死凍死了。

不僅如此,木星上著名的大紅斑,大約就是從這一高度開始,這意味著你將被捲入你從未經歷過的狂暴漩渦中,最高時速達480公裡的超級颶風——地球上最大颶風的速度大約是360公裡/小時。感謝世界上並不存在的強大太空衣,你的身體因此而不會被撕碎。

你繼續墜落了120公裡,恭喜你創造了歷史——你將超越1995年墜入木星大氣層,在這一高度被摧毀的伽利略探測器的探針,人類要了解木星深處是什麼風景,以後就要全部靠你了。

你繼續墜落,由於氣體阻力的影響,你的速度將越來越慢,周圍光線越來越暗,不知什麼時候太陽已經消失了,直到你周圍完全變成一團昏暗。就在這時,一道明亮的閃光照亮了你周圍的雲層,理論上你可能發現一些怪異的生命形式飄在雲層裡,慢慢地悠遊——當然,這種機率非常小,在氣態行星的大氣層裡誕生生命目前還只是科幻上的概念,在真實世界中被認為可能性極小。

但這仍有可能,因為此時你經過的木星大氣,溫度已經比較宜人了,如果不是因為要克服大氣壓力,你必須穿著世界上並不存在的強大太空衣的話,你甚至可以在這裡「裸奔」而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而且你的速度已經降到很慢,可以藉助雷雨的閃光看清周圍的一切,這裡的雷電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所以如果木星大氣層裡真的存在某些的生命形式,甚至空中文明,我也不會覺得驚訝。

這時候可能就是你最好的機會了,你可以請求他們讓你留在這個漂浮的世界裡,找一個氣球汽艇什麼的,阻止你繼續墜向木星深處。

但大概率這樣的生命形式並不存在,除了雷電撕裂的天空,這裡什麼也不會有,你只能繼續慢慢向木星深處墜落,這時候從你下墜開始,可能已經歷了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你慢慢地墜向了木星內層空間,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感謝世界上並不存在的強大太空衣,你還可以堅強地活著。

不久之後,你將進入一種從未經歷過的環境中,科學家們對此也不甚了解。在這個區域裡是一些叫做超臨界流體的氫,既不是氣體,也不是液體,你墜落的速度也越來越慢,甚至可以到處遊動,四處看看,有沒有什麼生命形式存在。但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這裡的溫度已超過了太陽表面,而壓力則達到了地球表面的200萬倍以上,我們已知的任何生命形式,都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來。你能在這裡悠遊,得感謝身上那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太空衣。

但這也是你悲慘命運的開始,再往下你就進入了液態金屬氫的區域,你將被永遠困在這裡,困在金屬氫的世界裡,沒有外力手段,你將永遠無法逃離。或許你也可以繼續向下潛行,最終到達幾千公裡下的另一個世界,木星堅固的固體內核,但分界線可能並不明顯,所以我並不確定你能不能到達那裡,甚至有沒有固體內核都是未知數——目前科學對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了解還非常有限,更多是電腦計算模擬以及猜測。

所以最好不要掉進木星,鑑於它強大的引力,無論你防護多麼嚴密,最多也只能保證你不死,但你要想從木星再返回地球,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不確定你能不能從金屬氫的困境裡返回木星「表面」,即使你要從表面回到太空,逃逸速度也達到了59.5公裡/秒,而地球的逃逸速度是11.2公裡/秒,得用多大的火箭你才能脫困啊!

相關焦點

  • 木星是氣態星球,人站在木星上會發生什麼?會直接掉進地核嗎?
    人能夠站在地球上,是因為地球的引力作用和地球表面的支持力形成平衡。而地球表面的支持力來自於地球表面是固態的,可以支撐住人體。那麼問題來了,木星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行星,自身引力要遠比地球強得多,如果人站到木星上,木星又沒有巖石表面,那麼人會直接掉下去到木星的內核當中嗎?
  • 在木星的衛星上看木星是什麼感覺?看完後我有木星恐懼症了
    相信大家都能一口說出來,是木星。沒錯,木星是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目前已經發現了79顆衛星。相比地球和唯一的夥伴月球來說,木星大家族可就熱鬧多了。那在木星不同的衛星上看木星什麼感覺呢?伽利略衛星顧名思義就是木星的這四顆衛星最早是義大利著名的天文學家伽利略最早發現的。按照到木星的距離由近到遠它們分別是木衛一(艾奧)、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加尼美得)和木衛四(克裡斯託)。這四顆衛星上是近距離觀看木星的好去處。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在美國科學家們傾向於尋找與地球上的生命有某種相似之處的生命跡象。但是,遵循這種對生命的狹隘定義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原因。我們真的是獨自在宇宙中,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尋找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說,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一個不那麼「以地球為中心」的生命定義,那麼找到外星人可能會有更好的運氣。換句話說,科學家需要擴大搜索範圍,以解釋外星生命可能與地球上的生命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的可能性。
  • NASA探測器在小行星上發現水跡象 或蘊藏地球生命起源線索
    英媒稱,有科學家10日表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奧西裡斯—REx」探測器在一顆距離地球較近的小行星上發現了水的組成元素。這個摩天大樓大小的天體或許蘊藏著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編譯/劉子彥)(原標題:NASA探測器在小行星上發現水跡象 有孕育生命潛力)延伸閱讀:科學家發現木星大紅斑深處蘊含水的科學特徵 或可知木星如何形成近日,美國科學家藉助望遠鏡等設施,對木星的標誌性風暴——大紅斑進行觀測,在大紅斑深處發現了水的化學特徵。
  • 什麼是奇怪的氙?為什麼在太陽風和木星上氙的同位素比例不相同?
    「什麼是奇怪的氙氣,為什麼在太陽風和木星上Xe136/134的比例不相同,這是有什麼象徵意義嗎?」氙有9種穩定性同位素和20种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是在其原子核中,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在地球上,氙的大量不同的同位素具有特定的比例。
  • 科學家在這兩顆衛星上發現大量的神秘紅色線條,它們會是什麼?
    這些紅色的弧形線條以前並沒有發現,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發現紅色線條可能是因為季節的原因所造成的光照條件不同。這些不同尋常的彩色地貌相當清晰,線條延伸範圍很廣,令科學家們困惑不已。那麼這些怪異的紅色線條到底會是什麼?科學家對此也沒有肯定的答案,有科學家認為,這些紅色線條可能是由於化學反應,暴露了冰層中的一些金屬元素,也有可能是土衛三內部的某種氣體外溢造成的。
  •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回了最新照片,讓人近距離體驗這顆另類星球
    朱諾號探測器是美國七年前發射的木星探測器,在2016年進入木星軌道後便開始圍繞木星收集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資料,此前人類從未如此近距離的觀察這顆太陽系的巨無霸,在12月2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朱諾號探測器已經完成了16次環繞飛行任務,並且發回了許多最近拍攝的木星表面照片,讓人清晰地看到這顆詭異卻又美麗的行星模樣
  • 地球被木星「盯」上?大紅斑內出現黑色眼睛,木星怎麼了?
    然而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有關木星的科普也十分值得人們關注,木星在太陽系的演化和生命的誕生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據哈勃望遠鏡傳回的相關照片,木星表面擁有巨大的紅斑,看起來十分顯眼。科學家們藉助於相關理論分析,由於木星是一個氣態行星,所以它的大氣狀態也十分特殊,大紅斑很有可能是木星大氣中的氣旋風暴,特殊的條件導致它在幾百年間沒有消失,並且隨著木星的不斷運動而改變位置和大小。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大紅斑的相關照片顯示其內部出現黑色圓圈,像一隻眼睛在遠遠地盯著地球。
  • 木星氣體行星的真相是什麼?核心瞬間破碎,45億年前發生了什麼?
    而在這一次猛烈的撞擊中,形成了現在木星這樣的稀釋核心,也導致了木星核心還充斥著大量的氫和氦。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運行了大量三維計算機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環繞木星運行的朱諾號探測器所收集的一些令人困惑的測量數據。 而該小組利用朱諾號墜毀前執行任務傳來的數據。科學家們繪製出木星引力場的精確圖像,從而推斷出木星的組成和內部結構。
  • 木星上沒有水?科學家發現光木星大氣層中的水就是地球海洋的32倍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它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有著厚達幾千公裡的大氣層,大氣層的下面是金屬氫的海洋,但那裡面並不是水,而是氫元素在壓力極大之下的狀態,一般認為木星上的水是比較少的,不過最近美國科學家在朱諾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上發現並非如此。
  • 外星海洋裡的未知生命會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有證據表明,在一些衛星上存在有液態的海洋,包括木衛二、土衛二、木衛四(又稱卡利斯託,Callisto)和木衛三(又稱蓋尼米得,Ganymede)。今年6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土衛二海洋大約有10億年的歷史。還有人認為它可能有數十億年的歷史,有足夠的時間讓生命進化。 這些海洋被認為是鹹的,含有氯化鈉,就像地球上的海洋一樣,這是對發現類似地球生命前景的又一提振。
  • 從行運木星看你今年最幸運的是什麼?
    在這一年,你也會變得慷慨,但若過度就是揮霍無度,散財。此時我們也要學習看到心靈上的富足感也是一種財富。 通過木星的照耀,我們這一年不會那麼害怕面對那些黑暗面、可以在陰影之下看到夾縫裡透出來的光,並因此找到黑暗中的出口,來進行自我改變。 這也是你了解生命更深層次意義的好年份;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資源和幫助。
  •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木星的極光?
    許多人都對極光有所了解,它們被認為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神秘、最迷人的事物。極光通常出現在北極和南極附近的高緯度地區,相應的名稱分別為北極光和南極光。 然而,直到2016年我們才第一次看到太陽系中另一顆行星的極光——木星極光。圖解:木星的極光。
  • 木星最大衛星含水量超過地球 或孕育生命—新聞—科學網
    美國宇航局科學部門主管之一格倫斯菲爾德認為,木衛三的冰層下存在深海「打開了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奇妙可能」。   參考消息網報導 「木衛三」是木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從理論模型得出推論認為木衛三可能蘊含一個大洋。美國宇航局發射的「伽利略號」探測器在2002年對其磁圈進行了測量,進一步確定了這一推測。如今又出現了新的證據。   哈勃望遠鏡被用來觀測木星在木衛三引力下產生的極光。由於天文望遠鏡並不能直接觀察到行星、衛星或任何天體內部的情況,研究磁圈就成為一種間接的手段。
  • 為什麼地球生命的進化發展要感謝木星?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而地球是唯一的智慧生命星球。浩瀚的宇宙中有可能並不止地球這一顆生命星球,但是像地球這樣美麗的生命星球還是非常少見的,科學家雖然在宇宙中發現了不少和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但是卻沒有一顆能夠有地球這般耀眼美麗,這可能就是智慧文明星球的獨特。
  • NASA會在克卜勒1658b的遙遠星球上發現生命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克卜勒-1658系統中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這可能會提高該機構發現外星生命的希望,但克卜勒1658b行星上有生命嗎?NASA外行星:航天局今天證實了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的存在。NASA的Kepler-1658b是第一個被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候選行星,但NASA稱其確認之路是「崎嶇不平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會在確認的外星行星上發現生命嗎?不幸的是,在Kepler-1658b上發現生命的可能性似乎很小,因為這顆行星更像氣態巨行星木星,而不是地球。
  • 碳基生命、矽基生命、智能AI生命;有多少種可能的生命形式?
    但由於人類是宇宙空間的微塵,時間長河的一瞬,人類無法理解和感知宇宙這種類型的生命。一起來打開腦洞,探索宇宙中可能的生命形式。一,碳基生命。(土衛六巨大的甲烷海洋和大氣層)其他星球上的碳基生命:理論上生命只要能和外界環境互動,獲取能量,即可完成生命形式;以甲烷為能量來源的碳基生命,極有可能存在於土衛六,土衛六有大氣層和甲烷海洋。
  • 比月球還小,液態水卻是地球的兩倍,最有可能發現地外生命的星球
    生命的意義 如果在木衛二上發現生命,對人類有什麼意義?木星強大的引力會給木衛二的內部帶來一定的熱量,再加上木衛二內部火山噴發和內核的熱量,讓這個天體內部的水可以呈現液態,並且這些熱量也是生命誕生的關鍵。
  • 盯著木星的「大眼睛」看,為何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筆者-菲君木星——太陽系中排名第一的霸道行星,它的質量是如此地驚人,以至於將其餘7大行星的質量加在一起也不及它的五分之一,當人們在腦海裡回想起木星的形象時,人們最初想到的可能是木星上的「大紅斑」,它看起來就像一隻巨大的眼睛在凝視著地球、沒有人知道木星的「大眼睛」是何時誕生的
  • NASA「朱諾號」為木星的水之謎提供了新發現
    這也是自1995年NASA的伽利略號(Galileo)任務提出木星相對太陽而言可能是極其乾燥的(該對比並不基於液態水,太陽中存在的氧氫的含量)以來,首次發現該氣態巨行星上富含水分。 幾十年來,行星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準確估計木星大氣中的水分總量。該數據是太陽系形成之謎中一個關鍵的缺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