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心、懂事就是好孩子嗎?3個道理家長要看,很現實

2020-09-21 育兒媽寶

「他是地球上我最後一個想到會犯罪的人。」

這是吳謝宇的師友和鄰居對他的評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老師和同學看來沒有一絲缺點的人,竟然殘忍的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在警方通緝之後三年才在重慶被抓獲。

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到大在父母、鄰居、老師、同學、朋友看來省心、懂事的好孩子,居然在父親離世之後殺害了自己最親近的母親,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孩子省心真的好麼?

日本知名心理醫生,建議家長:費時、費力、費神地靜候孩子的成長,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家長們最好有一個思想準備:育兒輕鬆通常不是什麼好事。

1.一味的要求孩子,結果我們承擔不了

中學老師黃侃的女兒遠遠從小喜愛體育、唱歌,還喜歡吹長笛和玩打擊樂,成績優異。中學時出訪過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從小到大,女兒一直都是省心的孩子,學習優秀,興趣廣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強。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堪稱完美的學生,卻在異國留學時期,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孩童時代,作為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父母而言,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途徑、數不清的機會了解孩子的真實內心。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孩子的視角看社會,時刻記住保持一顆同理心,才能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2.高標準要求,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

孩子平日有些頑皮讓家長傷腦筋,父母大多會採用嚴厲管控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一些孩子變得聽話省心了,可這樣平時立竿見影的手段所埋下的隱患,都在此時發作了。

我們無意責怪父母,只是在尋找一條保護孩子的道路。如果孩子可以打破「聽話、省心」的限制,不崇尚也不畏懼權威,面對危及自身安全的懲罰時敢於尋求幫助,類似的虐童事件可能會被及時制止。

收回「聽話、省心」這個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更是給予了他們面對危險時的盾牌,家長的目標是能夠培養出一個敢於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能夠保護自己、有獨立人格的孩子,而非一個乖巧聽話、膽小省事最終導致一味沉默和容忍的受害者。

3.保持距離、適當放手

杜子建在採訪時曾經說:「孩子小時候太省心了,長大後會讓你不省心。」

其實,沒有父母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未來優秀,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只是一味地強制孩子省心、懂事,卻又不能教會孩子懂是非、明事理、獨立思維,孩子慢慢會努力活成父母、別人眼中最完美的自己,卻成為了自己最不喜歡和想要的樣子。

被長線束縛的風箏,是永遠飛不遠的。父母越想控制,孩子越想逃離,保持距離、適時放手,不設限、不標籤,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這才是最好的教育選擇。

省心、懂事的讚詞,對孩子不一定是好事,希望每個孩子都不用太省心,而是真正體驗到孩子本該有的快樂。

相關焦點

  • 孩子省心是好事?家長別高興得太早,也許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導語:如今社會什麼樣的孩子最多?自然是&34;,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在為自家孩子的調皮搗蛋煩心,好像不管自己使用什麼&34;,小朋友依舊我行我素,完全照著自己的性子來。於是聽話懂事不會麻煩別人的孩子,成了家長眼中的&34;小朋友。但是仔細想一想:&34;,那麼省心的孩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孩子還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你這時候再看看家長,正氣定神閒地坐著玩手機,偶爾抬起眼皮看幾下,仿佛那是別人家的孩子。再加上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家長頭疼的地方多了去了,再也不可能省心了。3有的家長不知道怎麼想的,孩子都快上天了還寵著。你知道弟弟為什麼是個熊孩子嗎?小時候,弟弟闖了禍,你管不了他,父親只會打他,連道理也不講。
  • 「媽媽,我不要」,孩子的懂事背後,隱藏著令人心疼的現實
    相信很多人在聽到這個問題以後,都會說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畢竟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比起來,聽話的孩子總歸是更好管理一些的,會讓家長很省心。可孩子太懂事了,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可他卻很不一樣,他的媽媽為此還很驕傲,覺得兒子很懂事,經常和身邊人推薦自己的「嚴厲教育法」。其實很多大人都有相同的誤區,在他們看來,那些聽話懂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我們也總能看到有一些家長,隨時隨地在誇這個孩子懂事,那個孩子懂事的樣子。
  • 家長都喜歡"懂事的孩子",懂事背後隱藏著孩子真實情緒,你知道嗎
    相信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看孩子懂不懂事,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但是偏偏他們有自己的個性,表現出的反應與我們所期待的大相庭徑。而那麼聽家長話、不哭不鬧的孩子則成了家長最喜歡的一類。
  •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別強迫孩子懂事
    孩子的童年本應就是快樂的、自由的、天真無邪的,若總是想著讓孩子快速增長經驗,讓孩子早一點兒懂事,那孩子的童年就會受到社會現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快樂,孩子也就無法快樂的成長。在我看來,小傑懂事的讓人有些心疼,面對想玩的玩具,只能眼睜睜看著,顯然他並不快樂,在我的眼裡,有些小孩子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是不會罷休的,想法子讓自己的父母滿足要求,小傑的媽媽還以此引以為傲,孩子的「懂事」真的對他好嗎?這是在強迫孩子「成人化」。陳鶴琴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大腦、手、自由,讓孩子能夠全方位的成長。
  • 打罵孩子易生逆反心理,學《小鞋子》用3R育兒,孩子懂事家長省心
    一個小孩在收拾畫紙的時候,不小心沾到了墨,這可是孩子去參加繪畫比賽的畫紙,於是著急得蹲在地上大哭,爸爸聞聲趕來詢問情況。看到爸爸來安慰他,孩子更傷心了,爸爸心平氣和的跟孩子交談,看看是否還有補救的可能。孩子睜著哭紅了的大眼睛想了好一會兒後,小心翼翼的問爸爸:「畫個小黑貓或者小花狗可以嗎?」最終,利用那團墨,畫了一隻睡著了的小花狗,甚是好看。
  • 打罵孩子易生逆反心理,學《小鞋子》用3R育兒,孩子懂事家長省心
    ,如何用3R原則將叛逆、易怒、淘氣的孩子,逐步養育成乖巧懂事、善解人意、自覺努力的孩子。看到爸爸來安慰他,孩子更傷心了,爸爸心平氣和的跟孩子交談,看看是否還有補救的可能。孩子睜著哭紅了的大眼睛想了好一會兒後,小心翼翼的問爸爸:「畫個小黑貓或者小花狗可以嗎?」最終,利用那團墨,畫了一隻睡著了的小花狗,甚是好看。
  • 省心真的是懂事嗎?錯誤的責備方式,會讓孩子在責備中被強化信念
    養一個省心又懂事的孩子,可以說幾乎是絕大多數父母的心願,但是孩子的貪玩天性卻告訴我們,他們就像是刺蝟一樣需要帶刺成長,如果非要孩子省心、乖巧地成長,那麼就如同一根一根地拔掉身上的刺一樣殘忍,而孩子的成長就應該在釋放天性裡自由翱翔。
  • 不想讓孩子像「賀子秋」一樣懂事!不要再誇獎孩子懂事了!
    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在看到賀子秋說自己不愛吃肉,愛吃素菜時就想起那個說不愛吃糖的自己。再看到李爸爸說他在長身體給他夾肉時,想起即使把糖捂化了也要給我帶回來的爺爺奶奶。
  • 孩子太懂事並不是好事!背後是被「心窮」毀掉的人生,家長要重視
    文/天意媽媽談育兒在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懂事,就是因為這樣父母能夠稍微省心一些,甚至認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有些家長看見別人家懂事的孩子還會非常的羨慕,但是一個孩子太懂事真的好嗎
  • 孩子有這3個「懂事」行為,將來可能與成功無緣,家長別瞎開心
    因此,孩子有些行為看似懂事惹人疼,但要注意了,別顧著開心,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將來起到負面影響,家長一定要趕緊幫助孩子改過來」,特別是在家裡,如果有弟弟妹妹的話,就要讓著他們,因為作為大孩子要懂事。>「孩子必須要完全聽父母的話,不和父母反抗、不頂嘴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 孩子有這3種"懂事"的表現,其實就是情商低,家長別再沾沾自喜
    家長固然之都想塑造孩子懂事的形象,這樣在外出的時候也不會給自己惹來麻煩,跟其他孩子相處的時候還可以安心一點,在學習上也不懂家長太過於操心。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懂事的行為,並非孩子真的本意上的懂事,而是孩子存在一種自卑的心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去開導孩子,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就活得越辛苦,真相讓家長沉默
    文|秘籍君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請回答1988》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喜歡用懂事、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會讓家長省心又驕傲。但真的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嗎?其實都是在後天生活環境和家長的期待中,被迫成長的懂事。
  • 想讓孩子省心懂事,良好親子關係是基礎,簡單3招改善親子關係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省心、懂事,作為父母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吧! 目前獨生子女居多,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成為了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在建立親子關係的時候,總是存在著顧慮,擔心關係太親密了,恐怕產生溺愛;關係疏遠了,又恐孩子抱怨。很多父母覺得難以平衡,感到焦慮。
  • 懂事就是好事?這3種懂事說明孩子情商低,父母別忙著高興
    一、為什麼很多家長認為「懂事」就是好事?明星馬伊琍有個乖巧懂事的女兒,但馬伊琍卻在一個節目裡直言說後悔對女兒要求太嚴格,才導致了女兒的過分懂事,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女兒內心卻非常膽小。如果別人覺得你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那麼也就相當於讚揚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好,大家都羨慕別人家裡的孩子「懂事」,所以在父母的眼裡,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那是件特別自豪的事情。2.懂事的孩子少操心不聽話的孩子讓家長鬧心,然而一個「懂事」的孩子就不會讓父母過多擔心,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學習上,家長都不必擔心太多。
  • 誇孩子「懂事」真的好嗎?孩子「懂事」就是好孩子嗎?
    ,要謙讓!正是這句話讓馬伊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自己過分的嚴厲,讓孩子變得膽怯,不再開朗活潑。其實,懂事的孩子真的懂事嗎?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逼著他們懂事。研究結果顯示,取得更高成就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反抗傾向的孩子。相較於懂事的孩子,他們更加自信,也更有主見,不盲從他人。
  • 孩子從「淘氣」變「懂事」,家長要注意娃的心理變化
    明明是個孩子,卻要模仿著大人的模樣。但你可知道,那個努力想討好大人的孩子,拼命壓抑自己內心的欲望,讓別人舒服了,自己卻憋屈了。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懂事,長大後心理問題就越多?其中有個高贊的回答:家長往往關注孩子是否聽懂、順從指令,而忽略、排斥孩子自主表達的能力。在懂事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會在未來的社會中面臨更多的迷茫與糾結:不懂得拒絕,對他人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羞於表達自己的訴求,總覺得自己的需求是有罪的,期望對方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
  • 懂事的孩子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請教會他「不懂事」
    莉莉(化名)有2個妹妹,年僅6歲的她就顯得格外懂事,媽媽出門帶著姐妹3個出去買衣服,2個妹妹總是拉著媽媽買這件買那件,唯獨莉莉一聲不吭等著媽媽給她選好。最後買完了,2個妹妹都買了2套衣服,可莉莉就只有一件衣服。回到家,媽媽直誇莉莉很懂事,知道給媽媽節約錢,2個妹妹太不懂事了,以後要多向姐姐學習。
  • 懂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因此,培養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成了不少家長的目標。,卻說不想去;懂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但孩子在一個活潑童真的年齡太過於「懂事」,或許是父母的「失職」。中國青年報曾經就「懂事」話題做過一項調查, 65.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從小就是那個「懂事」的孩子。僅19.1%的受訪者認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更快樂。55.9%的受訪者直言,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長——只為自己省心,壓抑了孩子天性。
  • 批評孩子要注意挑時間,家長注意規避這3個點,再生氣也要忍耐
    批評孩子要注意挑時間,家長注意規避這3個點,再生氣也要忍耐許多熊孩子就是不會讓爸媽省心,一次次挑戰家長的耐心,讓家長脾氣日漸增長。有時候批評孩子確實是必要的,因為小時候自己不批評,孩子大了,社會就會替你好好教育。有些氣早生不是壞事,就看家長怎麼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