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地球上我最後一個想到會犯罪的人。」
這是吳謝宇的師友和鄰居對他的評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老師和同學看來沒有一絲缺點的人,竟然殘忍的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在警方通緝之後三年才在重慶被抓獲。
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到大在父母、鄰居、老師、同學、朋友看來省心、懂事的好孩子,居然在父親離世之後殺害了自己最親近的母親,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孩子省心真的好麼?
日本知名心理醫生,建議家長:費時、費力、費神地靜候孩子的成長,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家長們最好有一個思想準備:育兒輕鬆通常不是什麼好事。
1.一味的要求孩子,結果我們承擔不了
中學老師黃侃的女兒遠遠從小喜愛體育、唱歌,還喜歡吹長笛和玩打擊樂,成績優異。中學時出訪過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從小到大,女兒一直都是省心的孩子,學習優秀,興趣廣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強。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堪稱完美的學生,卻在異國留學時期,選擇了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孩童時代,作為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父母而言,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途徑、數不清的機會了解孩子的真實內心。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孩子的視角看社會,時刻記住保持一顆同理心,才能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2.高標準要求,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
孩子平日有些頑皮讓家長傷腦筋,父母大多會採用嚴厲管控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一些孩子變得聽話省心了,可這樣平時立竿見影的手段所埋下的隱患,都在此時發作了。
我們無意責怪父母,只是在尋找一條保護孩子的道路。如果孩子可以打破「聽話、省心」的限制,不崇尚也不畏懼權威,面對危及自身安全的懲罰時敢於尋求幫助,類似的虐童事件可能會被及時制止。
收回「聽話、省心」這個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更是給予了他們面對危險時的盾牌,家長的目標是能夠培養出一個敢於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能夠保護自己、有獨立人格的孩子,而非一個乖巧聽話、膽小省事最終導致一味沉默和容忍的受害者。
3.保持距離、適當放手
杜子建在採訪時曾經說:「孩子小時候太省心了,長大後會讓你不省心。」
其實,沒有父母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未來優秀,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只是一味地強制孩子省心、懂事,卻又不能教會孩子懂是非、明事理、獨立思維,孩子慢慢會努力活成父母、別人眼中最完美的自己,卻成為了自己最不喜歡和想要的樣子。
被長線束縛的風箏,是永遠飛不遠的。父母越想控制,孩子越想逃離,保持距離、適時放手,不設限、不標籤,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這才是最好的教育選擇。
省心、懂事的讚詞,對孩子不一定是好事,希望每個孩子都不用太省心,而是真正體驗到孩子本該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