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今社會什麼樣的孩子最多?自然是&34;,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在為自家孩子的調皮搗蛋煩心,好像不管自己使用什麼&34;,小朋友依舊我行我素,完全照著自己的性子來。於是聽話懂事不會麻煩別人的孩子,成了家長眼中的&34;小朋友。
但是仔細想一想:&34;,那麼省心的孩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家長真的希望自家的孩子省心、聽話、從不麻煩自己嗎?
小編最近正在追《以家人之名》,萬萬沒想到,小哥賀子秋竟成為了我的淚點,從小便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爸爸,懂事之後又被媽媽拋棄,好在遇到了李尖尖一家。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子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即使在李家人的心中,子秋已經是他們的孩子。但是無論是麵館的客人還是子秋的二姨,都在有意無意地告訴他,要聽話、要懂事,否則李爸就不要他了。為了不會被再次拋棄,小小年紀的子秋半夜起來洗衣服,吃飯不敢夾肉,總是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自己用最差的……
或許在家長的眼中這樣的孩子省心,聽話,但是這樣真的好嗎?小小年紀的賀子秋已經懂得看別人的顏色行事,生怕自己成了拖油瓶,心中極度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把自己全部的情緒埋藏在心中,一旦有一天他們情緒爆發,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或許賀子秋成為這樣的性格不可避免,可是其他孩子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沒有安全感。
與賀子秋一樣,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安全感,便不會主動麻煩別人。我們常說&34;,可是有些孩子明明知道這一道理,依舊不會這樣做,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就算哭到昏厥照樣不會有人給他糖。
同樣的道理,孩子知道就算自己提出幫助也不會有人伸出援手。朋友比較懶,以&34;為理由,從小就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媽媽還沒醒,小朋友會自己走到客廳打開電視,自己去廚房拿牛奶,拿零食。兩歲的孩子能夠費勁地把管子插進牛奶中,用力地咬開零食包裝……
二、形成「討好型人格」。
就像是麵館的客人和子秋的二姨,總是在子秋的面前告訴他要聽話、要懂事、要分擔家務,以至於在子秋的心中,這些事情已經根深蒂固,他生怕自己表現不好變成沒人要的孩子。生活中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34;、&34;、&34;……以至於孩子會認為如果自己表現不好就是&34;。從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總是儘自己所能做好事情,能不麻煩別人的事情從不主動開口,最後反而成為可有可無的人,別人需要的時候召之即來,別人不需要的時候揮之即去。
第一個方法: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有的家長總是習慣性拒絕孩子:&34;&34;;&34;&34;;甚至是小朋友摔倒了想要媽媽抱抱也不可以,長時間下來孩子乾脆不提要求。所以家長要懂得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但是同時也要注意,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要立馬拒絕,而是和他們一起分析為什麼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這樣做還能夠幫助小朋友養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個方法:用愛包圍孩子。
在孩子的眼中,家長是最親近的人,他們全身心地信任家長,自然也希望家長能夠全身心地相信自己並且愛著自己。一個從小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身上會有一種特別的光芒,這種光芒是別人不可忽視的。
所以家長要經常對孩子說&34;,如果實在覺得說不出口,經常陪孩子玩耍,撫摸他們,依舊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
寄語:想要在這個社會上更好地生存下去,必要的社交必不可免,尤其是中國這個&34;,人際交往是一件複雜並且必要的事情,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你麻煩我一次,我麻煩你一次,互相欠下的&34;反而是人與人交往的最佳方式。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不會麻煩別人是一件好事,不懂得與人相處,是一個人在社會立足的&34;,相反,懂得正確地麻煩別人反而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