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7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外國的孩子和中國的孩子,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回答:「中國的孩子比較勤奮,從小所涉及的科目以及基礎知識比較夯實,但是相較外國孩子而言,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可能會有所不足。」
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是比較中肯的了,如果非要把中國孩子和外國孩子放在一起來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來說明。
那就是「中國孩子相當於一張繪製全面的地圖,而外國孩子則相當於一個本地人。」
地圖上雖然標註明確,精準到了每一家每一戶每一公裡,那如果真讓你置身其中,還是有可能陷入地圖的迷宮當中走不出來;
反觀外國孩子,就像一個本地人一樣,他或許說不出來這個地方具體有什麼東西,或許說不出來距離到底有多遠,但是你把他放到這個城市裡,他絕不會迷路,因為他就是這裡土生土長的人!
如此一來,便很好的闡述了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之間的差別,中國孩子或許懂得很多,理論知識很豐富,但可能出現說不出來和做不出來的狀況;外國孩子的理論知識或許不足,但不得不說,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非常強的。
不僅如此,前段時間外國某知名教授更是直接表明:「我眼中的中國留學生,遠比你想像的要慘,要糟糕!」看完外國教授的一席話,真的是令人扎心,卻也是十分現實。
外國教授眼中的中國留學生
1、「中國學生的確很勤奮,但總是過於依賴和相信課本,缺乏批判性思維」
這位外國教授首先肯定了中國學生的勤奮,其他同學下課之後或許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但中國學生還很有可能會在教室裡繼續研讀課本。
但他們總是過度依賴和相信課本,缺少創新和突破,俗話說的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過度依賴課本,缺乏批判性和發展性思維,反而會局限一個人的發展和思維。
2、「總喜歡著眼於現成的理論成果和結論,缺乏創造性」
中國孩子往往更傾向於現成的理論結果,研究別人研究過了的東西,缺乏創造性。而外國孩子總喜歡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東西,在新領域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這是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的一個重要區別之一。
3、「總過度依賴老師,過度跟隨別人的步驟,很少自己主動思考」
中國學生總是喜歡過度依賴老師,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跟隨著老師的節奏和步驟,甚至連思路也一直跟隨著老師,如此一來,根本無法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而外國孩子往往更注重於獨立思考,甚至有時候會在課堂上反駁老師,跟老師爭論,而中國孩子則恰恰缺少這種能力。
不得不說,這位外國教授說的話很直接,但也不得不說,他說的也不無道理。中國孩子的確勤奮,但相比較外國孩子而言,的確缺乏一些獨立思考能力,缺乏一些自主創新精神,缺乏一些批判性的思維。
當然,這不能簡簡單單的把責任歸咎到孩子身上,我們應該從宏觀上,從國家和教育制度層面上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的教育到底該如何進行轉變呢?其實做到這三方面很重要。
「教育創新」中,我們應注重這三個方向
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現在有些老師講課時,會讓孩子完全聽自己的講解,背熟理論知識,但是沒有讓學生們主動的去思考這個知識點得出的原因,所以學生會缺乏思維創新能力。
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孩子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理論的基礎上,讓孩子實際運用到生活當中。
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更多的引導孩子進行獨立思考
缺乏創新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太過於依賴老師的講解反而會讓孩子養成只聽老師講的習慣,而不會自己去主動思考。
所以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多加注意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只有孩子自己想出來,才能記得牢,也能讓孩子在這個知識點的層面上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
有的老師比較嚴格,總希望學生能答對,而一旦學生說錯了,便會一通吵,這其實會讓學生更害怕自己思考和回答問題了。
答錯很正常,孩子答錯說明他自己思考了,只不過想錯了,老師可以引導孩子把思路給掰回來,並且鼓勵他的勇敢。這樣孩子得到誇獎了,便會更加有信心下次能答對。
孩子該批評批評,但是該鼓勵還是得不要吝嗇的鼓勵,好學生都是誇出來的,老師多誇學生,學生才有勁頭去繼續創新思考。
辣媽語錄:
「我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你想的還糟糕!」現實又扎心,一字一句,全都戳在了中國留學生的心窩子上,但這言語的直白背後,又何嘗不是對我們教育的一種提醒?
最後,希望我們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希望家長們和老師們都能積極轉變教育方法和思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具有豐富的自我思考意識的獨立個體,讓祖國的花朵更加優秀的成長。
你認為外國教授說得對嗎?
本文編輯:媽媽緣
審稿主任:全能辣媽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