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撒哈拉的故事》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中,老師一直是受人尊重的存在,他們負責傳授知識解答困惑,讓知識的火焰照耀華夏不滅之魂。
我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著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學子見了老師畢恭畢敬,對老師尊敬有加,老師對待學子也是疼愛有加,知無不授,授無不知。
家長將孩子託付給學校,託付給老師,祈願學子歸來時成龍成鳳。學子對教育體制,對學校規定,對老師都言聽計從。
在這種模式下成長起的優秀學子有的選擇出國深造成為留學生,可有一位外國教授認為這樣的中國留學生太差。
為什麼這樣認為?中國的教育體製成長起來的學生又是否適合出國接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體制?
一、 國人為何愛留學
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交流頻繁的當代,許多在國內學業有成的學子會再次選擇出國深造,以求更高的學術造詣。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而選擇送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根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60萬大關,同比增長11.74%且這個數據在2018、2019乃至2020依舊在增長。
出國留學有助於國與國之間的知識交流,也有助於祖國的建設,歸國而來的學子多了層「海歸」身份,於國家於學子,都是很有利很值得高興地事情。放眼國內,誰家孩子去國外上學回來,那家長說起來也是倍兒有面子。
在國內,可以去國外上學的機會並不是誰都可以擁有的,它要求學子必須有良好的學習成績,優秀的語言學習能力,還有要相應的家庭條件支撐。
出國留學後不僅可以學到相應知識,更重要的是留學歸來的學子被套上「海歸」二字鍍層金後,仿佛很多事情就容易許多,很多人仿佛會對這層光環高看一眼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出國留學是很多學習成績優異家庭條件優越的人們首選之路。
他們一是用此來證明自己孩子的優秀,二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家長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子機會,孩子也想往更高處發展這些都無可厚非。況且出去見見世面長長見識也並無不對。
中國學子若是想靠學習博得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博得名頭,必須得寒窗苦讀十二載,經過中考與高考的洗禮,與幾十萬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廝殺,最終優勝者才有機會踏入更高學府。
所以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些能出國留學的孩子必定吃過別人不能吃的苦,一定是堅強聰明受人尊敬的樣子。但讓國人一直喜歡與推崇的留學備受歡迎與喜愛的優秀的留學生們,在外國教授眼裡卻是另一幅樣子。
二、 教授話語引深思
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一位從事多年對中國留學生教學的外國教授對他眼中的中國留學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教授綜合自己多年教育經驗與和其他人交流所得,總結出自己對中國留學生的看法——「我眼中的中國學生,比你想的還要糟糕!」
在這位教授的眼裡,中國留學生完全不似在國內時那般優秀。在這位教授看來,這些中國留學生有著中國教育的影子,他們依賴課本過於信任老師,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敢反駁,缺少創新能力。這些在他看來在外國學生身上司空見慣的能力,在中國留學生的身上卻很少能見到。
首先是中國留學生過於依賴課本知識。在他們的觀念裡,課本上書寫的知識就一定是正確的,做題依賴課本公式,寫作依靠課本模板。因為在中國留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中,課本就是絕對的權威,考試範圍和內容都會從課本上勾畫。
中國優良傳統講「尊師重道」,中國學子從小便耳濡目染各種尊師重道的故事,不管是從幼兒時期還是上了小學,家長或是學校都在向他們灌輸老師的話不容置疑的道理。
教授說,有時自己在課上故意講錯知識點,如果是外國學生,可能當場就會指出並改正,但是換成中國學生,他們大部分會選擇沉默,只有少部分會小聲嘀咕,但是這種聲音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對教材和老師長時間的過分依賴導致他們不敢質疑老師教授的知識點,哪怕這個知識點錯的明顯,他們也不敢質疑。
教授還提出中國留學生缺少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國外的很多考試中,試卷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可以自由思考,自由發揮想像力,學生可以對這道題回答出帶有自己思維特點的答案,而國外的判卷機制也是言之有理便算對。
但是相對中國留學生來說,他們卻更想去與所謂的正確答案比對,更想去課本中尋找標準答案,這種做法很不利於思維的發散。
三、 學子為何會這般
在這位外國教授的眼中,中國留學生有著吃苦耐勞勤奮認真的優良品質,他們有著很好而且紮實的基礎。但是缺少很多靈活性,這和他們從小接觸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相對於國外的素質教育,中國的教育體質偏向應試教育。中國學生若想靠學習出人頭地,便只能寒窗苦讀十二載,通過一次次考試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這十二載中,中國學子需要學習多門功課,數學語文英語,化學政治生物,地理物理體育,十幾門功課壓在只有十幾歲的中國學生身上,他們還要經歷大大小小每周一次每月一次半年一次的各種考試,繁重的學業壓的學子喘不過氣。
為了應付頻繁的考試他們只能選擇將更多的課本知識塞進腦袋,老師出題也多半是依照課本來出會提前劃重點,而且考完試後必定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給學生做參考。這就導致了他們過分依靠課本知識的特點。
但十二年寒窗苦讀造就的是中國學子不服輸不放棄的毅力,他們用十二年造就了自己夯實的基礎。這種知識放在腦子裡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並且中國特有的教育之道,讓中國學子擁有責任心,團結友愛,強烈的愛國之心,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相比之下,美國的素質教育雖然發散學生的思維,但也造就了許多不確定性。由於素質教育過分自由,許多學生沒有從小培養起整體意識,不聽從老師的話造就了他們也不聽政府的話的後果。
雖然條令一條條下,但還是有許多人拒絕佩戴口罩,甚至在疫情最泛濫的時候還走出家門到大街反抗。
據統計,近些年,美國自己國家成長起來的著名的工程師越來越少,相反,在科技研發領域出人頭地的大多是中國留學生。紮實的基礎,強烈的責任心和整體意識,都是應試教育所培養出來,應試教育所達不到的。
結語
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體制,或素質教育或應試教育,他們都有利有弊,每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在探索中完善,因此不必捧一踩一。
並不像那位教授所說的中國留學生「糟糕透頂」,相反我們國家通過應試教育出來的人才不勝枚舉,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第一個把中國的教育機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人。他就是作為應試教育獲益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推廣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鼓勵學生更多的自我思考,提出質疑。而作為中國學生的我們,也應該從自身開始做起,不要一直拘泥於課本,每一種可能每一種質疑都要勇於提出勇於嘗試。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蘿蔔青菜都要試一試。
參考文獻:《撒哈拉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