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股「闖蕩」6年的京東,今日(6月8日)正式踏上「回家」之路。
今日上午九時開始在香港公開發售,預計6月11日定價,6月18日在香港聯交所交易,而6月18日也是京東的成立周年紀念日,以及購物節。在港上市最高公開發售價為 236 港元/股,將發行1.33億股發售股份,股票代號為9618。
第四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
京東——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自營零售商,同時也是中國排名前三的電商。京東集團業務已涉及零售、數字科技、物流、健康、保險、物流地產、雲計算、AI等領域。
京東以電商起家,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版圖,形成以電商為核心,物流、金融、新零售相互協同的生態圈。以電商業務為核心,各個業務板塊協同效應明顯,從自給自足到開放賦能,為京東未來的業績增長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京東建立,2014年京東在美國上市。2014年京東市值只有260億美元,如今京東市值已經高達867億美元。與6年前赴美上市時不同的是,京東已陸續分拆出京東金融、京東物流、京東健康3大板塊,估值均超過10億美元。
如果京東成功上市,將成為港交所第四家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亦是繼阿里之後第二家在美國、香港同時上市的電商公司。京東在港上市後,市值很有可能突破千億美元。
據了解,創始人劉強東持股4.485億股普通股,佔股15.1%,投票權為78.4%。騰訊持股5.272億股普通股,佔股17.8%,為最大股東,投票權為4.6%。沃爾瑪持股2.89億股普通股,佔股9.8%,投票權為2.5%。
網易,本周四登陸港股
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二十年後,網易也和京東一樣選擇回歸港股。繼阿里巴巴之後,網易成為第二支來香港上市的中概股。
6月2日,網易正式啟動港股招股,根據計劃,網易擬發行1.71億股股份,其中,香港公開發行515萬股新股,國際發售16633萬股新股,分別佔全部發行股份的3%和97%。國際發售與公開發售的最終發售價均已確定為每股123港元。待香港聯交所批准後,預期將於2020年6月11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當天,網易將推出期貨及期權產品,亦容許沽空,而相關的衍生權證亦可於上市首日發行。
網易誕生於1997年,是中國領先的網際網路技術公司。除了網際網路公司的身份外,網易的營業範圍還覆蓋了電商、在線教育、資訊、音樂等,另外還有特別值得關注的遊戲業務。根據行業知名的移動應用數據分析機構APP Annie提供的數據,2019年網易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移動遊戲公司。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中,網易實現了營收171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同比增長18.3%,僅在線遊戲這一項就貢獻了135億元的收入,佔比78.94%。網易的在線遊戲不僅在國內受歡迎,也逐漸打開了海外市場。2019年,其海外遊戲收入已佔在線遊戲收入的11%,自研遊戲與代理遊戲多點開花。
2000年,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是第一批登陸美股市場的網際網路中概股之一。2019年10月,網易旗下子公司網易有道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在香港上市後,網易將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母公司及子業務在紐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同時掛牌的網際網路企業。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網易 CEO 丁磊將在快手直播帶貨,首次直播日期選在網易上市當天,據悉,這次合作主要由快手商業化部門和網易嚴選部門推動,丁磊首次直播帶貨也以網易嚴選商品為主。
為什麼選擇回歸港股?
由於近來美國持續收緊對中概股的監管,尤其是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後,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陷入空前困境。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6月4日表示,今年將是首次公開發行重要的一年,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今年可能會在港交所上市。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它具有離岸市場的優勢,同時,港交所是一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成熟市場,它不僅有105家外國上市公司,而且外地投資者在港股交易額佔比超過40%。這是一個「國際範」十足的成熟市場,它與納斯達克具有同樣的魅力。港交所不僅是自由化程度極高的國際市場,而且其標價、交易、結算貨幣是港幣,而港幣是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因此,港交所具有更高的國際接受度,能更好地對接中概股的「第二上市」,以及未來的「轉板」。
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大力度的改革措施,修訂後的港股《主板上市規則》新增3個章節,為3類企業赴港上市打開「綠色通道」: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以及尋求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公司,以空前的力度吸引內地和全球的新經濟企業來港IPO。而符合條件的中概股均是阿里、京東、百度、攜程、拼多多一類的企業。在港交所開綠燈之前,尚未盈利的中國企業只能選擇納斯達克。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84家新經濟公司(包括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50.8%。
而對中概股而言,二次上市也是最為方便的選擇。相比於中概股從境外回歸一般要經過私有化、拆VIE架構和國內上市或借殼上市三個流程,耗時長且成本高。光是從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約到最終完成大概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還沒有算上再次排隊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時間。以360為例,360創始人周鴻禕表示,360私有化過程中,退市價超過了發行價的5倍,總成本差不多100億美元。
據李小加6月5日透露,目前有超過1260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總募集資金超過6.7萬億港元,總市值達到26萬億港元。同時,經過不懈努力,香港交易所推出了助力新經濟發展的重大上市制度改革,為香港市場注入新經濟的DNA。短短兩年裡,共有87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包括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回歸,累計集資超過3000億港元。
還有哪些中概股要回歸?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首家同時在美股和港股兩地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彼時,李小加感嘆,「阿里都回來了,有理由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會回來。」半年後,李小加的「相信」正在變為現實。除了網易和京東,百度、攜程、拼多多等中概股亦不斷曝出擬赴港二次上市傳聞。
那接下來會有哪些中概股公司會選擇回歸?
據了解,目前美股共有247隻中概股,市值佔全部美股比例在5%左右。但並非所有的中概股都具備赴港二次上市的資格。據統計,截至目前,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要求的中概股共有22家,其中有12家實行同股不同權。
其中,市值超過400億港元的有17家,包含京東、網易、百度等大型公司;市值大於100億港元且2019年歸母淨利潤超過10億港元的有5家,分別是陌陌、歡聚時代、泰邦生物、和黃醫藥、樂信。
CNN援引華爾街投行高盛的分析稱,儘管美國眾議院還未對《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表決,但美國政府對中概股愈發嚴苛的限制,將加速這些中國企業赴港二次上市的步伐。這對香港資本市場是很大的利好,尤其是香港在去年發生一系列風波之後。若從美股回歸的中國科技企業大規模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將從這波「上市移民潮」中獲得數千億美元資金。CNN稱,有研究表明,紐約股市比香港股市表現更佳的原因之一在於,美股比港股更好地淘汰了發展停滯的企業,同時吸引有活力、有未來的公司。如果港股能夠做出改變,恒生指數未來或成為代表中國科技企業活力的指數。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兩個原因:第一,早在2018年,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就已作好中概股回歸的通道設計;第二,美國對華為及中國高科技的無底線、赤裸裸打壓,已經嚴重波及中概股的生存,目前中概股在美國掛牌的成本與風險被數倍放大,甚至可能面臨集體摘牌的風險。因此,以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為代表的中概股,已率先回歸港交所,並搭建了中概股「第二上市」的通道,其他中概股也會紛紛效仿。
您對中概股回歸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