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A有三大懸疑

2020-12-15 環球網

「獨角獸」一詞霸屏了3月上旬的資本市場。隨著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的持續發聲,中國資本市場要圓「BATJ」夢的目標也愈發清晰。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透露,目前正抓緊推進「獨角獸」企業在境內發行上市的試點和準備工作,深交所層面的規則準備已基本完成。

與此同時,多位業內人士直言,中國資本市場實現「BATJ」夢,除了要出臺措施扶植新經濟企業上市之外,還包括讓業務主戰場在境內的優質中概股回歸A股。隨著360的回歸,中概股的回歸也再度引發市場關注。在360借殼上市方案公布當日,證監會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公開表態,支持優質中概股回歸。

那麼,在深化IPO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概股回A的意願、回A的方式、回A的影響等方面又產生了哪些新的變化?

問題一:是否願意回A

業內人士指出,優秀的中國企業遠走海外掛牌上市,一直是A股的「痛」。

3月9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限於當時的特定製度環境和市場容量,一些主體在中國的新經濟企業選擇到境外上市,這是好事,但國內沒有享受到它們增長的成果,也是一個遺憾,「進入新時代,這個遺憾就不能再發生了」。

因此,近期才會出現政策鼓勵已經在海外上市的優秀企業回歸A股。

針對當下中概股巨型獨角獸企業是否願意回到A股的懷抱這個問題,業內人士有不同見解。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在政策導向明顯以及『搭橋築路』讓中概股獨角獸企業回歸的背景下,中概股中的BATJ這些超級獨角獸企業,以及那些在美股不受待見的企業,例如聚美優品等,都想爭著回歸A股。」

近期,百度、騰訊、京東、網易、搜狗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掌門人紛紛表態,只要政策允許,未來願意回歸A股。

對此,在宋清輝看來,高溢價是中概股回歸的直接動力,也是李彥宏、丁磊、王小川、馬化騰等人內心所想。他直言,在境外上市的中概股估值通常都遭嚴重低估,一旦來到A股,往往會有超預期的估值溢價。對比近幾年成功回歸A股的中概股可以發現,多數公司市值得到成倍增長。

但是,一位法律界人士張巖(化名)對記者表示,「頭部企業不缺資金,回A 的動力不足,但是在國外不受待見的中概股企業很可能會選擇回A。」在張巖看來,對於已經在境外上市的巨頭企業而言,回歸A股上市或者發行CDR,會導致面臨多一重的監管,不利於企業進一步提高決策效率。

不過,如果不是BATJ這類「頭部」中概股,A股會降低標準對中小規模中概股放行嗎?多位業內人士均指出,證監會應該會有所選擇地放寬中概股企業回A的條件。

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證監會重點歡迎的應該是超級獨角獸企業,對於那些在國外不受待見的企業回歸A股應該要把好關口,防止借道套利或借道收割中小散戶的現象發生,在制度上堵塞中概股回歸的一些漏洞。」

問題二:何種方式回A

一般而言,中概股如果回A需要先私有化退市,再行申請IPO或者借殼上市。此前,分眾傳媒、巨人網絡、360等均是如此。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該種上市方式的上市成本很高,短期內很難實現海外中概股獨角獸企業的快速回歸。以最近剛剛實現借殼上市的360為例,從2015年6月宣布私有化,到2016年7月完成私有化退市,再到2018年2月28日成功借殼上市,360的回歸之路走過了漫長的兩年多。

如何才能實現中概股的快速回歸?目前,市場上主要提出了以下兩種支持方式。

一是對符合條件的、已經實現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開通IPO審批快速通道,即不用排隊,即報即審。

二是未進行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企業可以通過最近熱議的CDR(中國存託憑證)模式實現快速回歸。

對於中概股企業的選擇,宋清輝直言:「目前大概率會選擇CDR模式。」

不過,上述幾位業內人士也對CDR模式的真正落地推行有所顧慮。莫開偉表示,CDR模式的推行既需要時間,也需要制度的整合,同時存在一定難度,實質性推動以及具體細節仍然有待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部門的認定。

那麼,CDR模式是否可行?監管部門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對此,王建軍近期表示,對於回歸A股的境外上市企業,可能會採取CDR的方式,交易所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今年已經基本具備了推出的條件。

問題三:回A的影響

中概股企業如果能夠「抄近道」實現快速回歸,對於企業而言無疑是有利的。

宋清輝直言,「中概股企業大部分用戶和市場都是在中國,到融資能力極強的A股市場中來對企業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是最理想的狀態。」

與此同時,類似BATJ這種中概股巨獸的回A,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健康成長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莫開偉表示,「部分中概股企業的陸續回歸,將會給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成熟有效的發展經驗。此外,優秀中概股企業回A,將對國內上市企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利於股市的長遠性發展。」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也是一件好事。張巖指出,無論優質中概股通過何種方式回歸,都能夠增加境內投資者參投優質公司的機會,改變過去中概股「盈利在國內,分紅在海外」的尷尬情況。

不過,中概股巨獸企業加速回歸A股市場的問題亦不容忽視。

張巖指出,CDR+獨角獸上市,A股市場將形成一個巨額的擴容,這對已發行的股票會造成估值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場的融資壓力。

莫開偉指出中概股企業加速回歸,或出現造富的現象,從而加劇了股市財富二次分配的矛盾性。他認為,如何規範大股東或高管的減持套現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成為監管的重點。

在融資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強化股市年均有效退市率將是一個關鍵之處。莫開偉坦言,「需要注意的是,在強制退市、提升市場退市率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能讓投資者成為市場優勝劣汰過程中的犧牲品。」

「如何在保證A股市場平穩的前提下,有效解決上述隱患,開展好優質中概股企業回A的工作,確實需要監管部門足夠的能力和智慧來把握。」張巖表示。

資深分析人士朱邦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要想深化A股的市場化改革,快速迎接中概股的回歸,歸根到底還是要修改IPO標準,實行註冊制。」

相關焦點

  • 冷眼旁觀中概股
    拼多多、好未來、百度也時不時跟回港上市的消息扯上關係。 日趨複雜的國際關係肯定促成了一部分公司的回歸。但拋開這層因素,網際網路中概股在美股待著不香麼?它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群體?借著這一波中概股返港二次上市潮,正好捋一捋中概股在美股的情況。
  • 京東回港上市有何好處?網際網路企業會否引領中概股回歸潮?
    最重要的是,去年回歸港股的阿里巴巴已經趟出了一條新路,估值的暴漲更是為準備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增添了不少信心,可以預見,在京東、百度、攜程之後,或許還將有大批中概股,已經做好了「回家」的準備。中概股回歸潮去年11月,阿里巴巴的回歸為海外中概股樹立了標杆,也正式掀起了中概股的回歸潮。這背後,一方面是源於港交所的改革,引入同股不同權制度,對還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打開了通道;一方面則是美股市場變化,尤其在瑞幸事件後,中概股接了被質疑的飛刀。
  • 一萬多億美元的中概股有機會回港上市,我們梳理了最關鍵的20個問題
    有多少中概股有資格回港二次上市? 港交所對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有幾大核心要求:需為創新型公司;市值高於 400 億港元,或市值高於 100 億港元且年營收高於 10 億港元;必須有兩財年在紐交所、納斯達克或倫交所上市歷史。目前已經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有三家,包括阿里、京東、網易,三家公司為港交所帶來了5500億美元的市值。
  • 中概股回流,香港能否成為亞洲版納斯達克?
    中概股有中國最具活力的網際網路企業,然而諸般因素,一直在美被低估,疊加瑞幸事件,美證監會加大監管,要求中概公司審計要求符合美監管規定,否則有退市風險(美國國會正研究立法,要求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確保其會計帳目的監督與美國本地上市公司一致,否則將面對被除牌),對於已經在美上市的公司,或者即將赴美的企業,是一個並不好的信號。
  • 對話|關於股價、「宕機」、中概股回港,來看富途創始人李華怎麼說
    當前並非中概股回港好時點,市場依然處於下行、尋底、等待修復的階段,若選擇此刻發行新股,融資的情況未必理想,但不改回港二次上市長期向好趨勢。近期港股券商的「宕機」是由於短時間內交易請求過於集中而導致的上遊交易通道堵塞,港股交易時段很少遇到像近期這樣交易量暴漲的情況。
  • 中概股的至暗時刻
    說到,瑞幸的造假可能會給中概股蒙上一層陰影,往後可能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遭到質疑。 並且在這次的疫情下,中美矛盾加大,能夠打擊一家熱門中概股,不說為美國做貢獻,至少可以激起更多美國市場對於中概股的不信任。而在市場信任度繼續下行的情況下,做空機構更容易渾水摸魚。
  • 這隻中概股今年漲逾1110% 還有22隻股價翻倍
    這隻中概股今年以來漲逾1110%,還有22隻股價翻倍當地時間8月28日,美聯儲宣布將實行「平均通脹目標制」的第二天,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高,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均創收盤歷史新高,標普500指數更是歷史上首次站上3500點。同時,紐約金價漲逾2%,美元指數跌破93關口。
  • 美國強化對中概股監管,這次需要擔憂嗎?
    今年4月、5月可謂是中概股的「至暗時刻」,在激化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一邊是「瑞幸事件」餘波未平,另一邊又是美國持續收緊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的監管,甚至傳出要禁止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等投資中概股。6月以來,隨著京東、網易成功在香港股市「二次上市」,也令中概股軍團暫舒一口氣。
  • 中概股回歸潮下港交所將成大贏家 中企赴美IPO或進入低潮期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香港市場是一個面向全球的市場,國際化程度高,而中概股其實有很多國際資本在參與,二次上市的選擇也需要考慮股東和投資者的認可程度,而A股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是這波中概股回歸潮更偏好港股的原因。
  • 內外「焦灼」,中概股危機能化解嗎?
    截至2020年7月2日,剔除已退市公司,尚有255家美股中概股公司,其合計總市值約為1.8萬億美元,約佔當前美股(A股)總市值的4%(20%)。中概股海外上市為中國企業在海外融得了巨額的增量資本,中美資本市場層面的合作對兩國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均具有系統性的重要影響。
  • 昨夜,中概股至少80次熔斷!最高曾漲近1000%,為何詭異暴漲?
    美東時間周三,美股三大指數表現分化,納指史上首次收在10000點關口之上,創盤中與收盤歷史新高。消息面上,美聯儲維持聯邦基準利率0%-0.25%不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將致力使用所有的工具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納指收盤首次站上萬點大關 中概股掀熔斷潮美股三大指數周三表現分化。
  • 中概股創近一周最大漲幅 瑞思英語暴漲超17%
    來源:新浪美股新浪美股 北京時間10月10日訊,美國三大股指結束連續兩日的跌勢,集體收漲,中概股追隨大市,多數收漲。瑞思英語大反彈,暴漲17.5%,創下上市近兩年最大漲幅;報7.78美元。衡量中概股走勢的紐約梅隆銀行中國ADR指數上漲1.4%,創下近一周最大漲幅;金龍中國指數上漲1.1%,大多數成份股收高。重要中概股,京東上漲2.34%報收28.38美元,阿里巴巴上漲2.01%報收165.19美元,拼多多上漲1.70%報收31.78美元,百度上漲0.32%報收99.85美元。
  • 暴風科技連續漲停 A股喊中概股「回家」
    除了少數個股外,中概股市場估值水平普遍不高,這也是很多優質中概股企業選擇回流的原因  「港股對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有些低估,而A股則是上百倍的市盈率。」傅政軍的一番話也道出了很多中概股想要回歸A股的原因。  在中國「網際網路+」的戰略之下,內地網際網路企業的表現讓很多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感到了落差。  暴風影音和迅雷之間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
  • 熱門中概股漲跌互現 搜狐同意出售全部所持搜狗股權
    美東時間周二,美股三大指數小幅收跌,其中道指跌0.48%,納指跌0.29%,標普500指數跌0.48%。  熱門中概股漲跌互現,其中搜狐上漲11.42%,消息面上,搜狐已同意出售公司的所有搜狗A類普通股和B類普通股,以獲得總計約11.8億美元的現金。如果股票購買完成,搜狐將不再擁有搜狗的任何實益所有權。
  • 網易611、京東618,中概股為何扎堆「回家」?
    由於近來美國持續收緊對中概股的監管,尤其是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後,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陷入空前困境。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6月4日表示,今年將是首次公開發行重要的一年,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今年可能會在港交所上市。
  • 做空與「反做空」:中概股如何擺脫至暗時刻
    顯然,私有化是中概股企業「反做空」的終極手段,然而除了私有化,在反做空方面,中概股企業還有哪些可以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呢?既然做空是美國資本市場上的恆久命題,那麼圍繞整個中概股的上市產業鏈又該如何自處呢?反做空:從「自曝」到主動私有化儘管中概股被做空是一個連鎖性的地雷反應,但是有了2012年中概股被做空的前車之鑑,加上中概股公司對美國法律的日臻熟悉,在應對反做空的技術性上已經超越了8年以前。
  • 基巖資本發布三季度中概股榜單 拼多多寺庫等榜上有名
    根據得出的季度漲跌幅度,同時對潛在上榜企業的本季度平均市值進行控制篩選,評選出前十大漲幅的中概股企業。分析框架:簡評該季度美國股市在本季度表現,對比全球其他股市表現,並簡單評價中概股相對於大盤的業績表現。從題材板塊方面,簡單概括前十名的分布情況。最後針對每一家上榜企業,分析其該季度股價上漲的驅動因素。
  • 美國新法案直指中概股 但實際影響不大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是否會受到衝擊?從美股近幾個月的趨勢來看,中概股似乎並未受到明顯的大面積影響,有漲有跌。《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多家中概股企業及第三方專家,大多數持樂觀態度,認為實際影響不大。隨著國內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準入門檻降低,美國納斯達克不再是中國企業謀求上市、打開募資通道優先考慮的「香餑餑」了。
  • 成為中概股赴美上市標配,老虎證券的「另類」投行進階史
    與方磊見面的前一天,老虎證券剛公布了三季度業績,就投行部分,季度裡9家中概股赴美上市,其中老虎證券參與7家,承銷5家,繼續領銜承銷最多中概股赴美的投行。 這份不錯的答卷,若放到2年前對整個投行業來說,根本無法想像。但改變已經發生。
  • 海投全球CEO王金龍:主流投資者仍看好中概股,預期明年美股平穩上漲...
    該法案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它被普遍認為是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直接關係著200多家中概股的命運。事實上,今年以來,中概股上演了赴美「上市潮」和「回歸潮」並舉的景象。一方面,以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為首的中概股回歸港股二次上市,引發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