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化對中概股監管,這次需要擔憂嗎?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今年4月、5月可謂是中概股的「至暗時刻」,在激化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一邊是「瑞幸事件」餘波未平,另一邊又是美國持續收緊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的監管,甚至傳出要禁止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等投資中概股。

6月以來,隨著京東、網易成功在香港股市「二次上市」,也令中概股軍團暫舒一口氣。

但也就在美國大選結果近乎塵埃落定、全球市場歡騰之際,美國眾議院12月初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禁止其證券在美國交易,並對外國公司提出額外披露要求。該議案已於今年5月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

近期,川普又發聲要讓不合規的中概股退市。究竟中概股該何去何從?

「監管衝擊波」已被部分消化

時間回到今年年初,「瑞幸事件」的爆發讓在美中概股迎來巨大壓力,而美國的監管大棒也醞釀已久。

到了5月20日,納斯達克正式收緊上市規則,將要求「限制性市場」企業的IPO募資額達到2500萬美元以上,或至少達到上市後市值的四分之一。這是納斯達克首次對IPO規模進行限制。儘管此要求並不針對中概股,但不少中概股公司都是小市值公司。

同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該法案的核心要點為:若PCAOB因證券發行人採用了不受PCAOB監管的外國會計師事務所而無法審計特定報告,則證券發行人必須作出不受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的證明;如果PCAOB連續三年無法審查發行人的會計師事務所,則該股票將被禁止在全美交易所交易。此次,美國眾議院也通過了該法案。

但這次比起半年前,市場反應似乎波瀾不驚。原因就在於三年的寬限期相當之長,而且期間也可能出現諸多變數,尤其是在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的上任後。因此,多數有中概股持倉的美國投資人都對筆者表示並未特別擔心,而且大部分優質中概股都滿足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條件。

某美股交易員對筆者稱:「消息此前市場都基本消化了。即使現在投資組合裡持有阿里、京東、拼多多等較受歡迎的中概股,但一般組合比較分散,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

「從美國市場的角度來看,增加中國敞口是長期趨勢,現在美國投資人投資全球股市都很方便,對華爾街而言,投資美股還是港股沒太大區別。」某美國股票基金的投資經理對筆者提及。

不可否認,香港市場「二次上市」的平穩推進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儘管回歸境內上市不失為一種選擇,但不少中概股有眾多海外股東,從資金兌換和使用的便利性而言,完全退市、回境內上市並不可行,如阿里等「大塊頭」也很難一下子完成私有化,從美股退市。

因此,面對早前美國的強勢政策,港交所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是及時雨。去年11月,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成功「二次上市」。今年6月,又有市值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十的京東和網易成功二次上市。

國際投行此前預測,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資公司符合在港二次上市的要求,佔中概股總市值的46%(5430億美元)。但是,對於部分公司可能仍無法說高枕無憂。

摩根史坦利的研究顯示,外資持股比例較高、又不滿足港交所二次上市的公司不足20家,包括中國九福來(市值36.22億美元,最近財年營收1800萬美元,美國資金持股68.4%,外資持股68.4%,下同)、波特控股國際公司(13.85億美元,300萬美元,0%,71.5%)、虎牙公司(12.86億美元,12.12億美元,74.7%,90.4%)、諾亞控股(12.49億美元,4.91億美元,30.3%,53.7%)、新風醫療(10.51億美元,3.54億美元,119.3%,130.7%)等。

核心矛盾「審計底稿」有迴旋空間

「審計底稿」是此次「監管衝擊波」的核心,但中國監管層也已更傾向於配合。

簡而言之,上述方案要求外國公司通過PCAOB審計,否則該年度將被認定為「非檢查年度」,連續三個非檢查年度的外國上市公司將被摘牌。PCAOB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在近20年前導致安然等眾多公司倒閉的會計醜聞爆出後成立。

有涉外律師對筆者提及,審計底稿的問題中國證監會在保持和SEC的溝通。半年前,中國政府的發言人已明確過,從未阻止過境內審計機構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供審計底稿,只是可能雙方對於審計的內容要求仍有差距、需要溝通。

早前中方並不允許中概股公司向美國提供審計底稿,例如老版《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規定,禁止國內公司將會計檔案及複製件傳輸到境外,2016年新版規定施行後仍對此有所限制。

但今年8月4日,風向明確有了一些變化。中國證監會在答記者問時提及,「中方監管部門根據美方的最新需求和想法向PCAOB發送了更新的方案建議。我們認為,通過對話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是實現雙方共贏的唯一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為全球資本市場健康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應當說明,中方從未禁止或阻止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向境外監管機構提供審計工作底稿。正如美方報告中提及的,中國證券監管機構迄今已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供了多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工作底稿。」

對此,不少國際資管機構認為,今年以來仍有不少中國企業在美進行IPO。如果是好公司,那麼就應該經得起審計檢驗,目前部分在美中概股都是最優秀的中國企業。但如果未來仍因為純粹的政治因素而要迫使中概股從美退市,這就沒有太多迴旋餘地,不過在香港「二次上市」也已經是現成的Plan B,因此並不需要過度悲觀。

審慎和樂觀並行

事實上,當前對待中概股面臨的「監管衝擊波」,我們既需要審慎,也可以更樂觀一些。

之所以說樂觀,是因為對全球投資人而言,加倉中國股票是必然趨勢。全球負利率資產規模從2018年以來已飆升50%,中國敞口成了收益的重要來源。且不提幾家著名的網際網路企業,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大漲近600%,電動車的發展勢頭也帶火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造車新勢力」,例如蔚來汽車、小鵬、理想汽車等等。

當前,在MSCI、富時羅素等國際指數提供商的旗艦指數中,中國股票佔比越來越大,投資者必須增配中國股票來實現跟蹤基準指數。例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根據先鋒領航(Vanguard)富時新興市場ETF披露的十大持倉股,阿里為第一大持倉股(7%),京東排名第二(0.9%)。

根據筆者的梳理,當前最受國際投資者關注的公司的其前十大機構持有人幾乎都為頂級國際資管機構。例如,拼多多的第一大機構持有人(持有2%)是英國愛丁堡的「百年老店」柏基投資(Baillie Gifford),該機構也是特斯拉背後的「大金主」,早在7年前就開始投資,其後是老虎全球管理(1.19%)、貝萊德(1.16%)、FRM(1.14%)、文藝復興(0.97%)、高瓴資本(0.85%)等一線資管巨頭或對衝基金;京東前幾大機構持有人包括老虎全球管理、貝萊德、Vanguard、景順(Invesco)等,這些都是來自美國的頂級資管機構。

也有外所律師提及,其實未來如果投資者看好中國、看好公司基本面,必然還是會繼續持有中概股。因為早年中概股公司也出現過會計造假、公司治理等不符合國際最佳實踐的問題,也曾引發退市,這其實在美國投資圈並非新問題。

因此,目前的風險都是市場上公開的信息,投資者也會挑選更優質、風險比較小的公司。

但是,之所以說需要審慎,也有幾方面原因。

首先,雖然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ADR和港股之間也是可以轉換的,但是上述轉換的交易成本也受到關注。例如,阿里在7月遞交給SEC的公告中表示,投資者在將其相關普通股轉為港股持倉時可能會存在困難,或不得不為此增加成本或遭受損失。

此前阿里財務長武衛在電話會議上對分析師表示,公司將致力於遵守所有為在美國交易所買入證券的投資者提供保護和增加透明度的立法。

其次,中美之間的對峙狀態也大概率將長期持續,成為一種結構性趨勢。例如,A股的海康威視自11月以來被拋售,即使是在12月1日北向資金狂買超160億元時,海康威視仍被逆市拋售,而這也是該公司第6個被淨賣出的交易日,單日淨賣出額達2.45億元,累計淨賣出額達18.53億元。

近日,因為美國方面的行政令,富時羅素宣布將從旗艦指數中剔除8家中國企業,其中就包括海康威視。隨後,標普道瓊也做出了相同的決定。

在這種背景下,中概股面臨的政治、監管環境並不會更友好,因此這也突出了「打鐵仍需自身硬」的重要性。經歷了「瑞幸事件」,優質的中概股仍令國際投資者趨之若鶩,但「渾水摸魚者」終將被市場淘汰,而且優勝劣汰的標準正在趨嚴。

相關焦點

  • 中外證券監管機構對中概股公司的監管衝突和合作趨勢——以《證券...
    《公開聲明》重申了SEC和PCAOB無法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的審計底稿進行審查的現狀,同時也提醒美國投資者,對所有已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進行投資時均應加強警惕。由此,引發了市場和投資者對於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的廣泛關注和擔憂。
  • 內外「焦灼」,中概股危機能化解嗎?
    在如此內外「焦灼」的雙重壓力下,很多人都表示中概股將迎來回歸潮,不得不進行「二次上市」。那麼中概股危機由此就能化解嗎?一直以來,由於無法獲取必要的跨境監管信息,以及未能同中方開展有實質進展的跨境監管合作,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聲明中多次提及對位於新興市場或在新興市場有重要業務的外國發行人的投資存在巨大的風險,並直接提醒美國投資者謹慎投資中概股,詳見表5。
  • 冷眼旁觀中概股
    但拋開這層因素,網際網路中概股在美股待著不香麼?它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群體?借著這一波中概股返港二次上市潮,正好捋一捋中概股在美股的情況。 Part.1 二八法則 在美股,今年拼多多差不多只用了兩個月就股價翻倍,成為美股裡市值第二高的中國民營公司、875 億美元。京東以 857 億美元排第三。
  • 一文讀懂中概股造假套路:信任危機蔓延,監管如何堵上中概股造假漏洞?
    中概股「雷區」還有哪些? 既然美國資本市場質地優異,為何中概股的暴雷潮仍在不斷上演? 上市容易,堅持下去卻很難。 在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採取二元監管體系,上市公司在會計及信披合規方面主要受SEC(美國證監會)和PCAOB(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監管。 其中,SEC具有獨立執法權,可對中概股公司進行非公開詢問、正式調查、提出行政訴訟或民事訴訟。
  • 中概股回A有三大懸疑
    與此同時,多位業內人士直言,中國資本市場實現「BATJ」夢,除了要出臺措施扶植新經濟企業上市之外,還包括讓業務主戰場在境內的優質中概股回歸A股。隨著360的回歸,中概股的回歸也再度引發市場關注。在360借殼上市方案公布當日,證監會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公開表態,支持優質中概股回歸。
  • 中概股的至暗時刻
    我們在《瑞幸揮刀自宮,你看懂了嗎?》 說到,瑞幸的造假可能會給中概股蒙上一層陰影,往後可能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遭到質疑。 並且在這次的疫情下,中美矛盾加大,能夠打擊一家熱門中概股,不說為美國做貢獻,至少可以激起更多美國市場對於中概股的不信任。而在市場信任度繼續下行的情況下,做空機構更容易渾水摸魚。
  • 美國新法案直指中概股 但實際影響不大
    中概股暫持觀望態度針對《法案》,中國外交部、證監會等有關部門都明確表態反對證券監管政治化。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在資本市場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 川普一籤字,美國新法案就生效,中概股面臨被迫退市...
    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將面臨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 美國東部時間 12 月 2 日晚間,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式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這一備受關注的法案,被認為是針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而推出的。
  • 中概股回流,香港能否成為亞洲版納斯達克?
    一、中概股為何扎堆回歸?中概股有中國最具活力的網際網路企業,然而諸般因素,一直在美被低估,疊加瑞幸事件,美證監會加大監管,要求中概公司審計要求符合美監管規定,否則有退市風險(美國國會正研究立法,要求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確保其會計帳目的監督與美國本地上市公司一致,否則將面對被除牌),對於已經在美上市的公司,或者即將赴美的企業,是一個並不好的信號。
  • 中概股要從美國退市?別太早下定論
    ,對於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如果審計不合格,將被勒令於2022年1月1日之前從交易所退市。 消息一出,中概股全線大跌。 喵哥更偏向於後者,因為我不認為中概股會全面從美國退市,這個負面影響對中美都很大,是個雙輸的局面,雙方一定會盡力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要知道,目前這個事情只是工作小組向川普提出提案,到實施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 美國新法案矛頭直指中概股 業界稱實際影響不大
    中概股暫持觀望態度針對《法案》,中國外交部、證監會等有關部門都明確表態反對證券監管政治化。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在資本市場高度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 中概股回歸潮下港交所將成大贏家 中企赴美IPO或進入低潮期
    在瑞幸財務造假催化之下引發的中概股做空潮,以及美國監管機構在底稿審計、上市規則等加強監管的情況下,遭遇退市危機和信任危機的中概股再掀回歸潮。6月11日,網易正式在港交所掛牌,首日收盤漲近6%,次日略有下跌,市值超過4400億港元。此外,京東也將在「618購物節」在港二次上市,百度、拼多多等多家中概股亦傳出在港上市的消息。
  • 網易611、京東618,中概股為何扎堆「回家」?
    沃爾瑪持股2.89億股普通股,佔股9.8%,投票權為2.5%。網易,本周四登陸港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二十年後,網易也和京東一樣選擇回歸港股。繼阿里巴巴之後,網易成為第二支來香港上市的中概股。由於近來美國持續收緊對中概股的監管,尤其是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後,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陷入空前困境。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6月4日表示,今年將是首次公開發行重要的一年,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今年可能會在港交所上市。
  • 暴風科技連續漲停 A股喊中概股「回家」
    除了少數個股外,中概股市場估值水平普遍不高,這也是很多優質中概股企業選擇回流的原因  「港股對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有些低估,而A股則是上百倍的市盈率。」傅政軍的一番話也道出了很多中概股想要回歸A股的原因。  在中國「網際網路+」的戰略之下,內地網際網路企業的表現讓很多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感到了落差。  暴風影音和迅雷之間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
  • 美國證監會主席矛頭對準中概股 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凜冬將至?
    北京某券商投行高管對記者坦言,美國監管對中概股的風險提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起,只不過這次由於發言人的級別之高,導致大家認為肯定是比較直接的威脅了。,本文並非限制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投資,中概股在投資者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概股回歸多項環節需待合規
    據熟悉VIE結構拆除過程的法律人士分析,在紅籌企業回歸資本市場的構成中,監管部門審核的重點在於從投資審批、外匯監管、涉稅事項等方面確認VIE架構搭建與拆除的合規性,這也意味著中概股企業回歸將涉及多項法律技術細節,如果忽略相關環節,將可能令回歸的難度變得非常大。
  • 當中概股遭遇美國證券集團訴訟_澎湃商學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近年來,針對中概股的證券集團訴訟案在增長。2019年,美國全年證券集團訴訟案數量為403個,其中17個針對中概股,佔比4.2%(數據來源:Cornerstone Research)。造成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美國證券市場中中概股的基數在增大,「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另一方面,中概股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主要方式已從反向併購過渡到直接上市,這意味著公司的信息披露將受到更加嚴格和完整的監管,信息披露違規風險增加。如今,中概股證券集團訴訟的頻發,正逐漸演變為對於中概股公司的群體信任危機。
  • 一萬多億美元的中概股有機會回港上市,我們梳理了最關鍵的20個問題
    瑞幸造假醜聞發生後,美國監管機構 PCAOB 長期不能檢查中概股公司審計底稿的問題也受到美國國會重視。安然(Enron)造假醜聞爆發後,美國國會在 2002 年通過《薩班斯 - 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設立 PCAOB。PCAOB 負責監管美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事務所,包括檢查審計底稿。
  • 做空與「反做空」:中概股如何擺脫至暗時刻
    緊接著,4月23日 傑伊·克萊頓發布言論稱,因為信息披露的問題,他提醒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與此同時,美國鷹派議員和部分前官員正努力說服川普政府讓聯邦僱員退休金計劃停止投資中國企業股票。而此前,美國國會曾提出法案,要求對中概股要採取特殊對待。
  • 金山雲逆勢IPO,京東網易百度等中概股「敦刻爾克大撤退」
    與此同時,一場中概股逃離美國、回歸港交所二次上市的「浪潮」正在醞釀當中。5月5日,據彭博社報導,網易(Nasdaq:NTES)已秘密提交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申請,已經與顧問進行了溝通,最快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二次上市。另據IFR報導,網易可能考慮通過在港上市最多籌資2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