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法案矛頭直指中概股 業界稱實際影響不大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導

日前,針對美國國會眾議院最新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公開回應,堅決反對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

據了解,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以下簡稱《法案》)於今年5月已獲得參議院批准通過,按照美國立法的一般流程,下一步需提交美國總統籤署後生效實施。《法案》對非美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了額外的信息披露要求,比如證明自身不受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等,要求發行人連續3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以下簡稱「PCAOB」)對會計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將禁止其證券在美國市場交易。儘管《法案》適用於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公司,但業界認為其矛頭對準中國的意味非常明顯。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是否會受到衝擊?從美股近幾個月的趨勢來看,中概股似乎並未受到明顯的大面積影響,有漲有跌。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多家中概股企業及第三方專家,大多數持樂觀態度,認為實際影響不大。隨著國內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準入門檻降低,美國納斯達克不再是中國企業謀求上市打開募資通道優先考慮的「香餑餑」了。

中概股暫持觀望態度

針對《法案》,中國外交部、證監會等有關部門都明確表態反對證券監管政治化。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在資本市場高度化的今天,有關各方開誠布公地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就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議題來加強對話和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在監管部門表態的同時,記者採訪了多家中概股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大多數並未正面予以回應,只表示「密切關注政策及市場動向」。其中,聲網(NASDAQ:API)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從一開始就定位全球運營,客戶遍布全球,在納斯達克上市也是考慮到國際化。我們在各個國家的業務運營,都是遵守相關國家的法律和法規」。

另一家不願具名的企業負責人則表示,中美關係緊張的態勢下,中概股公司勢必會做一些應對準備,尤其是研究信息披露的硬性要求,也在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討方案,不過暫時不方便向外界透露。

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主任郝俊波則認為,《法案》對中概股的實際影響不大。「業界有不少論調比較悲觀,實際不然。一方面,《法案》要求僱傭給中概股企業做審計的會計事務所,應該在美國有分支機構或辦公室,這一點其實是很容易滿足的。據我所知,大多數中概股企業都找了國際性的會計事務所,實質是多花一點錢的問題。另一方面,《法案》最惹人爭議的一條是上市公司應該證明自身不受政府控制等,大部分中概股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本身就不同於國有企業或擁有國資背景的企業,要他們做一個聲明或相關證明,也不是太大的問題。」郝俊波如是分析道。

郝俊波指出,美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高,它自身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同地區、不同領域行業的企業去美國上市,這才是雙贏的結果。

與此同時,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則指出,市場對《法案》早已有預期,因此短期內對中概股的股價影響不是太大。如果後續生效嚴格實施,可能會對中國企業未來赴美上市形成一定的障礙,同時對已經上市的中概股監管變強,尤其是信息披露方面設置了一些障礙,中概股企業或許也會做一些「後手」準備。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收盤,美國納斯達克、紐約兩大主流證券交易所分別有176家、80家中概股企業,這總共256家中概股企業的總市值超過25226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NYSE:BABA)、拼多多(NASDAQ:PDD)分別以7144億美元、1800億美元位居第一、第二位。包括阿里巴巴、拼多多在內的、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的中概股企業共有10家。當然,還有87家中概股市值不足1億美元,其中有78家屬納斯達克。

納斯達克不再是「香餑餑」

來自某投資機構的一位投資經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登陸二級市場發行股票是企業募資「輸血」以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無論是A股、港股,還是美股,一般企業的心態是「能上哪裡就去哪裡」。以往,因為國內A股門檻太高,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前期投入巨大的網際網路企業難以達到盈利要求,紛紛去準入門檻低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但自去年以來,中美關係趨緊,針對中概股的做空機構動作頻頻,同時「實體清單」為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設置了障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科創板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印證了國內資本市場改革的決心,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登陸募資,這意味著企業募資的「後路」越發多元化,納斯達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自去年11月底阿里巴巴登陸港交所以來,在港「二次上市」(即已在美國上市多年的公司在香港二次掛牌)的中概股接踵不斷,包括京東、網易、百勝中國、中通快遞、華住集團、萬國數據等。業內觀察人士指出,二次上市相當於為企業戰略儲備「糧草」,既能增加股本提升市值,也是中概股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分攤風險的一種應對策略。

記者查閱資料注意到,港交所對內地企業二次上市的要求包括必須為「創新產業公司」,在紐約、納斯達克、倫敦等證券交易所作主要上市,至少兩年保持合規記錄;市值不少於400億港元;或市值大於100億港元且最近一年度收入超過10億港元;發行人必須證明其主要上市地,在法律、規劃等方面擁有與香港相當的主要股東保障水平。

部分規模較大的中概股選擇回港二次上市的同時,其他一些謀求首次上市的企業則主要把目光瞄向了國內的科創板,主要涉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六大領域。根據科創板對於盈利方面的要求,最低的準入門檻是上市後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最近2年裡實現淨盈利且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或公司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人民幣。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排隊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仍有37家,而等待登陸科創板的企業高達283家。整體來看,《法案》暫時並未對中概股產生明顯的影響和衝擊,甚至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從某種程度上或加速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步速。自今年5月以來,仍有包括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貝殼、陸金所等知名企業在美IPO,但美國證券市場監管趨嚴的風聲,也讓中概股公司及計劃上市的企業警惕風險,向香港證券交易所、A股等尋求募資途徑。

(編輯:張靖超 校對:翟軍)

相關焦點

  • 美國新法案直指中概股 但實際影響不大
    《法案》對非美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了額外的信息披露要求,比如證明自身不受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等,要求發行人連續3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以下簡稱「PCAOB」)對會計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將禁止其證券在美國市場交易。儘管《法案》適用於美國之外所有國家的公司,但業界認為其矛頭對準中國公司的意味非常明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是否會受到衝擊?
  • 美股指數剔除中國企業業界稱「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本報記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報導在美國政治「打壓」中國企業的行政命令下,美國金融服務機構、證券交易所等相關方紛紛動作。繼富時羅素指數、標普道瓊指數刪除多家中國企業發行的證券之後,12月14日,擁有最多中概股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發布聲明稱,決定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等4家中國公司從相關指數的成份股組合內剔除。
  • 川普一籤字,美國新法案就生效,中概股面臨被迫退市...
    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將面臨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 美國東部時間 12 月 2 日晚間,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式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這一備受關注的法案,被認為是針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而推出的。
  • 美國證監會主席矛頭對準中概股 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凜冬將至?
    原標題:美國證監會主席矛頭對準中概股 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凜冬將至?   瑞幸咖啡自爆財務造假醜聞之後,美國證監會主席傑伊·克萊頓(Jay Clayton)罕見發文矛頭直指中概股。
  • 冷眼旁觀中概股
    上一次中概股遭遇廣泛的信任危機是 2010 年那會兒,年初的時候就有超過 15 家中概股公司遭到集體訴訟。之後,由 SEC 和其它「兄弟單位」發起的聯合調查更是令事態擴大,2011 年 6 月,美國券商盈透證券宣布禁止客戶買入 132 家中國公司的股票,其中還有新浪、當當網、搜狐等公司。 後續影響也很大。
  • 海投全球CEO王金龍:主流投資者仍看好中概股,預期明年美股平穩上漲...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謝瑋)12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要求在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否則將面臨退市。該法案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它被普遍認為是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直接關係著200多家中概股的命運。
  • 美國強化對中概股監管,這次需要擔憂嗎?
    今年4月、5月可謂是中概股的「至暗時刻」,在激化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一邊是「瑞幸事件」餘波未平,另一邊又是美國持續收緊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的監管,甚至傳出要禁止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等投資中概股。6月以來,隨著京東、網易成功在香港股市「二次上市」,也令中概股軍團暫舒一口氣。
  • 兩支赴美新股普漲50%,生物醫藥突圍中概股
    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下,海外機構對中概股的信任危機開始醞釀。一波未完,一波又起。5月20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全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旨在對一切赴美上市境外企業實行更加嚴苛的審查,中國在美上市企業面臨退市的風險陡增。中概股信任危機尚未結束,傳奇生物此時赴美為何卻能逆流而上?
  • 中外證券監管機構對中概股公司的監管衝突和合作趨勢——以《證券...
    《公開聲明》重申了SEC和PCAOB無法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的審計底稿進行審查的現狀,同時也提醒美國投資者,對所有已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進行投資時均應加強警惕。由此,引發了市場和投資者對於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的廣泛關注和擔憂。
  • 美國參議院剛通過的《外國公司擔責法案》是個什麼東西?
    財聯社(上海 編輯 史正丞)訊,當地時間5月20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了《外國公司承擔責任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旨在要求特定證券發行人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
  • 網易611、京東618,中概股為何扎堆「回家」?
    由於近來美國持續收緊對中概股的監管,尤其是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後,讓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陷入空前困境。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6月4日表示,今年將是首次公開發行重要的一年,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今年可能會在港交所上市。
  • 為規避中資ADR退市風險 投資者轉戰香港市場投資中概股
    越來越多中概股投資者選擇轉移頭寸當地時間12月2日,美國眾議院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該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禁止其證券在美國交易。
  • 又一美國利空傳來,中概股加速撤退,港交所為何能成資本敦刻爾克
    來源:華商韜略文 | 華商韜略 張偉7月14日,據路透社引援美國國務院一名資深官員稱,川普政府計劃單方面取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與中國證監會、中國財政部,在2013年籤署的一份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簡稱為「備忘錄」)。
  • 內外「焦灼」,中概股危機能化解嗎?
    截至2020年7月2日,剔除已退市公司,尚有255家美股中概股公司,其合計總市值約為1.8萬億美元,約佔當前美股(A股)總市值的4%(20%)。中概股海外上市為中國企業在海外融得了巨額的增量資本,中美資本市場層面的合作對兩國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均具有系統性的重要影響。
  • 焦點分析|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最新法案,對阿里、拼多多、京東們有...
    很顯然,如果連續三年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新的公司將無法在美國上市,已經上市的將被強迫退市。上述的中概股公司接下來將面臨巨大的合規挑戰。 該法案生效後,擺在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眼前的選擇,要麼退市另尋他地上市;要麼改變審計事務所,接受美國方面的審查。
  • 一萬多億美元的中概股有機會回港上市,我們梳理了最關鍵的20個問題
    A 股公司可否赴港二次上市? 因為港交所要求二次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首先在納斯達克、紐交所或倫交所上市,只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不符合規定。8. 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具體對在美中國公司有何影響? 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關係一直處於低谷。
  • 一文讀懂中概股造假套路:信任危機蔓延,監管如何堵上中概股造假漏洞?
    雖有不少網友以「割了資本主義的韭菜」來戲謔一番,但隨後由此引發的系列中概股財務造假問題,如愛奇藝、好未來、跟誰學的連環反應,則向資本市場敲響了警鐘。 通常,中資企業在美股上市,本質上採用的是註冊制,具有嚴格的信息披露審核門檻,留給企業造假的空間並不大;而從造假成本來看,美股市場的退市率最高超過了6%,需付出的代價可謂不小。
  • 做空與「反做空」:中概股如何擺脫至暗時刻
    本報記者 屈麗麗 北京報導從瑞幸到愛奇藝,從好未來到跟誰學,新一輪的做空潮倏忽而至。只是這場做空潮,會因為疫情的背景,以及中美資本市場加速脫鉤的背景,而對更多的企業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緊接著,4月23日 傑伊·克萊頓發布言論稱,因為信息披露的問題,他提醒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與此同時,美國鷹派議員和部分前官員正努力說服川普政府讓聯邦僱員退休金計劃停止投資中國企業股票。而此前,美國國會曾提出法案,要求對中概股要採取特殊對待。
  • 中概股回歸潮下港交所將成大贏家 中企赴美IPO或進入低潮期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搜狐科技採訪時表示,回歸是中概股企業趨利避害的必然選擇,預計中概股「歸國潮」或將來臨。他認為,更多新經濟公司回到港股市場,不僅有助於盤活國內股市,還能提高整個市場上市公司的質量。
  • 老虎證券曝中概股打新重大事故:中籤結果回滾推倒重來?
    事實上,類似老虎證券分配雲集的中籤結果回滾推倒重來一事,在以往其他中概股身從來沒有發生過,為中概股史上頭一遭。也正因為如此,投資人情緒反彈之激烈可想而知。這一事件在老虎社區炸開了鍋,並招致投資人不滿情緒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