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韓國醫美業隱患: 無證可上崗,維權讓人頭痛)
從韓國首爾的老城區出發,向南約5公裡,渡過漢江以後就會到達江南地區,這個曾因為鳥叔(PSY)的歌曲而爆紅的城區,如今成為醫美最熱門的「江南Style」(江南風格),江南地區也成為名揚韓國,乃至全球的「醫美之都」。
站在位於江南地區的江南、狎鷗亭地鐵站的出口處,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宣傳整容前後對比的廣告,令人震撼。韓國首爾市政府的數據顯示,在江南地區所覆蓋的江南、瑞草兩區註冊的整容外科醫院約300家,皮膚科醫院約180家,佔據兩區醫院總數的近六成。
韓國保健福祉部及文化體育觀光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訪問韓國醫療機構的外國籍消費者約為37.9萬人次,相較上一年同期上漲17.8%,其中訪問皮膚科及整容外科者比重達到近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消費者已成為韓國醫美行業的主力軍,上述統計顯示,2018年接受韓國醫美的中國消費者近10萬人次,佔據赴韓外國籍患者總數的31%,其中女性佔比逾70%,同期韓國本土消費者的年均增長率不足10%,而中國消費者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6.4%。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實地調查後發現,在這看似熱火朝天的韓國整容風背後,卻蘊藏著各種亂象和暴利,尤其是整容存在風險,一旦發生問題,維權非常困難。
首爾江南的一家整容醫院將自己割過的骨頭擺出來展示
愛美之心引發的生意
25歲的劉濛(化名)在2年前完成了雙眼皮手術,她天生一對腫腫的單眼皮,上大學後,她身邊陸續開始有同學去開了雙眼皮,她對雙眼皮的憧憬愈加被激發出來。2年前,趁著出國讀研前的假期,她完成了雙眼皮手術。「我不介意告訴別人我做過雙眼皮。」只要有人問起眼睛的變化,她都會愉悅地告訴他們自己開雙眼皮的經歷。
同樣是25歲的李文(化名)3年前完成開眼角+雙眼皮手術,花費約1萬元,但被問及這麼高的費用是否覺得值得時,李文在「值」的後面加了5個感嘆號,或許覺得這還不夠表達她內心的激動,她又加了一句:「改變人生!」李文非常清楚自己要變美的必要性。談到醫美對她的改變,李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無論是較大的開銷,還是術後三個月恢復期間的眼部的不適感,在她看來都不值一提。「女人為了美什麼都做得出來。」李文說。
劉濛和李文只是縮影,但卻代表了很多整容者的心態,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就有了醫美整容這樣的供給。今年暑假,很多95後畢業生選擇在這個假期完成「美麗工程」。公開數據顯示,天貓醫美市場已呈現出年輕化趨勢,6~7月,天貓上進行醫美消費的18~24歲的人數是上一年同期的2.14倍,該年齡段也在醫美消費人群中的佔比日漸提高,佔到整體的近33%,人均在醫美上的費用為3347元。
在「顏值經濟」的大背景下,男性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外表,天貓醫美消費者中,已有超過兩成是男性用戶。新氧大數據顯示,中國男性醫美消費者的佔比為11.12%,略低於國際上的13.8%,未來預計男性消費者增速會快於女性。男性醫美消費者的平均客單價為7025元,女性為2551元,男性平均每單的花費是女性的2.75倍。
「不要認為醫美只有女性會做,我身邊不少男生都會去做,比如瘦臉針,還有一些促進肌肉感的注射。現在的年輕男生,尤其是90後、95後,非常注重外表,比如我們一群朋友喜歡去健身房鍛鍊肌肉,但你不要天真地以為光靠鍛鍊就行,還要配合蛋白粉的食用以及一些注射物,來填充你的肌肉感。有些注射是隔一段時間就要繼續的,否則之前的注射物會溶脂變形。」進行過瘦臉醫美的85後男生何凱(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此外,皮下注射填充和肉毒桿菌毒素等微整形項目能豐滿組織,修復膠原蛋白,催生更多希望通過醫美延緩衰老的消費者。
公開資料顯示,醫美主要分為兩大類——手術類及微整形類(即非手術類)。手術類醫療美容按照部位又可分為五官醫療美容、美體醫療美容、皮膚醫療美容、口腔醫療美容、其他醫療美容等,比較經典的項目包括眼部手術、鼻部手術、胸部手術和瘦身等。非手術類醫療美容可分為微創美容類(注射玻尿酸、肉毒素等)、皮膚美容類(雷射、熱瑪吉、磨皮等)。2018年新氧和更美白皮書顯示,玻尿酸和肉毒素注射分別佔據最受歡迎十大醫美項目的「狀元」和「榜眼」。
首爾江南「整容街」一角
江南Style
既然有這麼多的醫美需求,自然少不了醫美業者。受韓流文化及醫療環境的影響,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都願意去韓國進行整容。
第一財經記者來到韓國首爾,看到在區區2.5平方千米的江南狎鷗亭街道,因為聚集了近100家整容外科及皮膚科醫院,更被當地民眾戲稱為「整容之都」。
金俊模是狎鷗亭某整容外科醫院的院長,他的醫院在該地區已開辦了近十年,見證了這條街道的興盛。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他入駐的這棟6層大樓中,入駐3家整容外科醫院、一家皮膚科醫院和一家藥店。
金俊模透露,韓國在醫美方面起步較早,且在國際醫美行業具有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這主要緣於自2000年,韓國實施醫保改革,導致保險覆蓋範圍內的診療價格下滑,但相比之下,不受醫保保障的整容外科與皮膚科的診療行為不受此影響,此外韓國法律並沒有對醫師的科室作出嚴格規定,故而許多其他科室的醫師在經過一定培訓以後,也加入到醫美的行列中。「尤其是,江南地區已成為韓國地價最貴的地區之一,醫美以外的科室,很難承擔昂貴的租金。」金俊模說。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法律並沒有對醫師的執業範圍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從理論上,一個整容醫院不僅可以做整容手術,也可以做皮膚科的玻尿酸,還可以做婦科的HPV疫苗接種,這些整容醫院能滿足中國醫美消費者的「大部分」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在韓國這家醫院停留的一個半個小時內看到,有包括數名中國遊客在內的近十名患者訪問,這些患者大多經歷掛號、醫師診斷、中文諮詢的三個步驟,這也成為大多數韓國醫美診所的「典型」操作模式。其中報價、語言翻譯及預定等多個環節,就由被業內稱為「商談室長」的中文諮詢師完成,這一環節也成為吸引中國醫美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在該醫院工作三年的中國籍諮詢師孫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受到語言限制,諮詢師就成為陪伴在中國患者身邊的人,一個有親和力、能夠讓患者欣然接受大額消費的諮詢師,在行業內的薪資甚至不比醫生低。
自2015年,韓國針對中介機構及醫療機構的外文醫療諮詢師實施資格認定製,韓國國際醫療觀光諮詢師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崗位每年新增近1萬個持證者,其中近八成為女性,且66%的持證人員為中文諮詢師資格,同時,韓國就業網站JobKorea的數據顯示,在2013~2018年,整容醫院諮詢人員及翻譯的薪資水平年均增長達23%,遠高於同期韓國女性平均薪資增長幅度9%。
除了諮詢師,醫美的升溫也會促使相關產業興起——諸多中國消費者赴韓國整容,於是醫美旅遊開始興起,尤其是在暑假期間,更多的年輕人赴韓國醫美旅遊。做了多年韓國地接導遊的金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韓國開個雙眼皮根本不算什麼,一些簡單的小手術只要半天時間。「上午去整容,下午就可以坐上大巴去購物。醫美旅遊團的消費力都很高,導遊也比較輕鬆,我們都很願意接醫美旅遊團。」金女士說。
還有更多附加服務應運而生。比如醫美App、在線問診和線下診所服務等。為了吸引中國消費者,韓國整容醫院可謂絞盡腦汁。孫女士透露,其所在醫院不僅向消費者提供免稅商店的優惠券及免費班車,甚至為了部分容貌變化較大的消費者,可開具向中、韓兩國邊檢機構提交的證明信,並加蓋醫院的公章以證明是本人。
亂象叢生
巨大的醫美商機也伴隨著不少的問題。第一財經記者調查了解到,相比於經歷考試後持證上崗的「準醫療人士」,不少韓國中介機構及醫院僱用未持證的諮詢師提供醫療諮詢,也有部分醫療機構從利潤角度考量,索性僱用一些不合規的中介人員充當諮詢師。
第一財經記者隨機聯繫4家位於韓國江南地區的整容外科及在國內社交網站上聲稱提供韓國醫美陪同服務的中介機構,其中三家承認無法提供相關證件,而另一家表示「同事有證件,但自己沒有」。
韓國首爾江南區政府醫療美容辦公室負責人崔美娜(音譯)表示,接待語言不通的外國消費者,持證與否一方面會牽涉到醫療安全,同時也會涉及出現醫療糾紛的時候,是否能夠保障自己的權益,例如,若通過正規的諮詢師接受諮詢,但因為諮詢師的過錯出現醫療事故,相關行業協會將提供部分賠付,但未持證人士則無法提供。
而在價格方面,競爭的加劇也使醫美行業存在著更多的「潛規則」。第一財經記者隨機向5家韓國醫院諮詢肉毒桿菌的接種價格,得到的價格從5萬韓元至45萬韓元不等,同樣的接種相差9倍。金俊模透露,在醫美行業,藥品及材料成本並不高,部分複製藥及本土仿造藥的成本更是低到難以想像,部分診所為了吸引外國遊客,更是提供近五成的手續費,導致每一家醫院給出的費用均有所不同。
而價格不一,隱藏利潤難以估量似乎是醫美的「特色」。第一財經記者在某醫美App上查詢注射1ml玻尿酸項目,公立醫院共20餘條,價格區間為580元~1.6萬元;民營醫院則有數千條,價格區間為1元~2萬元。平臺上能看到很多低至1元、不超過100元的產品,點擊進去仔細查看才發現1元是僅限購買一次的「首支體驗價」,從第二次開始則恢復到數百元的原價,部分產品需要另外支付注射費、皮試費、檢查費、醫藥費等,或僅限注射個別指定部位,如要注射其他部位則要加收千餘元。在注射費上,院長實施注射要高出主任數百元。即便是注射同種產品同樣計量,如1ml海薇玻尿酸,價格也從200元至2000元不等,相差10倍;0.8ml的喬雅登極致,價格從3000至17000元不等,相差5倍有餘。有業者透露,材料不同,成本有所差異,加上市場缺乏統一價格標準,各醫院根據自身情況加價,而大部分消費者又缺乏醫學常識,無法判斷價格是否合理,且整容者都很願意「燒錢」,自然就會出現價格亂象。
此外,有醫美業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由於受到收益結構的影響,韓國近八成的醫美診所均為個人運營的「一級診所」,韓國法律未對這一類小型診所的醫師配備作出明確規定,因此有些醫院未能配備足夠的麻醉師及護師,甚至以助理護士代替護師的職責,這會導致在手術過程中出現緊急情況時,很難進行有效應對,也導致韓國的部分醫美診所缺乏監管措施,還可能出現由護師、醫藥代表等執刀的情況。
某整容醫院的六名護士和諮詢人員曾公開在自家醫院整容過
醫美糾紛維權難
比起價格亂象,醫美的風控和維權更令人頭痛。90後女生孫雅(化名)在2017年赴韓國首爾江南某整容外科,共花費20萬元接受鼻子手術及脂肪吸入手術,但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大出血,導致被送往大型醫院進行搶救,並在術後出現多種後遺症。
孫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是跟著醫美旅遊團赴韓國接受手術的,到醫院後,醫生診療的時間不足3分鐘,此後的近一個小時,則是中介的翻譯和諮詢師一同「慫恿」她接受更多的手術,且不斷強調「不會有問題」、「我們沒出過醫療事故」等。
最終,孫雅草草地籤署了同意書後,就上了手術臺。「直到如今,我都沒有完全搞清楚,那個寫滿韓文的同意書上是什麼內容,只是在後來維權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不合理的條款,比如只能在韓國進行維權,以及手術失敗與否由醫院方面界定等。」孫雅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
在完成搶救,恢復了意識以後,孫雅便開始了維權之路,並在接受調查過程中,多次遭到韓國醫院方面的阻攔,據孫雅描述,有一次醫生甚至表示,「我和仲裁院的×××是大學同學,你要走法律流程,那我就隨便你了。」
韓國首爾地方警察廳外事科的一位警官也表示,由於對醫療機制了解較少,只能依賴於仲裁院方面的鑑定結果,而仲裁機構的法醫和涉事醫生同為醫療界人士,也會影響到調查效率,警方在多數情況下,也只能請求法醫儘快完成調查。
事實上,相比於最終獲得賠償的孫雅,近年來隨著韓國醫美行業的產業規模擴大,所導致的糾紛案例數量也在不斷上升,並引發中韓兩國官方機構的關注。
近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布暑期中國遊客赴韓旅遊注意事項,其中明確提出針對赴韓美容整形應當特別注意,並建議遊客勿盲目聽信廣告及網絡宣傳,切勿通過非法中介聯繫整容醫院。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國駐韓大使館領保官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使館首次發布針對醫美行業的警示,主要緣於近期中國遊客赴韓參加整容,所出現的糾紛較為明顯,且有進一步複雜化的態勢。
另外,韓國醫療糾紛調解仲裁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從仲裁院成立的2013年初至2018年年底,該院共接受810起來自非韓國籍消費者的醫療糾紛調解申請,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5%,其中中國籍消費者提出的調停申請佔總量的近七成,為538起。在申請調解的科目中,作為醫美行業的「主力軍」,整形外科的調停申請數量佔據榜首,遠大於醫療事故較為常見的骨科、牙科、婦科等科室,此外皮膚科的申請數量也進入前五名。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不斷增加的調停申請數量,調停成功率卻一直徘徊在40%左右。
韓國民律師事務所中國籍律師金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目前來看,中國公民在韓國提出醫療糾紛調停或訴訟請求,立案概率不是很高,這主要緣於醫療糾紛存在著其特殊性,尤其是很難定義一個手術的失敗與否,此外有來自中韓文及醫學專業用語的雙重語言屏障,且人的外貌本身就是「非常主觀」的內容,因此很難認定手術的失敗與否,最終能夠完全勝訴的概率甚至不足1%。
「就算是韓國本國人到法院,也很難讓法官判處完全勝訴,韓國本國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金毅表示。
崔美娜也回憶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除了醫院僱用的人員和中介以外,行業內只有我們辦公室有會說中文的,即便是仲裁院或警方,涉及與中國患者之間的糾紛,都需要和我們取得聯繫,這種情況到了2016年,韓國提出將醫療觀光上升至國家級戰略以後,才有所改善。」
韓國街頭的整形醫院廣告
閃爍背後的中國投資者
自2015年《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生效,中國對韓投資額增長的同時,醫美行業也成為中國資本熱衷的投資項目,此前曾爆發「HPV假疫苗」事件的涉事企業青島美泊門,就曾宣稱是來自韓國的醫美機構。
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數據,僅在2015~2018年,中國投資者對於韓國醫療產業的投資額,平均以每年近25%的速度增長。目前在韓國投資三所皮膚科醫院的投資人李優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韓國政府不允許外國公民直接持股韓國診所,因此相比於官方的統計數字,實際的投資金額「只會更多」。
李優表示,她目前投資的三家皮膚科醫院每個月均能夠帶來巨額的利潤,尤其是相比於整容外科,皮膚科對於手術牽涉較少,風險也比較低,且利潤率不低於整容外科,因此在她的身邊,也有好幾個投資人正在或計劃投資韓國醫美產業。
但火爆背後也蘊藏風險。
業界人士也透露,在中國申領《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書》的外籍醫師中,持證的韓國籍醫師幾乎全部都是整容科醫師,而部分未能申領證書的醫師,因試圖在中國進行行醫活動而多次被有關部門處理。
此外,維權難的現象也引發市場的關注。
據韓國媒體報導,2015年9月,一批赴韓整容失敗的中國女孩在首爾明洞街頭進行了為期兩天的集體抗議,控訴「黑中介」和涉事醫院;但韓國警方和部分涉事醫院卻認為,這些女孩的整容結果算不上失敗。
對於中國消費者的維權問題,韓國民律師事務所中國籍律師金毅建議,應當選擇有資質的整容機構就醫。術前詳細了解手術風險,籤訂正規合同,就手術事宜和糾紛解決等進行明確約定。
「此外,在出現醫療糾紛以後,作為主觀性更強的醫美糾紛,應當試著去尋找更多同樣受害的消費者,並採取一些一致性行動,畢竟相比於一個人的主張,一群人的主張更具有說服力和法律效力。」金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