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即正義,在這個看臉的社會,通過醫療手段變美已經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和認可。醫美項目也慢慢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下班沒事兒去打個水光針、美白針等。因為皮膚美容項目,風險小,費用不高,多數人選擇去嘗試。
隨著所謂「顏值經濟」大爆發,醫美的高毛利徹底點燃了行業的熱情。然而在醫美行業光鮮亮麗背後,有些下遊企業也有自己的「心病」。
市場夠大而且夠亂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14-2018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從521億元增長到1217億元,複合增長率為23.6%。佔全球醫療美容服務市場約13.5%的市場份額。2019年全球醫美市場規模達到1460億美元,國內醫美市場規模達到2560億元人民幣,近五年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長速度。
此外,預計2018年至2023年中國醫療美容服務市場將以24.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成為全球前十大市場中增速最快的市場。
早在2017年,中國每千人平均接受醫學美容治療僅為11.7次,而在韓國,美國,巴西和日本的千人普及率分別為80.4%、50.1%、43.6%和27.0%。因此,隨著行業發展及大眾對醫美服務的接受度更高,未來該市場仍具有巨大增長空間。
林子大了啥鳥都有,雖然醫美市場夠大但也夠亂。《每日財報》注意到,當前除了合法的機構市場還存在大量沒有辦理正規手續,在無證經營或證照不全的情況下營業的非法醫美機構。根據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數據顯示,非法醫美機構數量已超60000家,是正規診所的6倍。可怕的是,黑診所的年手術量是正規診所的2.5倍,超過2500萬例。
在此背景下,醫美行業上遊企業依舊盈利能力較強,代表性公司毛利率可達 50~90%,淨利率可達25~60%。以華熙生物為例,2019年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77.28%、33.34%;昊海生物科技2019年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77.31%、23.11%。
而在下遊企業中,還存在集中度低、營銷費用高、盈利能力有待改善的問題。
顏值經濟看似很美,但盈利卻很難
醫美國際前身為深圳鵬程醫院,創辦於1997年。公司於2005年成立第二家美容醫院——深圳鵬愛醫療美容醫院。自2011年起,醫美國際通過併購重組的方式在國內實現快速擴張。
經營範圍為美容醫療服務提供商,提供美容服務,包括手術美容治療,如眼科手術、鼻整形、隆胸和吸脂;非手術美容治療,包括微創治療和能量治療,如雷射,超聲波和紫外線治療,以及其他美容服務,如美容牙科,以及一-般醫療服務。
儘管醫美行業發展較迅速,但並不代表醫美國際的盈利前景也樂觀。
財報顯示, 2016-2018年,醫美國際淨利潤分別為5053萬元人民幣、-7243萬元人民幣、-2.53億元人民幣。公司2016-2018年經調整淨利率分別為7.0%、8.5%、6.9%。
2019年年報顯示,醫美國際實現營收8.69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的7.61億元增長14%。
然而,扭虧的同時市場上也傳來質疑稱,導致公司在2019來了淨利潤扭虧的根本原因,是以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被計入了公司的當期損益。
根據國際會計準則,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資產負債表被列為「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初始按公允價值確認,之後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這一項目的變動不反映公司實際的經營利潤情況,這也意味著,此次在醫美國際業績中出現的1.37億元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收益,其實是公司估值下跌的結果,與公司當期經營業績無關。
與此同時, 2016—2019年,醫美國際的銷售費用逐年升高,分別為2.312億元、3.304億元、3.34億元、4.13億元,各佔同期收入的39.5%、43.1%、43.8%、47.5%。
在費用大增的背後,醫美國際的實際經營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在競爭激烈的醫美行業,醫美國際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醫美國際需要在研發上多下功夫,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醫美人才是企業良好發展的重中之重,同時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提升機構的信息化水準,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技術、先進的軟體和工具們開展精細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經營和服務。
近年來,醫療美容(下稱「醫美」)市場的爆發,不僅為從業者帶來了巨大商機,也引發了眾多社會問題:由水貨假貨、無證行醫及黑機構等灰色領域引起的定價混亂、隱患操作、虛假營銷等情況,均對市場造成了不良影響。
2020年,監管層將強化對醫美行業的監管,行業洗牌即將出現。
醫療領域,沒有哪個行業存在如此多的民營機構。醫美的屬性到底是什麼?如果這個概念不清楚,這個行業的發展就舉步維艱。」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會長張斌對第一財經表示。
他透露,《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正在修訂,現在已經進行到第9稿,有望今年出臺。
享受過醫美服務的人大多會遇到這樣的場景:一杯咖啡或一杯茶,每個客戶會在醫美行為之前享受一系列服務,離開時還會得到一個小禮物。
但這讓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會長李世榮極為憤怒:「醫生靠的是自己的實力,做好了手術之後才會有人找你,而不是靠一杯咖啡、一個禮物。行業應該回歸醫療的本質。」
這雖然是李世榮個人的不滿,卻描述了整個醫美行業的營生現狀:無關醫療的服務行為大行其道,最核心的醫療服務卻成為最輕的一環。
醫美服務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鏈條:諮詢師負責前期溝通銷售,醫生護士提供醫療服務,諮詢或護士提供診後管理。
艾瑞諮詢報告顯示,從醫美機構的價值分布(成本結構)來看,獲客營銷佔比最高,達30%~50%;其次為醫療服務和藥品器械採購,佔比分別為15%~25%和10%~20%;此外,諮詢銷售佔比在3%~7%,行政管理佔比約為2%~3%。除去上述成本,還有房租水電等固定成本,該類成本佔比僅次於獲客營銷,但地域差異較大。
醫美行業平均淨利潤為1%~10%,然而受其依託資源的不同,部分機構利潤可高達50%以上,也有部分機構呈現長期虧損。
「很多醫美機構的利潤非常低,用100元的獲客成本,求取5元的利潤。如果沒有很強大的資金支持獲客成本,這個領域最好不要進入。」一位醫美行業的醫生表示。
該醫生表示,醫美行業產生的價值,主要由渠道與搜索平臺獲取,且是醫療價值的2~3倍。在重獲客營銷的經營模式下,機構經營者多通過壓縮醫療服務、院內管理等成本,以獲得更高利潤。
行業困境的背後,是整形外科醫生數量的遠遠不足。也正因此,醫美的狂熱需求催生了大量無證人員非法上崗,引發行業亂象。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整形醫院與美容醫院醫生僅7419位左右(包括整形外科、皮膚科、中醫科、口腔科部分醫生)。
「這樣會害了一批醫生!一般而言,整形醫生的成長需要10餘年,醫生需要在外科工作幾年,然後在整形科工作幾年,才能上醫美的臨床。現在什麼科室的醫生都去做醫美,僅僅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這會害了他們。」李世榮表示。
欲了解和學習更多微整形、非手術雷射項目組合運營請繼續關注我們大美業雲商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