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約克公爵理查的成王之路:可惡,就差一步了!

2020-12-16 巴西太守的書房

他在對外作戰中積累了戰功和聲望。

他的君主沒有獨立執政能力,於是他成為了攝政。

他發動政變,用一場出其不意的軍事行動幹掉了那個和君主在一起的又敗家又沒用的宗室。

他沒能位登九五,但他的子孫做到了。

他,就是……

前情提要

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有五個長大成人的兒子:黑太子愛德華,克拉倫斯公爵萊奧內爾,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約克公爵埃德蒙,格洛斯特公爵託馬斯。

黑太子和克公都比愛三先死。黑太子之子理查二世繼承愛三的王位,殺了格公,並在蘭公死後沒收了他的莊園,於是被蘭公世子即後來的亨利四世奪位並不明不白地死去,於是黑太子一支絕嗣。

但亨四的統治仍然遭到一些貴族的反對,反對者的旗幟之一就是理二生前確立的王儲——第五代邊疆伯爵埃德蒙·莫蒂默,雖然他是外姓,但他是克公的獨生女菲利帕的長孫。

亨四也早料到這一出,剛登基就把年幼的五邊軟禁了,不給反對者機會。

期間,亨四的堂妹、老約公唯一的女兒康斯坦絲也來湊熱鬧,放走了五邊,但五邊被抓了回來。

1413年,亨利五世登基,一改其父之道而行,甚至連身份如此敏感的五邊也釋放了並予以任用,更何況其他人了。比如第一代諾森伯爵伯爵亨利·珀西和他的世子急驚風亨利都因反叛身亡,亨五登基後,就復封急驚風的兒子為第二代諾伯,與當初他的曾祖父愛三復封第二代邊疆伯爵(五邊的曾祖父)的操作如出一轍。

古人云,養虎遺患,斬草除根。但是,愛三收穫了二邊這個忠臣,亨五也收到了回報。

其舅賣父

1415年,五邊揭發了反對者圖謀擁立他為王的南安普頓陰謀,而這個陰謀的主謀,就是他的姐夫,老約公的兒子理查。

老約公有三個子女,長子是第二代約公愛德華,唯一的女兒是不安分的康斯坦絲,最小的就是理查。

老約公當初也受封為劍橋伯爵。他死後,愛德華同時繼承了約公和劍伯兩個爵位,1414年將劍伯讓給了唯一的弟弟理查,頗有些西漢推恩令的味道。

亨五的寬容對象是反對父王的人,而不是反對他自己的人。於是,劍伯理查伏誅,廢為庶人。

也是在1415年,亨五收到了第二份來自自己的寬容的回報。

當初康斯坦絲因為私放五邊被捕後,把自己的兄長二約供了出來;亨四末年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亨五有衝突,而二約支持亨四。

以上都可以成為亨五刻薄二約的理由,但是亨五仍然對二約很重用,讓他參加英法百年戰爭,還讓他擔任外交官,去巴黎商談迎娶法國公主卡特琳。而且他還耍了手段,拉一打一,把康斯坦絲的財產權轉移給二約,本就問心有愧的康斯坦絲只能認栽。

所以,即使弟弟劍伯犯了死罪,也牽連不到二約的頭上;他隨亨五出徵法國,在阿讓庫爾戰役中,為了救亨五,奮不顧身,結果成為了此戰中英方最高級別的陣亡者。

他還沒有子女,按繼承法,他弟弟劍伯的獨生子理查是老約公唯一的孫子,理當續封。

但是劍伯是罪人,他的兒子還能襲爵嗎?

亨五覺得無妨,畢竟這個理查還是個4歲的小娃娃,有啥可怕的?五邊、二諾、二約都可以成為我的忠臣,他將來長大成人為什麼不可以?罪人是他爹,又不是他,罪不及孥啊。

同一年裡,他得到了兩份來自忠臣的回報,代價卻是老約的全部兩個兒子的性命。

再換一個史料其實沒展開的角度,老約是先王之子,當初曾在為理二監國時迎接亨四回國,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也算順天應人;二約又是為了救他而死,他忍心讓老約絕封嗎?

於是,小娃娃理查成為了第三代約克公爵。

亨五的另一大自信來源是,因為三約是個年幼的王室孤兒,他作為國王有權安排三約的監護人,這樣就更能確保三約在忠於朝廷的環境中長大,將來和他的伯父、舅舅一樣為國效忠。

前面說到,三約4歲喪父。他喪母更早,他出生的時候母親安妮·莫蒂默就死了。

雖然三約的姑媽、舅舅、姨媽都在世,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亨五為他選擇的監護人是亨五自己的姑父西摩蘭伯爵拉爾夫·內維爾。

迎娶養妹

當初亨四的父親老蘭公和情婦凱薩琳·斯溫福德生下三子約翰、亨利、託馬斯和女兒瓊後補辦了結婚手續,後來這四個孩子都以博福特為姓。瓊是西伯的續弦。

西伯收養三約,於公是為主分憂,於私是為女擇婿——西伯第一次婚姻生了二子六女,瓊又給他生了九子五女,他作為父親有責任給女兒們尋求良好的歸宿。

這也不是他家第一次這麼做了——之前身為叛臣子孫的二諾向亨五表忠求收留,瓊這位大長公主就從旁協助促成,還把自己守寡的女兒埃莉諾嫁給了二諾。

不管出於公心還是私心,這樣的安排其實對三約來說是比較好的,因為三約血緣上最近的兩個長輩——有造反前科的姑媽康斯坦絲和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小姨,都沒幾年就離世了。這樣,他父母的兄弟姐妹只剩下舅舅五邊,然而這個舅舅偏又是他某種意義上的殺父仇人。

三約14歲時,舅舅五邊和監護人西伯相繼去世。但西伯早就定下了三約和自己小女兒塞西莉的娃娃親。西伯雖然死了,但還有遺孀瓊公主這個準丈母娘在,可以繼續照顧三約。

而五邊的死,也改變了三約的命運。

前面說過,五邊是前朝王儲,也是反對派的旗幟,後來選擇效忠亨五;如果他有子女,自然也就繼承了前朝的法統,而且也很可能繼續發揚他的家風,繼續做蘭開斯特朝的忠臣,直到前朝法統這件事被世人遺忘。

但是,五邊沒有子女,他的爵位只能由旁支繼承,而和他血緣最近的繼承人,就是被他害得沒爹的外甥,三約。

莫家雖然爵位低,但地產多。

於是,三約成年後,同時繼承了伯父的公爵和舅舅的地產,又履行婚約娶了塞西莉,成為了蘭家的外甥女婿、亨五的表妹夫,也和西伯家的其他姑爺二諾、諾福克公爵、白金漢公爵成為了連襟,要地位有地位,要錢有錢,要血統有血統,要背景有背景,要人脈有人脈。

對亨五來說,他是一個很實用的潛力股。

但是,亨五無福看到潛力股三約的冉冉升起。當三約成年時,國王是亨五與法國公主卡特琳的獨生子亨利六世。

我本將心向明月

之前,亨五的嶽父法國國王夏爾六世迫於女婿的軍事實力被迫籤訂條約,死後由亨五繼位,但亨五早逝,只能由嬰兒亨六同時繼承兩國王位。

亨五的二弟託馬斯早已死在英法戰爭的戰場上,於是亨五的遺命是三弟貝德福德公爵約翰為法國攝政,四弟格洛斯特公爵漢弗萊為英格蘭攝政。

貝公對三約這個新貴表妹夫十分賞識,封他為騎士;亨六分別加冕為英法國王的典禮,三約都出席了;甚至連罪臣父親劍伯被廢除的爵位,他在成年後也一併繼承到了。

好巧不巧,貝公也早逝,英格蘭在法國的布局出現了一個大空缺。這時候擔任大法官的,是亨六的叔公亨利·博福特,位高權重。三約不僅是宗室,還是大法官的外甥女婿,是眾望所歸的繼任人選。

1436年,三約壯志滿懷地去法國首都巴黎接手貝公的職位;在然而,在夏六的兒子夏爾七世反撲下,巴黎失守了。於是三約當不了法國攝政,只能去當諾曼第總督。

三約雖然年輕,但貝公的老部下們都歸他指揮,對法國的戰爭又有名將塔爾博特勳爵做主,在他們幫助下,全無工作經驗的他,竟然在軍事和政治上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然而,三約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所有的行動都要自掏腰包,第二年還一度被調回本國賦閒。

1440年,英法和談失敗,他再次受任。1441年,他剛赴任,就趕上了法軍包圍蓬圖瓦茲,於是他和塔爾博特將軍一起追殺敵人,幾乎一直追殺到巴黎城牆下。

然而,此戰竟然是他此生最後一次對法國作戰。

首先,法軍奇襲了蓬圖瓦茲,他的勝仗成了無用功。

他需要錢,需要人手,可朝廷卻不僅忘記了對他的承諾和資助,還在1443年派了第一代索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率軍來到諾曼第。索公是博福特家族第二代的老大,也就是亨六的大堂叔。一索此來,怎麼看都是來分他的權的。

如果一索打仗比三約漂亮,三約也許也就心服口服了,可是一索到了以後,不僅一事無成,還把三約打算結盟的法國貴族得罪了。雖然一索1444年就去世了,但三約對博家的仇恨已經就埋下了種子;便是一索的叔叔亨利,也在1447年去世了。

這時候,英法又開始和談,三約更加無仗可打了,只能經營內政,偶爾奉命參加外交,比如在蓬圖瓦茲迎接亨六的法國新娘安茹的瑪格麗特。

相見之際,三約和新王后都不會想到,對方會在多年以後成為彼此的大麻煩。

當初的博家也絕想不到,他們的家族會在他們寄予厚望的外甥女婿挑起的玫瑰戰爭中徹底葬送。

奈何明月照溝渠

雖然事業上受到限制,但塞西莉隨三約來諾曼第了,於是,三約的家庭開始開花結果,兒女雙全。

他後繼有人了,但是,他在諾曼第呆不下去了。主和派得勢,英法和談重啟。

1445年,諾曼第總督一職換成了一索的弟弟第二代索默塞特公爵埃德蒙。二索比一索更糟,不僅無能,還腐敗。而作為主戰派的三約,不僅被調回本土,還被任命為愛爾蘭總督,任期十年!

小編之前說過,三約的母族莫蒂默家族從三邊到五邊已經祖孫三代擔任愛爾蘭總督了,這當然不是巧合,因為老克公夫人是北愛爾蘭伯爵領的繼承人,而三邊又是老克公的獨生女婿,所以莫家還兼著北愛爾蘭伯爵,在愛爾蘭也有很大的地產,而這爵位和地產又都已經隨著五邊的死歸了三約。所以,讓三約和莫家祖孫三代一樣繼續擔任愛爾蘭總督,是有理可循、冠冕堂皇的。

由於二索的無能,1450年,諾曼第失守,難民湧回英格蘭,群情激奮,亨六不得不把二索關進倫敦塔作為人身保護。

正好,三約以打理財產為由從愛爾蘭回到了本土,他趁機號召群眾,呼籲進行改革、懲治二索。但是,效果不理想,風頭過後,二索竟然堂而皇之地復出擔任加來總督。

後來,三約考慮到亨六結婚七年還沒有子女,就生出了覬覦之念。

亨六的國內攝政四叔格公早在1447年就被控叛國死於獄中了。至此,亨六的叔叔們無一在世,而且沒有一個有合法的存活後代,亨四一系只剩亨六一人了。

但三約也知道,自己和亨六的關係比出身亨四的父親老蘭公一系的二索還是差了些,所以亨六才對二索那麼偏心,就算亨六沒有子女,被優先考慮的儲君也很可能是二索而不是自己。所以,他想更進一步,必須除掉二索。

然而,並沒有什麼貴族支持他這麼做,連老天爺也在和他開玩笑:1453年,王后懷孕了,並生下太子愛德華。

同年,卡斯蒂永一戰,英軍為法軍所敗。亨六受到打擊,精神失常,且在短期內沒有恢復,這就使得國會不得不採取一些緊急措施。

三約終於壓倒了二索,成為了攝政的護國公;他將二索投入倫敦塔,自己擔任加來總督,並將自己的妻兄也是丈母娘瓊公主的長子第五代索爾斯伯裡伯爵理查提拔為財政大臣。

雖然三約視二索如仇敵,但客觀上,二索其實幫了三約的忙。

前面說過,珀西和內維爾兩家本是姻親,而且其實彼此結姻也不止那一次,像三約的嶽父老西伯,就是珀家的外甥;但是,為了利益分配,兩親家最終反目成仇,到了國王都調解不過來的地步。

雖然三約是內家的姑爺,但內家原本並沒有興趣幫他。然而,當兩家對立的時候,二索卻代表國王站隊珀家,氣得內家集體站到了姑爺三約這一隊,徹底解決了三約得不到貴族支持的煩惱。

清君側,挾天子

1455年,亨六康復了。

成年國王恢復行政能力,本當是國家之福,然而,史學家羅賓·斯託雷說:

如果亨利的失常是一個悲劇,他的康復將是國家的災難。

亨六立刻罷免三約,推翻三約的政策,重新重用沒用的二索擔任加來總督。眼看三約下臺,五索伯也只能辭職。

亨六還打算在萊斯特召開一次大國會。

大國會不在都城開,卻在遠離都城的地方開,亨六庇護二索之心昭然若揭,三約及其以五索伯及五索伯的長子第十六代沃裡克伯爵理查(爵位來自母親五索伯夫人)為代表的妻族感到不安,他們決定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等二索反應過來,去萊斯特開會的道路已經被三約截斷了。

亨六和二索的「御林軍」只有大約2000人,匆忙組建、裝備低劣;而三約的軍隊不但有人數優勢,還裝備精良,更有對蘇格蘭、威爾斯的作戰經驗。

亨六決定談判。他讓老格公的大外孫白公漢弗萊去談判。白公是三約的連襟,白公的同母異父弟又是三約的姐夫,也許三約會買面子。

但亨六和白公始終拒絕交出二索,三約一夥越發懷疑這是緩兵之計,於是年輕人十六沃首先不客氣了,對御林軍發起了突然襲擊。

不到一個鐘頭,戰鬥結束。

雖然從只死了50人來看,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都不配稱之為戰役,但它卻宣告了玫瑰戰爭的開端。

三約很滿意,死者雖然少,但是權重大。

二索死了。

同時死的還有急驚風的兒子、年過六旬的珀家二諾,和他的外甥第八代克利福德男爵託馬斯。

前面說過,二諾、白公、三約都是老西伯的女婿。相比之下,白公幸運得多,雖然身負重傷,但好歹有命在,眼看要被追殺的時候,三約又出面救了他。

三約大獲全勝,貴為萬乘之尊的亨六也成了俘虜,甚至脖子還中了一箭。

但三約知道,自己的能力還沒到改朝換代的地步,一旦亨六不幸駕崩,最大的受益人、坐上王位的並不會是他,而是太子,甚至王后。到時候太子登基,王后瑪格麗特勢必作為太后攝政,不可能放過他這個殺夫仇人。

所以他反而得保證亨六的生命安全。

三約決定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將妻族都安插在了重要崗位,比如十六沃,就擔任了加來總督。

問鼎之志

1456年,亨六康復,三約還政。

他不怕國王翻臉了,再翻臉還能把二索復活不成?

果然,亨六認可了十六沃的加來總督一職,也保留了內氏父子的職位,做出一副政由約公、祭則寡人的姿態。

同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入侵,三約奉命率軍北上抵禦。

他這一走,後院出問題了:王后乘虛而入,還把朝廷搬到了考文垂,並且提拔珀西家族,打擊內維爾家族。她要維護丈夫的王權,她希望太子順當繼位,像三約這樣的威脅她是必須解決掉的。

詹二來的真及時,畢竟被三約視為仇敵的一索和二索都是他的親舅舅……

1459年,王后重複了之前的套路:在考文垂召開大國會。

不敢參會的三約及其妻族也重複了套路:招兵買馬,武力幹涉。

但是,這一次他們失敗了,三約逃回了愛爾蘭,十六沃逃回了加來;而三約的夫人塞西莉和兩個兒子喬治和理查則被朝廷劫為人質。

雖然塞西莉仍然堅稱自己的丈夫是忠臣,但年底,朝廷仍然宣布將三約、五索伯、十六沃廢為庶人,爵位、財產、領地全部沒收。

然而,三約和十六沃仍然是事實上的愛爾蘭和加來總督。朝廷的這一決定,迫使他們效仿當初的亨四,背水一戰。

1460年,五索伯和十六沃父子首先為三約開路,率軍進入支持自己的倫敦,打敗了國王的軍隊,第二次俘虜了亨六,然後靜候三約來主持大局。

10月,議會推翻了一年前的考文垂大國會,三約等人不再是罪臣了。但是,三約已經決定了,不滿足於此,一不做,二不休。

在入京途中,他不僅作國王姿態,而且一直展示老克公的紋章,顯示自己是老克公的繼承人,應該比老蘭公的子孫更有資格繼位;又展示自己的皇家紋章,顯示自己是金雀花王朝的宗室。

三約入京後住在宮中,更在進入議會大廳時把手搭在龍椅上,並自信地對坎特伯雷大主教說:

我不知道整個國家還有誰不是在等我來,而是在等國王來。

他以為,以亨六之不得人心和他自身積累的聲望和支持,他可以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成為第二個亨四。

然而,現場一片沉默,連他的死黨妻族五索伯和十六沃都沒想到他竟然有如此的野心,他們之前真的以為,這位妹夫、姑父的志向,僅僅是清君側而已……

於是,三約只能老老實實根據繼承法提出:我是愛三次子老克公的繼承人,而亨六是愛三第三子老蘭公的子孫,他家超了我的車,我才是那個應該繼位的人。

經過談判,最終達成了《調解法案》:亨六可以繼續當國王,但是他死後,必須正本清源,由三約繼位。

三約不僅又成為了攝政王,還得到了威爾斯親王、切斯特伯爵、康沃爾公爵這些本屬於太子的封爵,地位比以前更穩固了。他還把妻子塞西莉也接到了京城,他日他登了基,塞西莉就是王后。

天命難知

但是,蘇格蘭王又來了。這一次,不是詹二,而是他的兒子詹三。有跡象表明,他是王后及其支持者喊來的救兵,啊呸,盟友。

三約、五索伯和三約的次子拉特蘭伯爵埃德蒙率軍北上。

很快,他們發現,情況比他們預期的要複雜:老窩約克城已經失守還在其次,重要的是,支持蘭家的帶兵將領分別是第三代索默塞特公爵亨利·博福特、珀西家的第三代諾森伯蘭伯爵、第九代克利福德男爵約翰,都紅著眼睛要為他們在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死去的父親報仇。還有其他一些嫉妒約家和內家的人也混在其中,想分一杯羹。

敵眾我寡,三約突圍失敗;韋克菲爾德一戰之後,49歲的他再也聽不到1461年新年的鐘聲。

有說他被摔下馬受了傷、力戰而死;有說敵人活捉了他,給他戴上燈心草做的王冠嘲笑了他一番後再將他斬首。

他的同伴們也在劫難逃。拉伯被九克所殺。你殺得我舅公和爸爸,我便殺得你兒子。

五索伯也沒能倖免。

蘭軍把三約的首級戴上紙王冠,用長矛挑在約克城頭上示眾:逆臣視此!

約公一黨失去了領袖,故事到這裡就完了?

並不是!

三約雖然死了,但他的長子愛德華還在,繼承了他的衣缽,成為了第四代約克公爵,也成為了新的約黨領袖和新的劍橋伯爵、邊疆伯爵、北愛爾蘭伯爵,從法理意義上也繼承了父親的王位繼承權。

他宣稱:朝廷背信棄義,殺害儲君,他要為父報仇,討伐朝廷!

同樣想為父報仇的,還有他的表兄十六沃。

第二年,四約就把父親的首級取了下來,換成了仇人三諾和九克(細心的朋友也許還記得四約和三諾是姨表兄弟),並在眾人的歡呼聲中登基為國王,即愛德華四世,開創了約克王朝。

約家的白玫瑰取代了蘭家的紅玫瑰。

司馬光曾說,如果苻堅御人得當,慕容垂、姚萇都會成為前秦棟梁,而不會甘當叛臣、另立新朝、當開國之君。

同理,如果亨六是亨五一樣的英主而不是偏心庸人甚至精神錯亂的庸君,三約也會成為亨五所期望的朝廷良佐,而不會成為後來覬覦王位的野心家——當然,從他自己的角度,那是在奪回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要等亨六駕崩了才能兌現還虧了。

三約最初只是一個父族母族都凋零的孤兒,最後卻成為了攝政王、王儲、新朝奠基人、開國老祖。而他最大的支持,來自他的養父家族。

所以,在自家人都靠不住的時候,有個好乾爹,真的很重要……

相關焦點

  • 金雀花王朝——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發生在英國金雀花王朝。紅玫瑰為標誌蘭開斯圖家族,白玫瑰為標誌的約克家族。是英格蘭15到16世紀的政治浩劫,兩大家族互相徵戰百年,爭奪英格蘭王位。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通用語。
  • 權利的遊戲裡,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的原型--金雀花王朝的理查...
    理查三世(1452年-1485年),英格蘭國王,1483-1485年在位。 愛德華四世之弟,1483年攝政(愛德華四世遺詔封理查為護國公,享有攝政權)。傳聞其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即位(英國史學界至今對「塔中王子」的下落存爭議,無定論說明理查是元兇)。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叛亂。
  • 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暴君還是明君?
    但是,愛五及其弟約克公爵理查自從入住倫敦塔,早就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留下了「塔裡的王子」的傳說,沒人知道他們是生是死,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於是二白又提出:雖然蘭開斯特王朝開國之君亨利四世一脈已絕,但亨四的侄子第一代索默塞特公爵約翰(二索的兄長)的女兒老裡奇蒙伯爵夫人瑪格麗特的獨子第二代裡奇蒙伯爵亨利·都鐸正在布列塔尼流亡,也可以算是蘭朝的繼承人,可以迎立為君。
  • 都鐸王朝之母瑪格麗特如何幫兒子登上王位?
    這個問題涉及的人物關係和事件比較複雜,需要了解當時英格蘭歷史的大背景,我們來梳理一下整個過程:瑪格麗特·博福特( Margaret Beaufort)是第一代薩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的女兒,約翰·博福特是金雀花王朝君主愛德華三世的曾孫,即愛德華三世的兒子「岡特的約翰」的孫子,岡特的約翰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
  • 英國王朝譜系圖-Family trees of English Monarchy
    亨利一世死於1135年,沒有男性繼承人。他的女兒瑪蒂爾達,當時已嫁給法國安茹伯爵、金雀花王朝的傑弗裡,她參與了反對侄子史蒂芬國王的親信的內戰。蘭利的埃德蒙(Edmund of Langley, 1st Duke of York;1341年6月5日-1402年8月1日),為英格蘭貴族,第一代約克公爵。
  • 隨手筆記——四翅苦參與金雀花
    只是我沒有見過苦參的樣子,總將它想像成人參的模樣。其實,苦參是豆科的,樣子和紐西蘭的這四翅苦參還頗有相似之處。四翅苦參吸引我的當然是它淡黃色的花。剛見到那些花的時候,我以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雀花呢。因為花的樣子和我們南方春天開的一種野花禾雀花有些相似,特別是圓滾滾的花萼,看起來很像小雀兒圓滾滾的額頭。我就理所當然地誤認為它是紐西蘭的「禾雀花」了。加之顏色是明亮的黃色,黃者金也,可不就是金雀花嗎?
  • 玫瑰戰爭時期的重要人物——民眾的發言人,約克大公爵
    1450年,薩福克公爵、塞伊勳爵和國王,最終都因在國家事務中沒有體恤民心而嘗到了惡果,公爵和勳爵被處死,國王的統治也遭到了極大的打擊。小編一直都認為民眾的支持是蘭開斯特王朝得以建立的基礎之一。從1399年開始,政策的執行要同民眾商討,因為他們的支持是王權最大的庇護。
  • 諾曼徵服與金雀花王朝,英國與法國早期的恩恩怨怨
    盎格魯撒克遜人又粉墨登場,期間英格蘭地區分裂成了七個國家,他們之間相互徵伐,打得不亦樂乎,此前大熱的電視劇作品《權力的遊戲》就是基於這段歷史改編的。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的滅亡,最終,愛德華的表親,也就是諾曼第公爵威廉發動了戰爭,直接入主英格蘭,史稱諾曼徵服,而威廉公爵也在此後加冕成為了著名的徵服者威廉一世,此後,英國成為封建國家。同時臣服於法國,這也使得英國與整個歐洲的聯繫加深了。隨後,英國參與了羅馬天主教教皇發起的十字軍東徵,與歐洲的聯繫不斷加大。
  • 初露崢嶸,英格蘭的日不落帝國之路
    英倫三島自他被發現的一天,整個歐羅巴諸民族都在自稱著同一個名字—侵略者,從公元前54年凱撒率軍進攻不列顛,到公元10666年諾曼第公爵徵服英格蘭,英倫三島一直在遭受來自歐洲大陸的入侵,伊比利亞人、羅馬人、盎格魯人、丹麥人、法國人,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不斷入侵並在英倫三島紮根生存下來,
  • 約克王朝後裔在都鐸王朝的下場:前朝血脈是柄雙刃劍(下)
    魚目混珠1491年,愛爾蘭科克宣稱發現了自稱從倫敦塔逃離的「約克公爵」。此後6年,「約公」遊歷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還有真正約公的姑媽勃艮第公爵夫人都承認他是真的,應該繼位為「理查四世」。
  • 小亨利自稱為英格蘭國王,為什麼就成為腓力二世新的較量對手?
    1179年,腓力二世在蘭斯加冕的時候,代表金雀花王朝參加慶典的就是小亨利國王,他在遊行隊伍中捧著卡佩王朝的王冠,並且帶領五百名騎士參加了加冕禮之後的比武大會。儘管有光鮮堂皇的外表,但他知道自己沒有多少實權。挫敗之下,他開始在父親的領地內施展拳腳,但結果卻令人尷尬,幾乎釀成災難。
  • 英國歷史只有「王朝」,沒有朝代。英國人說:朝代起名沒必要一樣
    比如,諾曼第王朝的創立者威廉一世老家是諾曼第地區;都鐸王朝來自亨利·都鐸的姓氏;金雀花王朝是由安茹伯爵若弗魯瓦帽子上的勳章命名。接下來,咱們逐一說說英國歷史上王朝的三種朝代命名方式。以「封地」命名的王朝諾曼王朝是英國歷史上重要的王朝,它由綽號「徵服者」的威廉一世建立。
  • 「世界史」英國史:英國歷代王朝——經常絕嗣,為找王國繼承人發愁
    正當英國與海盜交戰,1066年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率領軍隊橫渡英吉利海峽,打敗了盎格魯薩克森人,在英格蘭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從1066年開始統治英格蘭的是法國人,法語也成為了貴族的語言。威廉既是英格蘭的國王又是法國諾曼第公爵,他是有自己的領地的,而且領地眾多,不多擴張開拓了很多領地。
  • 英國內閣大臣中的「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究竟是什麼的?
    在英國內閣大臣中,排名第五的是外國人一頭霧水的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那麼「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究竟是什麼呢?1399年,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理查二世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魯克推翻,國王寶座被蘭開斯特公爵家族控制。此事引起了英格蘭約克公爵家族強烈不滿,兩家之間爆發了「玫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