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童話大王」鄭淵潔出了本育兒書《鄭淵潔家庭教育課》,這是他在皮皮魯講堂中所做的四十堂「家庭教育課」的文字結集,書挺厚的,但很好讀,當然這並不令人意外,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講什麼都會挺有意思的。有意思之餘,很多內容也講得很有道理。本來呢,教育觀這種事是可以自陳而不必自證的,但寫育兒書另當別論,你必須首先能夠自證——沒有培養出一個甚至幾個念藤校、念清北的,就有點尬了。這是育兒書特別現實的一面。
《鄭淵潔家庭教育課》,鄭淵潔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外界普遍比較熟悉的是,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是退了學在家他自己教大的,其實呢,他自己也是退了學,由父親教的,但是,他女兒鄭亞飛卻是這個被媒體稱為「三代小學生」的家庭中誕生的典型性學霸,2017年高三畢業時,成績全年級第一,被美國六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之所以稱她為「典型性學霸」,是因為鄭淵潔說「從我爸爸起,到我,再到我兒子,都是學霸,而且是自學級別的超級學霸」,這話也是對的,也是可以自證的,但是女兒的成績無疑是一種加持,令他的教育架構更完整,更容易獲得世俗意義上的認同——鬥爭經驗如此豐富,成果又如此斐然的老爸來談教育,當然會有很多真知灼見。
但是呢,話說到這裡,一定是有「但是」的了,很好看,很有道理——但是,我們恐怕做不到。
且不說把孩子領回家自己編教材自己教這件事兒,就說他不當著孫女面拿手機用;為女兒記教育日記從小學一年級記到高三畢業;特地放棄位於北京城中心的管片名校,付了擇校費把女兒送去遠郊區條件很差的小學;為了抵制老師故意漏題以期提高班級平均分,讓兒子期末考試故意答錯題,考六十分……這種他自己稱之為「驚天地泣鬼神的父愛」,我想大多數人一件也做不到吧,此類「奇葩」事種種,套用書裡的一句話來說,真是「童話都不敢這麼寫」!
一直在想,從蔡美兒的《虎媽戰歌》到陳美齡的《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再到目下這本,這些大熱的育兒書,對於讀者來說,在實操層面的幫助和意義究竟是什麼?這些有資格出來現身說法的成功父母在教育上的所作所為,有太多普通人「做不到」的地方,這首先還真不在於他們比一般人有名、有錢、有資源,而在於他們本身的性格與特質,要知道,「虎媽」蔡美兒不只是對兩個女兒這麼「虎」,她連訓練家裡的小狗都是這麼嚴,以至於最後直接就把自己逼哭了,性格使然,「成功的」父母不一定能成為成功的「父母」,但成功的父母在教育上的成功卻多半是個人成功的一種延伸。
所以,對於讀者來說,能夠在觀念上得到一些啟發和洗禮,並因此做出力所能及的調整,可能才是此類育兒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以鄭淵潔此書而言,個人認為最具有普適性價值的是以下兩方面。
一是,父母的自省與自我提升。鄭淵潔認為,「教育孩子,和孩子本身沒什麼關係,和爸爸媽媽關係最大」,因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而「家庭教育不是管理,家庭教育是示範和引導」。這當然首先是指身教,就好比他舉的最簡單的例子,你希望孩子愛上閱讀,可「如果你是天天守著電視看,天天拿著手機,你又不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視,那你不是欺負人嗎」?孝順、正直、時間管理等等,也是同理。
鄭淵潔當年被學校開除後,父親對他說:「孩子,沒關係,爸爸在家教你。」而更進一步,這種自省和自我提升會直接關涉到父母如何看待、對待孩子,和教孩子如何看待、對待自己以及外在世界的種種。比如是否能夠充分地信任孩子,站在他一邊,對他有多高的忍耐度和容錯率,能不能警醒和明白「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就像用蘋果的標準要求土豆」, 而「好孩子的標準也不是聽話」。
至於學校教育的部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父母如何規劃和決策、如何引導孩子投入學校的學習生活、如何與老師溝通、用什麼樣的「尺度」和「角度」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效等等。
這裡面摺疊了大量的具體問題,很多書中都有具體論及,就不再贅述,但總的來說,前提是父母首先在自己身上花功夫,就是鄭淵潔引用陸遊的話所說的「功夫在詩外」——「教育孩子,功夫在孩子之外」。
很多文章裡都會說養育孩子是給了父母一次新生的機會,鄭淵潔在書中也談到了類似的意思,這是過來人的有感而發,並不是什麼看上去很美的雞湯,事實上,人在成年尤其是逐漸步入中年以後,要能夠主動地、不斷地自省從而獲得自我突破和成長是很難的事情。《論語》裡說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可能恰恰是隨著年齡增長愈演愈烈的。有位我很喜歡的學者曾經說過,一個人怎麼做人,就會怎麼讀書,同樣的,我們怎麼為人處世,就會怎麼做父母,不可不察。
而第二方面,是要基於第一方面才有可能真正被父母納入考量的——即那些比分數、比知識更重要的事。對此,鄭淵潔的書中多有專章討論,說起來似乎無甚高論,比如健康和安全,比如自尊和道德品質,相信任何家長都會將之置於學習成績和知識獲得之前,可在實際的學業壓力和競爭焦慮的裹挾之下,無法量化的部分常常是容易被忽略和侵越的。
鄭淵潔寫給孫女的信,陳述了他認為孩子需要從小養成的好習慣。「自尊和自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而貶低能摧毀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渴望欣賞。」沒錯吧,可自問我們似乎日常更多地在扮演著指責者、差評師的角色。這裡面的知易行難,沒有上面說到的自我認知上的提升是很難突破的。
《鄭淵潔和皮皮魯對話錄》中所列的家長想要毀掉自己孩子的若干具體做法又比如,「我們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做的最多的事情,應該是判斷。我接觸過一些成功人士,我觀察他們,他們都有出色的判斷力。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判斷力正確。」而判斷力的培養,首先在於父母能夠不事事越俎代庖,讓孩子去判斷,去試錯。
再比如,作為一個創造性勞動者,鄭淵潔在書中反覆強調留住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每位孩子的好奇心都充分和旺盛,因為孩子還沒有知識,他們對看到的一切都充滿好奇。隨著獲得知識的增多,孩子的好奇心會漸漸消失」,「很少的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留住了想像力和好奇心,這些人應該是在父母的支持下留住想像力和好奇心的」。這同樣基於父母有鼓勵、至少是容得下想像力和好奇心的評判體系和空間。
2005年6月,鄭淵潔與科學家斯坦利·米勒對談,米勒也強調了留住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孩子上學是用學到的知識建造一艘船,而想像力,是水。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這段話:「說到家庭教育,我將女兒培養成學霸的最大秘訣是,作為父親,在女兒上中小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很多時候,那些能夠打動我們的話,都不是因為它們無懈可擊,而只是因為裡面所蘊含的能夠引起共鳴的情感力量。共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