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臥佛(佛陀涅槃)像

2020-12-23 舒放的後花園

臥佛,就是佛陀的涅槃相,是佛陀呈現給這個世界的最後法相。佛陀說法四十五年,足跡踏遍恆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佛陀來到拘屍那羅城外的娑羅雙樹林,將此地作為入滅的地點。 早期的佛陀涅槃像,多以壁畫和石刻(石窟)形式呈現,現當代,世界各地仍繼續建造(雕刻)各種臥佛像來紀念佛陀,本圖集主要以早期的臥佛像為主,圖片資料均來自網絡。

我國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約4世紀

我國重慶·大足石刻,約12-13世紀

我國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約8-9世紀

我國敦煌·西千佛洞第6窟壁畫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26窟,約5-6世紀

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約2-3世紀 具體資料不詳

日本金剛峰寺·平安應德三年(1086)絹本

斯裡蘭卡·伽爾寺,約10-12世紀

斯裡蘭卡臥佛像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的臥佛,僅有30多年歷史,卻有9000副佛陀畫像
    佛教是世界上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亞洲地區。我國就是佛教最大的傳播地,這裡擁有眾多數不勝數的寺廟和佛像,在千百年中供無數百姓參拜。現在我國雖然不允許在其他風景名勝區在建寺廟,但卻能依照人們的訴求將寺廟不斷修繕、拓建,因此越建越豪華、越建越出名。
  • 世界各地佛陀涅槃圖概覽
    ︳明代吳彬 佛陀涅槃圖 ︳ 涅槃(梵文: )一詞來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裡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目前在中文裡,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佛陀大般涅槃前,留下三條真言」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兩千多年前,世尊示寂,在印度拘屍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吉祥而臥,入般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佛大音普告,聲至有頂;面門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眾生悲鳴,大地山海皆悉震動。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憶念佛陀,祈願眾生煩惱不現、清涼寂靜!
  •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其實,在古代印度,「涅槃」作為一個宗教哲學術語,為多種教派所共用。耆那教認為,涅槃是擺脫諸業,靈魂升至世界的頂端,享受絕對的安樂。婆羅門教的《薄伽梵歌》中,將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稱作「梵涅槃」。佛陀曾經用「遮詮」(從反面來說事理)的方式來描述過「涅槃」:那是一種「無生、無成、無作、無因緣和合」的境界(相對於我們這個「有生、有成、有作、有因緣和合」的世界)!
  • 人們常看到的佛像都是立姿或坐姿,為什麼會有臥佛呢?有兩種說法
    如果你去北京西山遊玩,臥佛寺是必然要去遊覽的,就因為寺內有一尊造型獨特,不太常見的臥佛。而臥佛就在臥佛寺的主體建築臥佛殿內。這裡的臥佛造於唐代,那時是木頭雕的,到了元代才改成銅鑄的。據元史記載,當時用了50萬斤銅才鑄成了這尊臥佛。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據典籍記載,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裡,阿難尊者與諸比丘得知佛陀將入涅槃。雖諸弟子和比丘很難受但卻沒能忘卻眾生。因此在佛陀住世的最後一天中,問了佛陀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也是當下修行之人,皆需知曉的問題,為何?因為如果不知道這四個問題和答案,那麼你可能連經藏的真假都分不清。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 佛陀走了涅槃的模式,卻要求弟子「駐世」三千年,原因令人敬仰
    佛陀在開功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還有執所以無法看到事情的本質,所以佛陀將他的佛法傳出度人,希望眾生也能夠和他一樣通過佛法明心見性,達到涅槃的彼岸。而佛陀在講了49年法之後,在婆羅樹下側臥涅槃。
  • 臨入涅槃,佛陀將僧團託付給了誰?
    佛陀時代的比丘(出家人)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一般情況下不許有別的財產。印度寺院有稱作「僧伽藍摩」, 略稱為「伽藍」,義為叢林。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二者合起來意謂「大眾共住的園林」。如《大智度論》卷三說:「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僧聚處得名叢林。」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很多人,有不少人證得阿羅漢。不久,魔王波旬現身佛前,請問佛是否不想入涅槃?佛告訴波旬:「別急,我自知何時當入涅槃,現在還不是時候」。
  • 714分學霸分享經驗 1歲半的娃娃也來聽丨世界最大石雕半身臥佛啟動...
    6月29日,位於千手觀音造像旁的世界最大石雕半身臥佛像——全長31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圖啟動整體修復,預計耗時8年,修復難度比千手觀音造像更大。到下周一,各地陰天到多雲,全市最高氣溫將快速回升至35℃。詳情>>
  • 大叔帶「臥佛」去鑑定,專家說是假的,大叔掏出X光稱:有舍利子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屬於現在社會上的一種特殊意識形態,其中宗教分為很多種,有基督教,道教,佛教等等教派,其中佛教也是最受歡迎的一個派別了,因為佛是象徵著善良美好的,有一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思只要你心中沒有壞的想法,你就可以被稱之為「佛」,所以很多人都會去寺廟中拜佛,或是佩戴一些關於佛的配飾,買一些佛的雕像銅像放在家中當作是擺設,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一個非常喜歡佛的人,大叔帶「臥佛
  • 佛陀入涅槃前,為什麼不把佛位傳給弟子?
    譬如佛陀在八十歲那年,示現涅槃,他訓誡弟子要以戒為師,為何不乾脆將佛位傳給一位德高望重的弟子,作為眾生的師父呢?今天小編蓮荷就通過一則典故,為您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中,記載佛世時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他是一位聲聞菩提的四果大阿羅漢。一日,畢陵伽婆蹉尊者要渡過恆河,去對岸化緣。可是河水湍急,又沒有渡船可以乘坐,而且佛陀一再叮囑弟子,不得示現神通。
  • 佛陀涅槃後的眾生?師父閉關後的我們?
    而第二天,也就是師父正式閉關的那一天,正好是佛陀涅槃日。眾生在佛陀涅槃後才懂得佛法的稀有難得,我們也是在師父閉關後才感受到,沒有師父的現場開示、時時提攜,沒有楞嚴法會的日子是多麼的孤單和寂寞。善知識如太陽,只要你肯敞開心扉,你的世界將不再黑暗;善知識如明燈,只要你一路跟隨不掉隊,就定能步入光明淨土。善知識一生奮鬥,只為我們開闢一條光明大道,讓我們一起劃著楞嚴正法的大船向前挺進吧!
  • 泰國曼谷最古老寺廟,有一尊46米巨型臥佛,還是泰式按摩發源地
    寺內共有大小佛塔99座,素有「泰國塔林」美譽,這些佛塔或貼滿金箔,或鑲滿彩瓷,堪稱世界佛教建築的經典之作。臥佛寺名稱的由來,是由於這裡供奉著一尊泰國最大的臥佛像。臥佛長達46米、高15米,全身貼滿金箔,金碧輝煌,氣勢如虹,連佛像的腳都有5米多長。人站在這尊臥佛面前,顯得尤為渺小,只能對之仰慕有加。
  • 涅槃境界之常樂我淨
    提到佛陀必定要提涅槃,而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佛陀在悟道的時候就已經正式成佛了,但肉身還在,這是有餘涅槃,等到佛陀肉身死去,這才進入無餘涅槃。《大般涅槃經》的內容,是從佛陀馬上要進入「無餘涅槃」講起的。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佛陀講完《大般涅槃經》的內容之後就永遠離開了我們的世界,再也沒機會教導世人了。所以,《大般涅槃經》就是佛陀的晚年定論,臨終遺教,究竟法中的究竟法。
  • 佛陀涅槃前道出驚天大秘密!
    佛陀涅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爾時,阿泥樓豆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咄哉!何為愁苦?如來涅槃時至,今日雖有,明旦則無。——《大般涅槃經後分·遺教品》【注釋】佛將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 一切經典之前,應以什麼字義作為經首? 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後,我們以誰為師?佛在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後,我們依誰而住? 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後,我們如何調伏?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涅槃:佛教中免於痛苦和重生的自由
    涅槃也說成是解放從這個循環和dukkha(苦),生活的壓力/痛苦/不滿。在他開悟後的第一次布道中,佛陀宣揚了這四種崇高的真理。基本上,這些真理解釋了為什麼生活會讓我們感到壓力和失望。佛陀也給了我們一條解脫之路,一條通往解脫之路,這條路是八條路。因此,佛教並不是一種信仰體系,因為它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停止奮鬥的實踐。
  • 涅槃是什麼境界?
    弟子問:法師吉祥,涅槃是什麼?涅槃後佛去了哪裡?通和答:南無阿彌陀佛,涅槃是什麼?要從意會,莫執文字,涅槃是一種究竟法,它與五蘊的世間對立,因為涅槃中沒有五蘊,所以也被稱為空。它也是一種精神能體驗到的成果。是佛教禪修者的終極目標。
  •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哪位
    龍門1280號(奉先寺)正壁阿難像局部(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阿難: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我不要穿。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我不去見。舍利弗、目犍連將阿難陀條件告訴佛陀。佛陀非常歡喜地嘆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他提出的條件是為了避免譏嫌,生怕別人批評說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的身後,到各地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