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問:法師吉祥,涅槃是什麼?涅槃後佛去了哪裡?
通和答:南無阿彌陀佛,涅槃是什麼?要從意會,莫執文字,涅槃是一種究竟法,它與五蘊的世間對立,因為涅槃中沒有五蘊,所以也被稱為空。它也是一種精神能體驗到的成果。是佛教禪修者的終極目標。禪修者通過次第的止觀禪修,在斷除十結後,他依次生起入流道智、入流果智、一來道智、一來果智、阿那漢道智、阿那漢果智。這道智與果智所緣取的目標即是涅槃。也就是說初果到四果的聖者都能現見涅槃-在他們初次證得道果智時,與以後緣取涅槃進入果定時。
涅槃是寂靜而殊勝的,涅槃中沒有任何生滅和變易。它超越了一切世間的苦。所以,任何體驗到涅槃之人,都說它是至上的快樂。
涅槃後佛去了哪,這是在原始佛教中被佛陀認定為十四無記的問題,也就是不予以回答。在聖典中佛陀和聖弟子解釋了不回答的原因。
1、問題本身是錯誤的
基本上,問這個問題的人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有一個實在的佛陀。然而,被認為組成這個所謂的「佛陀」的,只是色、受、想、行、識而已。所以通常,那些聖弟子們都會反問提問者,色(物質)是常還是無常?無常的是我、我的或者我的自我嗎?顯然不是。同理構成精神要素的受、想、行、識也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那些有定力的人,通過修習觀智,可以如實見到這個身心剎那生滅,有多快呢?據說,一秒鐘生滅以億次計算。因此,它們都是無常、變易之法,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堅固的實體。既然在現世都沒有一個實體的、不變的佛陀,又如何能問,佛陀涅槃後去哪了呢?
2、任何回答都會造成誤解
對這個問題做正面或反面的回答,都會造成一種誤解,那就是真的有一個實在的佛陀,他是不變的,從生到死,乃至到涅槃。就好像,有人提問,烏龜的毛是什麼顏色的?我們回答任何一種顏色都不對,為什麼呢?因為烏龜本來就沒毛。所以,應對這類問題,佛陀通常沉默不答。
3、那麼這堆被稱為佛陀的五蘊涅槃後如何了?
其實,在聖典中對佛陀的涅槃有過比喻。就好像一堆木柴被點燃而生起了柴火,當柴被燒盡火自然也熄滅了,那這火去哪了呢?實際它哪也沒去,因為有木柴、溫度等合適的條件,有火的生起,當這些條件不具足了,火自然就熄滅。佛陀的五蘊就好像這火,當有無明、渴愛、執取、善或不善業等條件時,才有五蘊身心現象的出現,當無明已斷,渴愛已除,五蘊生起的條件已滅,因此,這堆五蘊身心,在滅後自然不會生起。就好像截斷了樹根的木頭不會再生長,已經燒盡了的木柴不會再起火一樣。被稱為佛陀的這堆五蘊,在滅去後也不會再生起。
您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