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涅槃」?大部分人可能都理解錯了

2020-12-10 讀經論道

我們經常看到涅槃一詞,但關於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卻不盡為人知。

涅槃一詞的尋常使用,其內涵往往偏向於對死亡的一種美稱,或一種接近死亡與復生之間狀態的形容。

例如徐遲的《火中的鳳凰》中所述:「一隻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裡新生。」即是此意。

此種用法可謂對亦不對,不對是因為涅槃一詞本是佛教語,為梵語的音譯,其本意是指「滅度」、「寂滅」。

但這裡所謂的「滅」可並非絕對的斷滅或死亡。故而用涅槃一詞來形容死亡是存在義理偏差的。

而說此解釋對,是因為詞彙本就是為了形容事物而被創造,其含義本就是人為賦予,有著靈活的發展性的。

若古詞新用或一詞兩用能夠達到一種普遍認可性,那便沒有必要非就其詞彙的義理而較真,因為如此詞彙本身的形容價值並未受到影響,甚至可以說得到了升華。

那麼,關於涅槃這一詞最為原始的含義是什麼呢?

如果根據佛經考據,釋迦牟尼遺教經典三藏十二部中的解釋浩如煙海,而各個佛學學派也各自有自己的論述,根本無法一一列舉說明,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

因為總體來說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亦有更為細緻的區分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所住涅槃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不論何種涅槃,小乘阿羅漢所證或大乘菩薩道所修,唯識、淨土、禪宗等等各學派的解釋和修證,其本質都是殊途同歸。

其趨向於涅槃的目的是絕對一致的,區別就在於其所求證的究竟境界和最高理論上分出了深淺。

那麼到底該如何去理解涅槃呢?

此處筆者偏向於用禪宗法門略作解釋,禪宗宗旨正如佛祖靈山會上拈花傳法:「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當時因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此法門便傳於迦葉尊者,這也是禪宗的開始,而傳的是什麼呢?

即是涅槃妙心。

所以想要理解涅槃,不妨先去理解何為妙心。

心在古代有三層含義,第一曾含義指純粹生理意義上的心,即是我們胸中的心臟。

第二古人習慣用心來指代人的思維意識,即心性的心。

第三層含義即是佛所說的涅槃妙心,這種妙心區別於人的思維意識之心,是宇宙同體,萬物一體的真如全體之心,是一種形而上的心。

而由於文字不敷應用之故,古人翻譯經典實難再尋得更為精準的詞彙來加以區分,只得統一以心來論述,這也就導致後世很多學佛之人都錯把思維意識之心當做了涅槃妙心去修證,結果出了問題。

比如,眾所周知禪宗傳法講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而禪宗的主要教授手段即是引導人自己去悟。

方法有諸如「參公案」,也就是講故事;以及「機鋒」,也就是一種妙語授法的方式,例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種妙語即是機鋒授法的方式。

此「心」即是涅槃妙有之心,非人之思維意識之心。

宋代後期出現的大量參禪觀心的禪師就是誤解了這個心,以致於一頭鑽進話頭和公案裡死命參悟。

執著在一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上反覆思考,殊不知入此文字相便已然是在思維意識心裡打轉了,如何還能參悟到透妙有之心。

很多人苦思冥想之後在內心強行為公案的原由找來藉口,牽強附會便自以為證得妙心,這便是「狂禪」,此等歪斜風氣對正教教理傳播危害不小。

還有一種則是宋代儒佛融合產生的理學和心學,此二者即是典型的將佛家妙心當做思維意識之心而發揮出來的思想。

但二者又試圖使思維意識之心脫離思維意識而恢復本然,力求達到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之純明,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便是最直白的例子。

其實這這本質上接近大乘菩薩道,偏向於入世。但其終歸未達到佛之究竟,即談小乘未破除我執,入滅盡定之境,談大乘更沒有舍此色身和滅掉末那識。

但思維意識之心本即是真如妙心的一種機用,所以為思維意識之心剝離思維意識的所謂「致良知」之舉,確可算得上借來釋迦心法補了後世儒家之偏蔽,其對於歷史思想文化的傳承功勞不可忽視,只可惜其思想精髓最終依舊敗在了傳法這一環節上,此處暫不展開論述。

由此反推,此妙有之心即包含人之身心個體功能及心理思維意識的所有作用。

而涅槃因為本即是為人之個體之成就而提出,如此繼續向上反推至人之個體之身與心的究竟之境,即可得此涅槃。

即無法再進行分解之萬物總法,是宇宙萬有及身心總體在未動之機下最為原始的寂滅狀態,實相、無相、無擾動、無境界的一種境界。

用我們本土《易經》的理論來解釋叫做「形而上者謂之道」,按照本土說法佛即是得道之人。

所以其實幾千年來,中外宗教哲學思想的背後,都是這個東西,不過是換了角度,換了名詞。

披上宗教的外套,它就是佛祖、如來、上帝、神;你要研究哲學學科,它就是形上學;而就思想而言,它就叫道、涅槃、如來藏性、天理等等。

但是這個東西雖然道理如此,但卻真的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筆再好,寫的再精準,它都是錯的。

名字起得再好,再神秘,它也代表不了本體。

如果執著於文字和名稱,反而會學偏,因為這個本體是超越人意識思維的存在,一旦落在了文字上,那註定要調用人的意識思維去參與,如此便從一開始就已經錯了。

所以禪宗的教法裡說:「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為沒有辦法立文字,只能靠心傳。

所以佛講法也往往兩邊不著,也就是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因為只有這樣才更為接近本體之法。

比如《金剛經》上說:「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論述方法其實在佛學典籍中是有很多的,後世的《六祖壇經》也有所學習和模仿。

可以說文字越少,說的越少就越接近真正的涅槃妙心,本師釋迦拈花傳法迦葉,達摩祖師隻言片語便使二祖開悟。

後世禪宗大師更是有通過棒喝、豎指、看花、聞聲等等方式開悟之例,大致不離平常生活的機趣,此便是涅槃妙心之機用,即是所謂明心見性的法門了。

當然心傳乃是禪宗的傳法法門,正如釋迦牟尼所說,這是「教外別傳」,別傳只是一種相對於學習傳統教理以求實證的方式另外開闢出的一條印心旁路,並不是說只有心傳才能傳得正法。

各個學派和經典都有著自己的傳法方式,比如《華嚴經》裡「三界唯識,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論述的唯識宗觀點。

《楞嚴經》有所謂「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強調以心來轉動物理世界獲得成就的方式。

各家宗派那些止觀、念佛甚至藏傳密宗的念咒語等等實修方法,其實也都不外追求這身心性命之根源,證得涅槃妙心之果。

所以綜上,涅槃即是整個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圓明清淨的大覺,也就是佛祖一切教法的正眼。

至於涅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命體驗,說不清,道不明,證得的人自然知道,未證得的人或是不感興趣,或是假裝知道,或是還在證得的路上努力。

總之,如玄奘大師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相關焦點

  • 緬懷曾仕強教授:「學而時習之」,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不同的人對《論語》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那麼,國學大師曾仕強是如何理解《論語》的呢?曾仕強教授:《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部分人是這麼理解的:學習並且時常溫習,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嗎?
  •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不管是炒菜煮湯,也都是離不開一些調味料的。但是對於這樣的一些調味料來說的話,我們很多的人也都有他們的看法。我們平常用到的一些調味品,除了鹽味精之外,那麼最常見的也就是雞精了,有一些人也會說沒有雞精的話那麼菜也是沒有什麼味道的,所以有的時候如果家裡面沒有味精的話,雞精也就成了味精的一個代替品,雞精也是能夠讓菜起到一個比較鮮的味道,所以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那麼基金他也算得上是我們家裡面最基本的一個調味品,甚至也有很多人在生活裡面也是完全離不開基金的,覺得不管炒什麼菜裡面也都是要放一些雞精
  •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所以皮膚越來越差!
    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所以皮膚越來越差!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會用到各種各樣的護膚品來保養自己的肌膚,那麼面膜更是不可少的,選擇一款好用的面膜能夠讓我們的皮膚變得越來越好,那麼在使用面膜的時候,可能有很多的人他們都沒有注意小細節,這樣即便我們用了再多的面膜效果也不太好,那麼敷完面膜以後要不要洗臉了,大部分的人都理解錯了,所以皮膚越來越差。
  • 什麼是厚德載物?可能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就說明其意義重大,只是常人很難理解,而若能理解定非常人!所以,理一定是基於術的基礎,是在術的範圍內,如何去做,如何去改善。明白了以上這些,再來看開頭所講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首先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大部分人眼中的素質教育,其實理解錯了!
    實際上,大部分人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素質教育。比如:有人把素質教育誤解成與應試教育對立的一種教育模式;還有人誤解成把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等加進課堂裡,就是素質教育。這些理解都是不正確的,那到底什麼才是素質教育呢?
  •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人們根據俗稱僧人之死為「涅槃」,往往認為「涅槃」是佛家對死亡的別稱。也有人把「涅槃」理解為空洞無物的可怕境界。這些都是對「涅槃」的誤解!佛教對「涅槃」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達到的倫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在息滅了煩惱之後所達到的無生無死、寂靜清涼、永恆安樂的心靈或生命境界。這種境界嚴格來說,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
  • 涅槃是什麼境界?
    弟子問:法師吉祥,涅槃是什麼?涅槃後佛去了哪裡?通和答:南無阿彌陀佛,涅槃是什麼?要從意會,莫執文字,涅槃是一種究竟法,它與五蘊的世間對立,因為涅槃中沒有五蘊,所以也被稱為空。它也是一種精神能體驗到的成果。是佛教禪修者的終極目標。
  • 最容易混淆的單詞大部分人都用錯了,開言英語app為你解疑釋惑
    (原標題:最容易混淆的單詞大部分人都用錯了,開言英語app為你解疑釋惑)
  • 涅槃與空性都是什麼狀態?有什麼區別嗎?
    我問你們,漢傳佛教的最高成就是什麼?(在座弟子答:涅槃寂靜),非常好。那藏傳佛教的最高成就是什麼?(在座弟子答:大圓滿),不對。藏傳佛教最高的成就是證入空性,漢傳佛教最高的成就是涅槃。難道成道、得道還有藏傳與漢傳的區別、還有高有低嗎?
  • 杜甫誇李白的兩句詩,幾乎人人聽過,但大部分理解錯了意思
    另外,則是古詩詞中典故比較多,如果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很難理解這些典故代表什麼意思。還有一個比較直接的原因,就是古今漢字的意義產生了變遷,比如現在的「可憐」,有同情憐憫的意思在裡面,而古詩詞中的「可憐」,經常表示為「可愛」。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新月之夜,景物可愛。
  • Inform、Remind的用法,大部分人都用錯了!
    這些單詞如果用錯,意味著每寫一封就要錯一次。更可怕的是,這種錯有時候很微小,自己不容易發現,可能一錯就錯很久。來看幾個例子:1. Inform …… of我等會兒會通知你日期。(X)I』ll inform you the date later.
  • 錯的,可能是你理解世界的思維模式
    錯的,可能是你理解世界的思維模式覺者看世界(恒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新型冠狀病毒成了2020年飛出來的一隻黑天鵝,這隻黑天鵝的出現,讓多少企業,多少人亂了陣腳?每個人在經歷了煩悶的居家隔離之後,還需要承受生活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 關於練鋼琴的時間,大部分家長理解都是錯的?!
    然而,其實98%的家長對練琴時間的理解都是錯的! 快來看看,有關練琴時間的誤區,你是不是也中招了呢!誤區一:練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關係 有些孩子因為各種看似正當的理由,不能保證 每天都堅持練琴,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有些家長面對這種現象不以為然,總以為,明天多練練效果是一樣的!
  • 《大般涅槃經》講解 第01課·重要性
    原來這麼清淨什麼都沒有啊!這麼明淨啊!你在自性本體上去看相,感覺就是本來無一物,就是空的,好像不存在一樣,那是在自性、在源頭講。在實相講,實相是這麼回事。但是你現在有沒有在相裡?在呀!你在扮演角色吧?是啊!你在扮演一個講法之人呢,對吧?所以我跟這個師兄講,既然在角色裡,在戲裡演戲,演一齣戲我要講經,那我要把經講好,把這個角色扮演好,所以我在講經前進行禮拜有錯嗎?
  • 《自控力》:你對意志力的理解,很可能都是錯的
    多年的心理學教學加上她對學生對於自控力的觀察,她意識到,人們關於自控力和意志力的認識很可能都是錯的。她所開設的課程「意志力科學」(The Science of Willpower)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 Stress)都是史丹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
  • 大部分人可能都吃錯了當歸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當歸全貌當歸【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乾燥根。01、細分當歸的功效當歸被譽為「婦科人參」,絕不是吹的。它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白頭搔更短」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若是一些古代散文還好說,有大量的信息參考,能夠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而且個別字的理解錯誤,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偏差,但對於短小精悍的詩詞來說,一個字的釋義錯誤,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對詩意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這也是古人寫詩,為何有「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莖」之說。
  • 洛麗塔圈子常說的「repo」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用錯了
    無論是剛接觸洛麗塔的萌新lo娘,還是已經擁有了數條小裙子的資深lo娘,似乎都在這一行為上有著不約而同的默契。不過對於那些不了解洛麗塔圈子的路人,以及想加入洛麗塔圈子的純萌新而言,「repo」的確是個很陌生的詞彙。有很多女孩就是因為不清楚「repo」在洛麗塔圈子的用法,所以才會常常用錯,因此而鬧出不少令人尷尬的情況。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可是很多人都對這兩句話理解錯了。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中年人不應該困惑,只有兼程五十知天命,四十歲之後篤行十年,就知道天命是什麼了,它就是自己人生的範圍,古代到了五十,人生基本就不會有太大改變,知道自己人生能做到什麼程度了。當然,現代人壽命更長,夕陽紅也未可知。五十歲,是界立。就是自己人生的邊界,自己看得到了。
  • 恭迎佛陀涅槃日|佛陀涅槃前最後一次開示
    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佛大音普告,聲至有頂;面門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眾生悲鳴,大地山海皆悉震動。涅槃,並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終結或者開始。《涅槃經》云:「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憶念佛陀,祈願眾生煩惱不現、清涼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