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涅槃一詞,但關於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卻不盡為人知。
涅槃一詞的尋常使用,其內涵往往偏向於對死亡的一種美稱,或一種接近死亡與復生之間狀態的形容。
例如徐遲的《火中的鳳凰》中所述:「一隻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裡新生。」即是此意。
此種用法可謂對亦不對,不對是因為涅槃一詞本是佛教語,為梵語的音譯,其本意是指「滅度」、「寂滅」。
但這裡所謂的「滅」可並非絕對的斷滅或死亡。故而用涅槃一詞來形容死亡是存在義理偏差的。
而說此解釋對,是因為詞彙本就是為了形容事物而被創造,其含義本就是人為賦予,有著靈活的發展性的。
若古詞新用或一詞兩用能夠達到一種普遍認可性,那便沒有必要非就其詞彙的義理而較真,因為如此詞彙本身的形容價值並未受到影響,甚至可以說得到了升華。
那麼,關於涅槃這一詞最為原始的含義是什麼呢?
如果根據佛經考據,釋迦牟尼遺教經典三藏十二部中的解釋浩如煙海,而各個佛學學派也各自有自己的論述,根本無法一一列舉說明,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
因為總體來說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亦有更為細緻的區分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所住涅槃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不論何種涅槃,小乘阿羅漢所證或大乘菩薩道所修,唯識、淨土、禪宗等等各學派的解釋和修證,其本質都是殊途同歸。
其趨向於涅槃的目的是絕對一致的,區別就在於其所求證的究竟境界和最高理論上分出了深淺。
那麼到底該如何去理解涅槃呢?
此處筆者偏向於用禪宗法門略作解釋,禪宗宗旨正如佛祖靈山會上拈花傳法:「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當時因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此法門便傳於迦葉尊者,這也是禪宗的開始,而傳的是什麼呢?
即是涅槃妙心。
所以想要理解涅槃,不妨先去理解何為妙心。
心在古代有三層含義,第一曾含義指純粹生理意義上的心,即是我們胸中的心臟。
第二古人習慣用心來指代人的思維意識,即心性的心。
第三層含義即是佛所說的涅槃妙心,這種妙心區別於人的思維意識之心,是宇宙同體,萬物一體的真如全體之心,是一種形而上的心。
而由於文字不敷應用之故,古人翻譯經典實難再尋得更為精準的詞彙來加以區分,只得統一以心來論述,這也就導致後世很多學佛之人都錯把思維意識之心當做了涅槃妙心去修證,結果出了問題。
比如,眾所周知禪宗傳法講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而禪宗的主要教授手段即是引導人自己去悟。
方法有諸如「參公案」,也就是講故事;以及「機鋒」,也就是一種妙語授法的方式,例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種妙語即是機鋒授法的方式。
此「心」即是涅槃妙有之心,非人之思維意識之心。
宋代後期出現的大量參禪觀心的禪師就是誤解了這個心,以致於一頭鑽進話頭和公案裡死命參悟。
執著在一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上反覆思考,殊不知入此文字相便已然是在思維意識心裡打轉了,如何還能參悟到透妙有之心。
很多人苦思冥想之後在內心強行為公案的原由找來藉口,牽強附會便自以為證得妙心,這便是「狂禪」,此等歪斜風氣對正教教理傳播危害不小。
還有一種則是宋代儒佛融合產生的理學和心學,此二者即是典型的將佛家妙心當做思維意識之心而發揮出來的思想。
但二者又試圖使思維意識之心脫離思維意識而恢復本然,力求達到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之純明,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便是最直白的例子。
其實這這本質上接近大乘菩薩道,偏向於入世。但其終歸未達到佛之究竟,即談小乘未破除我執,入滅盡定之境,談大乘更沒有舍此色身和滅掉末那識。
但思維意識之心本即是真如妙心的一種機用,所以為思維意識之心剝離思維意識的所謂「致良知」之舉,確可算得上借來釋迦心法補了後世儒家之偏蔽,其對於歷史思想文化的傳承功勞不可忽視,只可惜其思想精髓最終依舊敗在了傳法這一環節上,此處暫不展開論述。
由此反推,此妙有之心即包含人之身心個體功能及心理思維意識的所有作用。
而涅槃因為本即是為人之個體之成就而提出,如此繼續向上反推至人之個體之身與心的究竟之境,即可得此涅槃。
即無法再進行分解之萬物總法,是宇宙萬有及身心總體在未動之機下最為原始的寂滅狀態,實相、無相、無擾動、無境界的一種境界。
用我們本土《易經》的理論來解釋叫做「形而上者謂之道」,按照本土說法佛即是得道之人。
所以其實幾千年來,中外宗教哲學思想的背後,都是這個東西,不過是換了角度,換了名詞。
披上宗教的外套,它就是佛祖、如來、上帝、神;你要研究哲學學科,它就是形上學;而就思想而言,它就叫道、涅槃、如來藏性、天理等等。
但是這個東西雖然道理如此,但卻真的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筆再好,寫的再精準,它都是錯的。
名字起得再好,再神秘,它也代表不了本體。
如果執著於文字和名稱,反而會學偏,因為這個本體是超越人意識思維的存在,一旦落在了文字上,那註定要調用人的意識思維去參與,如此便從一開始就已經錯了。
所以禪宗的教法裡說:「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為沒有辦法立文字,只能靠心傳。
所以佛講法也往往兩邊不著,也就是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因為只有這樣才更為接近本體之法。
比如《金剛經》上說:「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論述方法其實在佛學典籍中是有很多的,後世的《六祖壇經》也有所學習和模仿。
可以說文字越少,說的越少就越接近真正的涅槃妙心,本師釋迦拈花傳法迦葉,達摩祖師隻言片語便使二祖開悟。
後世禪宗大師更是有通過棒喝、豎指、看花、聞聲等等方式開悟之例,大致不離平常生活的機趣,此便是涅槃妙心之機用,即是所謂明心見性的法門了。
當然心傳乃是禪宗的傳法法門,正如釋迦牟尼所說,這是「教外別傳」,別傳只是一種相對於學習傳統教理以求實證的方式另外開闢出的一條印心旁路,並不是說只有心傳才能傳得正法。
各個學派和經典都有著自己的傳法方式,比如《華嚴經》裡「三界唯識,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論述的唯識宗觀點。
《楞嚴經》有所謂「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強調以心來轉動物理世界獲得成就的方式。
各家宗派那些止觀、念佛甚至藏傳密宗的念咒語等等實修方法,其實也都不外追求這身心性命之根源,證得涅槃妙心之果。
所以綜上,涅槃即是整個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圓明清淨的大覺,也就是佛祖一切教法的正眼。
至於涅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命體驗,說不清,道不明,證得的人自然知道,未證得的人或是不感興趣,或是假裝知道,或是還在證得的路上努力。
總之,如玄奘大師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切都要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