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面,早上煮了泡到晚上都不糊湯。」年過六旬的鄭大爺懷疑,麵條裡是不是加了膠水?存著這樣的擔心,鄭大爺在自家做起了小實驗,他發現:維生素C和麵粉一起泡水後,麵粉裡可以刷出灰白色的粘性的絮狀物。
現象:為什麼麵條煮不出糊了
「現在的面,早上煮了泡到晚上都不糊湯。」年過六旬的鄭大爺懷疑,麵條裡是不是加了膠水?咋會這麼經得起煮。
存著這樣的擔心,鄭大爺在自家做起了小實驗,他發現:維生素C和麵粉一起泡水後,麵粉裡可以刷出灰白色的粘性的絮狀物。
「這個東西就是膠水!」這個實驗讓鄭大爺堅信了自己的猜想,並打進天府早報熱線訴苦,「我都半個月不敢吃麵了。」
年過六旬的鄭昌雲記得,小時候吃的面,泡到鍋裡面一會兒,就成糊了。但現在,他早上煮的麵條,到晚上都不會糊湯,「是不是裡面加了膠水?」
只有小學文化的鄭大爺,利用自己最近知道的一個簡單化學實驗,做起了測試。實驗是鄭大爺賣保健藥品的女兒教他的:把幾滴碘酒放入泡有米粒的清水中,水和米都立即變成了紫褐色,但是加入維生素C片以後,水一下就變清了,染色的米粒也恢復了本色。
當然,現在不少小學生都知道這個實驗的原理是怎麼回事。 大米、麵條裡是含有澱粉的,這些澱粉遇到碘酒後會變成紫色,而維生素C的水溶液呈酸性,可以和紫色溶液中的碘發生反應,使溶液再變回白色。
正是這個與膠水無關的實驗,卻出人意料地讓他相信「面裡有膠水」。
實驗:麵粉裡搓出絮狀物
昨日,鄭大爺在天府早報記者面前演示起來:首先接了小半盆自來水,然後拿出一片250mg的維生素C。接著將半片維生素C,放入清水中溶化後,在溶液中加入三湯勺的麵粉。攪拌後,鄭大爺說道:「現在膠水已經提取出來了,你看我用水一衝就曉得。」
隨後,他拿出了塊嶄新的刷碗用鋼絲球,在麵粉裡反覆揉搓起來。
最後,他將鋼絲球用自來水反覆衝洗了幾遍——這時,鋼絲球上出現了無數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絮狀物,用手一摸還有粘性,與嚼過的口香糖有些類似,有彈性能夠拉伸。分離開的幾小塊絮狀物,還能夠捏合在一起,並且越乾燥粘性越大。所以,這顯然不是刷下來的麵粉。
再實驗:鹼水麵條無異物了
鄭大爺介紹,他做實驗用的散裝麵粉,是在他家附近的農貿市場所購買的。而水就是普通的自來水,至於維生素C片,就是她女兒所銷售的某保健品。
按照同樣的步驟,鄭大爺還用鹼水麵條做起了實驗。
但這一次似乎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經過近一刻鐘的浸泡,麵條雖然基本融化在水中,但鋼絲球上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絮狀物。鋼絲球上的殘留物,與麵粉顏色差不多,而且用手輕輕一撮就會化開,不像第一個實驗裡出現的絮狀物那麼粘。
灰白色絮狀物到底是什麼?
記者從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了解到,目前成都市面上還沒有發現過麵條、麵粉添加膠水的情況。
實驗中出現的灰白色絮狀物究竟為何物?
如果您知道出現這一現象的原理,歡迎您撥打熱線。
天府早報記者袁玥實習生王紅攝影黃瑤報料人:鄭先生50元
更多新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