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上篇文章《 》說到,因為高考的簡單化,套路化,使得高考分數通貨膨脹。在這個資源大於智力,大部分人都能考高分的時代,寒門學子因資源而慢慢掉隊了。但高考的公平性以及學生的優秀,依舊有很多的寒門學子跨越龍門,進入祖輩們沒見過,村裡人都期望的神聖之地——大學。殊不知,他們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前幾天的新聞,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碩士陳陸洋跳江自殺,只留下了那端著榮譽證書號啕不止的父母,以及與女友分手後的十八篇日記。出身寒門的他,自幼學習刻苦,無論是本科的中南大學還是研究生的湖南大學,都是全國有名的985學府。剛畢業的他,應該如潛龍在淵,一飛沖天,事實卻是自己年輕的生命定格在29歲。
同樣是寒門,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我對這樣的行為是很不贊同的,因為我們比同齡人來說責任更重,只因我們沒什麼可依靠,相反,我們會成為很多人的依靠。所以在大學同學們假期出遊時,我在盤算著去哪裡做做兼職。畢業後他們能出國留學,我骨子裡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已經畢業的我們,應該馬上成為家中的支柱,你考慮的就不能是那些兒女情長了,因一個不愛你的人而這樣一走了之,是對愛你的人的不尊重。
可能我的觀點比較理性與冷血,但正如這事件下面一個我印象深刻的評論說的:出身在那樣的地方,身背著家人,長輩,村裡人的全部希望,誰知道他的壓力有多大呢,可能女友的事件只是最後一根稻草,他的傷痕比看上去的多多了。不知他的苦,也不能評判他對錯。
從新聞中對比其情況,我無疑比他幸運得多。同樣是農村孩子,但我有一個偉大的父親,他把我記憶中做飯只是用籬笆圍起來的地方打造成全村裝飾最好的400平大別墅。在我想跟他商量怎樣辦大學的助學貸款時,他霸道回絕:不用辦,我能供,大學生活費基本是按年打的。因為有這樣的一位父親遮風擋雨,我過得比其他的寒門學子好,但寒門學子的艱難,亦有深刻的體會。
大部分寒門學子大學上的物質,確實艱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考上大學後,各種補貼政策能保證你的大學不會成為家裡負擔,甚至還能補貼家用。畢業後的你,能靠自己的一己之力,找到好工作,將家族帶離那個窮地方,所以,當初的你,考上大學之日,就是全家好日子來臨之時。
而現在,大學擴招,考上大學變得更容易,但寒門的資源讓他們考上重點的概率降低。而中國的大學是,學校越差學費越貴。當你考上大學之時,就是舉家負巨債之日。等你好不容易大學畢業,高額的社會成本與低廉的工資,使得養活自己都困難,與家人的期望更是十萬八千裡。
「上了大學就輕鬆」這話,不知毀了多少人,而這其中,最多的就是這些寒門學子。當其他孩子已經知道學無止境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依舊是小學讀完讀初中,初中讀完考高中,等上了大學就好了。大學之後呢,不知道。就如同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鄧超問他兒子,你以後要做什麼。兒子說考清華北大,這位父親立即反駁,不對,清華北大只是一個過程,再之後呢。
是的,寒門學子的教育就沒有「再之後」了。
昨晚我跟一同學聊天,他吐槽說現在這個社會對我們太不友好了。我跟他說,你知道我們跟城裡那些孩子相比缺了啥嗎,缺了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我們到大學之後就不知道幹啥了。而在相對鬆散的大學四年,我們把時間花得很廉價。所以在最後臨近畢業時,有錢的出國,成績好的保研,其他人有眾多的實習從而找工作很容易,而我們除了一張畢業證一張學位證什麼都沒有。當初的我們是因為水平差不多才進的同一所學校,但四年後你才知道大家差距有多遠。
更有甚者,聽我姑姑說,我們縣好多考上清北的,被退學回來重新復讀了。我那考上985的同學,在大三結束後跟我的同學妹妹一起又參加了高考。他們不懂大學的規劃,甚至不懂時間的寶貴。二十歲時候的三年,比60歲的三年珍貴無數倍。
我們承認這個社會對寒門學子的奮鬥已經不夠友好了,承擔了巨額負債讀出來後,我們的工資可能比不上技工,甚至是乾重活的民工。但要記住,大學教會的,不是賺錢的能力,而是提供一個能持續成長的平臺。相比於技工或民工可能是一輩子就這樣的水平,這層身份給了你終身成長的機會。不懈努力,最壞的結果莫過於大器晚成。
大部分人會最終平凡,但是,正如有篇文章這樣說道:從小鎮出來,你出人頭地一飛沖天,這是屌絲逆襲。從小鎮出來,你兢兢業業但平凡一生,這才是芸芸眾生。
所不同的,當你努力撐過了這平凡的歲月,你的後代,將不再是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