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一個人,怎麼突然就心梗了?」
冷熱交替的急劇變化,是影響心梗發生的關鍵。每年12月和來年1月,是心梗頻發的「魔鬼月份」。
我國每年僅死於心腦血管病的人數達300萬,心梗每年直接導致54萬人死亡,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的總人口。
每年12月、1月是心梗爆發期
心梗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密切,每年從12月到來年的1月,心梗的發病率都會攀升至全年高峰,北方高寒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心梗風險就增加2%。75~84歲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響。
2012年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會在1月份升至高點,而「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心梗小知識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於給心肌供血的冠狀動脈堵塞或全部堵塞,導致心肌缺血和缺氧,使得心肌壞死。當心肌壞死面積過大時,心臟就會發生停跳,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我國平均每3秒就有一個心梗發生,從2005年開始,死亡率逐漸上升,且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目前估計我國心梗患者有250萬人,其中只有5%的患者得到了及時合理的救治,縮短心梗救治時間對於降低其死亡率至關重要。
+
為什麼冬季更容易發生心梗?
1.冬季人的生理機能反應比較遲緩,時常處於應激狀態,從而加大心臟負荷。
2.室外溫差很大,外出時,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腦卒中。
3.冬天人們戶外運動減少。吃得多、消耗少,導致能量攝入和代謝比例失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梗發生。
+
如何判斷心梗發作?
心梗最典型的表現:胸骨後壓榨樣疼痛,同時伴有發熱、面色蒼白、心慌、氣促和出冷汗等症狀。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症狀持續大於15分鐘以上,要高度懷疑急性心梗。
此外,心梗還會出現不典型症狀,如:胸背、肩頸、胳膊疼、胃疼、牙疼。
現實生活中,很多心臟病的症狀遠不止上述這些典型症狀。下面繼續跟大家聊一聊心梗的不典型症狀。不要忽視這些不起眼症狀,它可能也是心梗!
1.心前區疼痛
如果出現突發性的心前區壓榨性疼痛,持續20分鐘以上仍然不能緩解,並且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嘔吐、噁心、瀕死感等症狀,就要考慮是心梗。
2.前胸、左肩、左腋下疼痛
心臟病會導致左臂和左肩疼痛,有時也會反射到右臂。疼痛一般為鈍痛,而不是劇痛,通常僅限於前臂內側,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尤其是伴有胸悶、氣緊時,更要警惕心梗。
3.胸骨後、頸部痛
平時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現胸骨後、頸部疼痛,呈陣發性脹悶痛,有明顯的胸部緊迫感,並可牽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處,應警惕是急性心梗。
4.後背痛
有研究發現,男性急性心梗發作症狀很明確,主要是持續胸痛和大汗;女性患者則主要是放射痛、後背痛、噁心嘔吐多,胸痛和大汗相對少見。
5.上腹部疼痛
沒有明顯原因的氣喘,突然脈搏過快、過慢或不齊,四肢發冷,感覺「胃痛」等,也應警惕急性心梗的可能。心臟病引發的「胃痛」,有壓迫、灼熱或擠壓感,有的可擴散到左肩、背及左上臂內側。
6.頸部痛、咽喉痛
嗓子疼、咽喉部辛辣感也是心梗的一種非典型表現。咽喉和心臟的神經由同一節段脊神經支配,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產生的酸性物質及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產生疼痛,並擴散至咽部神經。若突然出現喉部堵塞感並伴呼吸不暢、大汗淋漓等症狀,又無哮喘或上呼吸道感染,就要考慮心梗。
7.下頜痛、牙痛
少數情況下,心梗可以表現為牙痛或者下頜痛,但它往往不僅僅有牙痛,多數會伴隨其他表現,包括胸痛、肩膀痛、出冷汗、瀕死感等。另外,這種牙痛還跟運動相關,人在靜止狀態時並不痛,一走路、運動就會疼痛,或是疼痛不止。
8.偏頭痛
有一種說法是,偏頭痛和心臟異常都是自主神經系統失衡的結果。還有人認為,心梗表現出偏頭痛,是由於心梗前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
9.左下肢、左腹股溝疼痛
突然左下肢劇烈地疼痛,並出現胸悶、憋氣及出汗,應警惕急性心梗。
10.無痛性心梗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腦血管病史者,如突然發生無誘因可尋的咳喘、胸悶、氣短、急性心衰、嚴重心律失常、暈厥及噁心嘔吐等表現,要想到發生無痛性心梗的可能,立即就診。
6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應定期體檢,以減少完全無症狀性無痛性心梗的漏診率。
還有部分病人無疼痛,多為糖尿病病人或老年人,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少數病人在整個病程中都無疼痛或其他症狀,而事後才發現得過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