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劉老師就是那個曾陪叛逆兒子騎行川藏線,把兒子送進北大的女主人公。
前段時間,她在朋友圈中發了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父母不給孩子補習就是最好的補習,因為這其中傳遞的是無比的信任。給孩子補習就是擔心孩子學不好,都已經不相信孩子了,一切鼓勵的話語都蒼白無力。」
她的兒子和女兒都沒上過補習班,但成績都名列前茅。因為劉老師的傾心陪伴讓她的一雙兒女學會了自主學習,因此一雙兒女都是妥妥的學霸。
而我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未能免俗,有些從眾。我必須開誠布公地講,女兒課外還是上了提高班。
關於到底要不要上補習班的問題,國家已經明確規定,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對課外輔導機構都進行了整治。
雖然老師不允許補課,但課外輔導機構卻如火如荼發展。
如果有人問我關於到底需不需要補課的看法,我內心深處是無比認同劉老師的觀點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曾說:「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雖然這需要假以時日,但堅持不懈,一定能夠讓孩子厚積薄發。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讓學生閱讀、閱讀、再閱讀。
閱讀的魔力大到你想像不到。作家楊絳女士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
香港女歌手陳美玲先後把3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史丹福大學。然而,陳美玲的教育理念卻和大多數中國父母完全背道而馳: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
當然省出來的金錢和時間,她陪伴孩子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和各種益智怡情活動,比如家庭旅行、孩子們學自己喜歡的特長……
作家馮唐說:「閱讀幾乎改變了我一切,那真是糧食。」
我也是這樣認為,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閱讀早已成為了我精神糧食的一部分。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在《我如何每年堅持讀60本書》中說: 「讀書絕對是我最大的愛好,現在如果讓我只選擇一件事情,那麼我就會請求老天給我一屋子書。」
俞敏洪高考三次才考上北大,在大學裡,他平均每年閱讀200本書。工作至今,一直保持每年至少60本書的閱讀量,家裡每一面牆都做成了書架。
他說:「通過閱讀、思考和人生歷練,才能帶來人生的厚度,人生的厚度決定著你未來做事業的高度。」
我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陪伴學生成長,一有空閒就主動閱讀,我沒有一天不閱讀的。
今年生地會考時間這麼緊張,我仍然每周抽出一節課時間讓大家進行閱讀。因為閱讀有時也是給學生一個精神的緩衝,給學生一個減壓的渠道。
補習大多只能補知識,補不了能力。而閱讀卻可以既補知識又補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愛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要想成為學霸,閱讀是帶你逆襲的最好途徑。
在《奇葩大會》上,梵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老師說:「如果你覺得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所以希望大家也能夠加入到閱讀的行列中來。」
希望家長和孩子們都加入到閱讀大軍中來。這是一個很美的世界,只有深入其中,只有沉浸其中,你才能領略它的美好與深邃。
再聰明的父母也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但如果你幫助您的孩子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那麼你不亞於邀請了無數的聖人全方位地教育你的孩子。
即便家長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歲月,還有好書陪伴你的孩子。好書是孩子的終身監護人。
羅振宇說過一段話,很有意義,值得家長借鑑:「以前認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雖然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孩子應付未來社會,但是當你幫助孩子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你就能讓孩子百毒不侵,你就是在以另一種方式為孩子保駕護航。
樊登老師曾這樣勸導世人:「讀書,是絕大多數問題的出口。」
孩子閱讀好書之後,心智會更加成熟,性情會更加理智,內心也會更加充實,學習能力自然也會噌噌上升。
當然,凡事不能絕對化。如果你的孩子即將面臨小升初或是中考或是高考,還有一些短板需要短期內提高,而你又認可名師出高徒的話,未嘗不可以一試。
只是不要讓孩子養成了依賴性,堤內損失堤外是補不回來的,關鍵還是要督促孩子抓好課堂。
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閱讀帶給人的成長必須堅持長期主義。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