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木匠大師有些不同,不愁沒有傳承人,研究生也來當學徒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62歲的辛全生,一個愛穿中式褂子的大爺,自稱一輩子沒上過班,說話爽朗,笑眯眯的。這位看著似普通鄰家大爺的人,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麼說吧,前些日子故宮和央視一起舉辦了一次全國木匠大比拼,全國海選出了1000多個木匠,辛全生獲得了第一名。「決賽時仿造養心殿木門做了個小木門,故宮專家看了以後,給評的第一。」辛全生自信地說。他就是響噹噹的木匠「大師」,傳統木工榫卯技藝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40多年木匠生涯

辛全生家裡有兄弟姐妹五個,他自己行二。16歲學藝的辛全生,當時學藝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能「有口飯吃」,有個手藝,所謂「幹活兒吃飯」。跟隨一位天津的木匠老師傅,當年的小辛早上6點多去師傅家、晚上6點多回自己家,天天跟著師傅學徒。「那會兒師傅忙,我去的時候自己就有些基礎,一開始就能動手幫著幹粗活兒,刮刮料,一家一家跟著師傅去做木工,留著心認真看著師傅做活兒,然後自己上手練,那時候做得多的有『高低高』的櫃兒,兩頭高中間低那種。學習的時候練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吃飯的時候拿筷子,手都在抖,累的。每天幹活兒都特別認真,生怕師傅不要自己,中午經常簡單吃個餅,就是從早忙到晚。就這樣學了快兩年,自然是不掙錢的,只是賣力氣,努力學藝,臨走的時候師傅送了我一些工具,於是就這樣出師了。」

辛全生回憶,那時候做個專業木匠還是很掙錢的,普通人上班一個月只能掙個不到20塊錢,但師傅那會兒不時的一天就能掙10多塊錢,打衣櫃、沙發、酒櫃、桌椅板凳、床等等,忙得不行。在那樣的年代,人們家裡幾乎樣樣家具都是請木匠來打,特別是結婚用的家具。

離開第一位師傅後,辛全生在某高校基建隊做了一陣木工,每個月六七十塊工資,那時候認識了第二位師傅,跟了他學習了一年多與木建築有關的活兒。「我就倆師傅,其他時間都是自己實踐,自己琢磨,木匠這行,我一直做了40多年。」辛全生告訴記者。

木匠領域又新生

22歲時辛全生就結婚了,1982年那會兒有了閨女,辛全生逐漸察覺,木匠活兒開始少了,到了自己30歲的時候,辛全生發現仿佛突然之間,社會發展就變化了,人們生活條件變好,越來越愛直接去家具城買家具。木窗木門,沒有人讓他們去做了,甚至木盆,也悄然變成了塑料盆。

要面臨新時期下的生存問題,辛全生只好轉行做別的,他批發過玉、豬肉,跑過運輸,做過生意,五花八門,什麼掙錢就做什麼,有的生意做得還不錯。但是只要他一閒下來,就自己動手做木匠活兒,做家具。也有大老闆想高價收藏他做的木家具,比如一個越南黃花梨的梳妝檯,上蠟不油漆,非常環保,十幾萬二十萬想買走,但辛全生不賣,一心琢磨著怎麼才能把木匠手藝發揚光大。

「不幹活兒我難受,必須天天做木匠活兒。」辛全生感慨:「雖然我做的有些生意還挺掙錢的,但心裡、手裡,從沒有捨棄過木匠手藝,因為我就喜歡木頭、木工,喜歡傳統的東西。可是當時,一度到了想找個木工同行聊聊天都找不到人。於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在網上開始發帖,把我做木工的照片和心得發到網上,驚喜地發現能聯絡到很多木工愛好者交流,我做的東西開始在全國木匠圈子出名,比如一塊木頭做出來的魯班枕,大家都很驚嘆。我還建了好幾個分別有2000人的QQ群,叫『木友之家』,這幾個群一直都十分活躍。活拆的129條魯班鎖、足球,我獨家的這些活兒都交流展示。有個裝魯班鎖的視頻,網上點擊量300多萬。2000年以後,我更是開了木工房,好的發展趨勢回歸了。」

辛全生在木匠圈子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勤奮的他在頭條上至今已開欄發了600多條木工視頻,徒弟給他統計了一下,說一天看8小時的話,這些視頻要連續看19天才能看完。如今,「木友之家辛全生」的頭條號已經有28萬粉絲,優酷粉絲也幾十萬。通過網際網路,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木匠」們都來切磋技藝了,「洋木匠」們來自印度、埃及、美國等等,有的還特意帶著翻譯人員一起來,來了以後就驚呆了,紛紛表示中國的傳統木工技藝太了不起。今年8月份,他還將受邀去韓國交流。

研究生也來學徒當木匠

談及傳承手藝的話題,辛全生顯得和有些非遺大師態度不同,他表示,自己不愁傳承人、不缺徒弟,現在是要來學的人太多,所以他要挑選好苗子。

首先徒弟一定人要厚道,不能奸詐,踏踏實實。「刮、鋸、鑿」這些基本功要好,還要有悟性。辛全生至今一共帶過80多個徒弟,廣州、新疆、深圳哪兒的都有,還有七八個女徒弟。徒弟中以20多歲、30多歲的為主,男性居多。其實,木匠這個手藝,十四五歲開始學最好。「女孩子大件做不了,200多斤的那些家具,她們力氣不夠,但做小件好,打磨很細心。現在我的木工房學徒一個月收學費5000多,管吃管住。徒弟們的差異性很大,同樣的一個活兒,有人幾天就會,有人幾個月幾年都不行,動手能力和悟性有差距。」

辛全生還告訴記者,現在的木匠手藝變得精細,不再又髒又累。「喜歡來做木匠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候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火,我有個北京徒弟是開公司的老闆,很有錢,卻專門找時間來學做木匠,他自己有時候默默做出來一個木凳子,高興得請所有學徒吃大餐。我覺得,也許做木工過程中精神上得到的安靜和放鬆,是他想要的吧。」

在木工房裡,記者見到了辛全生的兩位學徒,一位女學徒來自浙江舟山,她說自己就是木工手藝愛好者,特意來這裡學習一個月就走。還有一位姓周的男學徒更有意思,小夥子來自湖南,在上海科技大學考上了計算機系的研究生,結果退學了,因為太喜歡「當木匠」了,專門來拜師跟著辛全生學徒,已經學了5個多月了。「每天我做10個小時木工吧,現在我正在做博古架,就是小多寶槅。」小周告訴記者:「我從小喜歡動手,後來大學本科學了計算機,但直到上到研究生,我還是放不下做木工,今年決定放棄計算機專業,學木匠,以後拿這一行當職業。我爸爸是公務員、媽媽是護士,一開始很不理解我的選擇,最後陪我一起來木工房見了辛老師,交流之後爸媽最終尊重了我的選擇。我想以後把中國的傳統工藝,傳遞到世界各地。」

辛全生也感慨的說:「雖然我獨生女兒沒有做這行,但女兒會很為我驕傲,拿我做的東西送人,我小外孫4歲了,很喜歡看我的這些木工藝品。我覺得現在中國的父母太嬌慣孩子了,不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怕扎手啊,心疼孩子,導致我們的孩子從小動手能力就不行。而且,大家只會覺得上大學是唯一成功的道路,其實有的孩子很適合學手藝,也能成才,成為大師。」

關於未來的打算,辛全生表示想和大學之類的機構合作,辦一個木工藝品展館,「我不賣我那些精品,就是想把我的好東西向公眾免費展出、交流,讓國人更多了解中國好的傳統技藝。現在有的外國人,更加是不夠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工藝有多厲害,之前有個瑞士人說中國的木工藝品不行,日本的行。來我這裡一看傻眼了,其實我們中國的技藝厲害得多。」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孟環 文並攝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木匠人生(一):古代木匠學徒不準成家,拜師後最注重三年零一節
    學徒拜師木匠學徒多是未婚的年輕後生,十七、八,二十郎當歲。學生意的年齡可以小些,但學木匠不行,木匠學徒從第一天學徒生涯開始,幹的就是力氣活兒。刮拉鑿砍錛,沒力氣是不行的。「老先生,少木匠」。木匠這個行當,是年輕力壯人幹的,人老了,雖有多年的技藝,但沒了強壯的身體,就吃不開了。
  • 汝州市:木匠工藝傳承人
    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較重要的職業,由於木工沒有三到五年是學不成的,所以大家對木匠比較尊重,往往在稱呼後面加上個「師傅」二字。在木藝界,流行這麼一句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傅。所以在過去,學木匠手藝一般是「三年零一節」出師,所謂「三年零一節」就是滿三年之後,再逢到一個年節日,這手藝就算學成了。
  • 晉江東石木雕非遺傳承人鄭銀聘:守藝四十載 匠心獨運
    閩南網3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何志雄張凱航梁君棟)14歲做學徒,跟著師傅學雕刻,17歲出師,帶著兩個14、15歲的學徒,走遍泉州為人雕刻眠床。  而後開工廠,創辦「藝達木雕」,將產品做到遍及新加坡、泰國、臺灣,僅在臺灣地區一處就有兩三百座廟宇建築或雕刻精品,出自於他的「藝達木雕」。
  • 這位皇帝不愛江山,不愛美女,論「木匠皇帝」的功與過!
    幾個使臣一聽也是一頭的霧水,裡面寫的都是些恭維之詞啊,哪來的大不敬,之說呢?後來一打聽不要緊,在知道所謂的天朝上國竟然有一個不識字的皇帝,頓時對明朝沒有了以往的尊重,甚至回去之後再也沒來明朝進貢。要說朱由校雖然不認識幾個字,但是那是因為他根本不感興趣啊,按說當皇帝的人即使出身草莽不認識字,也會對權力有著巨大的欲望。
  • 老木匠遇到了新問題
    在木工還是緊俏的時代,童師傅陸續帶過5個學徒,就像師父當初帶他那樣,一個木匠一個學徒,先從鑿、刨、劈、鋸、劃線開始,再到做家具、造房子,他帶出來的學徒個個以木工為業,小有成就。可是現在,自己一身的手藝已經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傳承人了。7年前,他曾去過一些學校,想給小孩子當木工老師,可是一般學校都沒有開設這樣的課程。
  • 雕刻半生不「棄刀」,南安這位非遺傳承人有個心願……
    近日,南安市公布了13名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古建築木雕大師李金土名列其中。來看看這位非遺傳承人的雕刻人生。 *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雕刻半生不「棄刀」
  • 木匠人生(四):木匠出師後的應活及木匠行業的「二把刀」
    3木匠的應活功不會應活的木匠不是好木匠。應接僱主的活茬兒叫應活兒,就是答應去幹活,並做出時間安排。商品沒有市場,只能積壓在庫房裡,木匠沒有僱主,就沒有地方出售手藝,但僱主多了,要把幹活的先後次序安排好,防止跑活,也防止給自己造成麻煩。
  • 齊白石:從鄉下木匠逆襲成藝術大師,長壽最關鍵?
    齊白石作為中國現代頂尖的藝術大師,他的畫不貴誰的貴?02很多人並不知道,齊白石最初是一個木匠。在我們常人的思維中,從木匠逆襲成藝術大師,幾乎是白日做夢,但齊白石卻能演繹這種翻轉至極傳奇,那麼齊白石為何這麼神呢?
  • 海南木雕技藝輝煌不再學徒難覓 名家盼能開班收徒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花瑰藝術雕在如今顯得有些落寞。「雕刻需要花費功夫學,想要學得精,更要花費時間,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花費那麼多功夫去學習。」在澄邁,花瑰藝術雕非遺項目傳承人徐日龍如是說。▲雕刻工具金山寺附近的花瑰藝術雕傳習所在澄邁縣的金山寺附近,有一所木雕(花瑰藝術雕)傳習所。
  • 潮州手拉壺供不應求 大師廣收徒培育傳承人
    潮州手拉壺供不應求 大師廣收徒培育傳承人 2016-05-31 15:47:00張浪 攝     中新社潮州5月31日電 題:潮州手拉壺供不應求 大師廣收徒培育傳承人  作者 陳啟任  2012年,廣東潮州手拉壺老字號「俊合號」的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謝華在潮州開班廣招學徒,4年來培養學員過百人。
  • 仙桃人︱沔陽三蒸的傳承人,李和鳴大師
    沔陽三蒸的傳承人,李和鳴大師李和鳴中國烹飪大師高級烹調技師湖北省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沔陽三蒸」的傳承人  「沔陽三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仙桃飲食文化的根基。仙桃民間有「不上蒸籠不成席」的說法。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必要上幾個蒸菜才算隆重,否則會被視為對客人的不敬。  傳說「沔陽三蒸」初名「娘娘菜」和「義軍菜」,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正宮娘娘」陳鳳道為解軍糧匱乏之困而於無意之中首創的。又傳說乾隆爺當年下江南,吃了「沔陽三蒸」後讚不絕口,大呼「再來一盤」。少帥張學良那副「一嘗有味三拍手,十裡聞香九回頭」的題詞,據說也是在吃了「沔陽三蒸」後的即興之作。
  • 五大類藝術大師齊聚 第二批非遺傳承人頒證
    五千年來,無數璀璨的中華文化遺產,就是靠著這種方試綿延不絕,流傳至今。這些藝術和技藝的精粹之處往往不是文字和語言能夠表達的。它是一種神韻,一種意蘊,一種師徒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交匯。這些藝術和技藝的傳承人成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中華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歷久彌新。這些傳承人不但負載著民族的文化,而且個個都是我們的國寶。
  • 大師收新徒,湘繡鬅毛針第五代傳承人來啦
    新湖南客戶端8月5日訊(通訊員 劉星星 方菁)今天上午,湘繡鬅毛針第五代傳承人拜師儀式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舉行。彭娟、李小豔、黃春豔、王參文、饒婷等五名90後湘繡傳承人,拜鬅毛針第二代傳人劉愛雲和第四代傳人成新湘為師,喜結師徒情緣,成為鬅毛針第五代傳承弟子。
  • 一個想當醫生的木匠 如今帶領九典製藥成功上市
    在湖南南縣的一家鄉鎮手工藝聯社裡,一個叫朱志宏的不滿14歲的男孩,操著沉重的木工工具,開始了木匠的學徒生涯。  埋頭於刀鋸斧鑿油漆的木匠活中,一天下來,男孩累得有點吃不消,內心深處的積鬱也無處排解。與斧頭和鋸子為伴的日子,與他的夢想相距太遠了。  這個心氣很高的男孩將目光投向遠方,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 陳志遠:我是木匠,我幸福
    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的陳志遠是個「85後」,江西孩子,看上去沉穩、溫和,這位年輕的藝術木匠還沒有被「798化」(指玩概念、脫離作品等)。在北京,宜家式的簡易家具漸不受人待見,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美觀、結實、耐用的家具。不斷有朋友來找陳志遠,「一年下來活兒不斷,光朋友的就接不過來了。」但陳志遠並不想「發大財」,「夠用就行了,我又不是好吃懶做,只要幹活就有錢了。」2014年一年下來他只做了十幾件家具,當然,他的家具往往一件就耗費一個月或一個半月,賣價不便宜,一個花架就2500元,桌子從兩萬元到五萬元不等,十幾件家具合起來賣了幾十萬元。
  • 以前木匠幹到老,學到老,現在看看視頻,選好工具就能當木工
    學徒三年,不可能對各種木器活兒都有實踐機會,關鍵在於要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善於使用結構原理,並廣泛用於形不同但理同的實際工作中。工作中存在著太多的「同理可用」。有些木活,師傅也沒見過實樣,僅憑著前輩師傅的講述,繼續講給徒弟聽。這就要求後輩匠人在口傳的基礎上,結合多方面的技術知識,開動腦筋,反覆琢磨,做出聽說過卻不曾見過的東西。
  • 大師是怎樣煉成的?學徒—職業—匠人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就是大師!重複的事情堅持做,你就是贏家,就是大師。所以成功沒有捷徑! 要想成為頂級盆景製作大師必經學徒、職業、匠人之路,也就是三個階段。 1、學習入門階段 盆景製作的入門方法可以通過模仿來實現。學習一項新技能,好比進入一個新世界,不需要理解什麼,跟著做幾遍,目的是快速入門。入門階段,先學會再理解,不斷重複直到熟練。
  • 【隴人相】白塔木匠胥元明:傳承非遺文化 精雕細琢鐫刻人生華彩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木雕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永靖白塔木匠的木工建築和雕刻手藝聞名遐邇。在他們的匠心獨運斧劈刀鑿下,一棵棵原木變成了精美的建築和藝術作品,賦予了新的生命。
  • 木匠數學的涵義、特徵及傳承
    木匠數學,從字面上剖析,是以木頭為材料的建築物或工藝品存在的數學或木工師傅做木工所運用的數學,可簡單解釋為「木匠+數學」.如果按照張奠宙教授提出的「中國古代數學」可以說是「木匠數學」來理解,木匠數學包括測量、面積與體積計算、比例折換與分配、開方術、盈虧術等為形式的實用性、實踐性數學知識、思想與方法.除了中國古代典籍《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有記錄外,木匠數學還存在於民族民間人民的生活之中
  • 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
    說到朱由校,可能很少人能把他對號入座,但是如果提到他的特殊技能--「極度的木匠痴迷愛好者」,可能大家就都知道他是哪位皇帝啦,今天咱就講講這位大明朝傳奇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傳奇一生。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