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木匠的應活功
不會應活的木匠不是好木匠。應接僱主的活茬兒叫應活兒,就是答應去幹活,並做出時間安排。商品沒有市場,只能積壓在庫房裡,木匠沒有僱主,就沒有地方出售手藝,但僱主多了,要把幹活的先後次序安排好,防止跑活,也防止給自己造成麻煩。
要根據季節,氣候,活茬兒的大小,活茬的緩急,僱主的脾性,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完成工作的速度,以及其他許多情況,當時給僱主一個滿意的答覆,保住自己的業務不流失。前面說過,蓋房子是農家的大事,是季節性較強的工程,就要優先其他零活,總不能大好春光先做零活,把木架活兒拖到雨季。再者,蓋房子做木架本身就是大活兒,而且後邊還跟續著門窗妝繡和可能的家具製做。一份這樣的活要頂若干份零活,丟了很可惜的,總要優先安排。對娶媳婦添家具的,要根據結婚的日期,工作量的大小,完成的速度,油漆的幹固時間等,做出安排。有時,男方按計劃備齊了一切,女方突然提出要做一件什麼器物,並以不結婚為要挾,男方只好照辦。類似這樣的活茬兒,必須先做,可象排隊買東西「加塞兒」一樣,加一份活,其他僱主一般都能理解,禮讓,既理解加塞兒者的特殊情況,也理解木匠的苦衷。
手藝好的木匠應接的僱主也多,幹著張家的活兒,李家又來請,東村的活兒還應著,西村又來催。活總要一家一家的做,暫時去不了的,只能先應許著。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先應的先去,但又怕後來的僱主等不得而另請別人(俗稱跑活兒)。可以有意地把後來者往前排,以安其心,但不能說的很死,要留有餘地。解放前,有錢蓋房子的人家很少,一個村子一年中有不了三家幾戶,零活也不是很多。那時木匠也少,周遭若干村落只有幾個木匠,太多了社會供養不起,所以木匠的活動範圍也大,有時要背挎著工具步行幾十裡去僱主家。不要怕辛苦,怕跑路,不要把一個村裡的活都集中幹完了再去另一個村子,總要留個尾巴等回來再收拾。不然離開的時間長了,人們會把你淡忘後,去找別的木匠。
解放後,尤其到了七、八十年代,蓋新房的相當多,零活也相應的增多。木匠的人數也逐漸多起來,幾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多達十幾個。木匠的活動範圍也小了許多,多在附近地區做。不會應活兒,不僅跑活兒,還可能傷僱主的面子,傷熟人的面子。
有時應活兒也看僱主的脾氣秉性。善者不爭,好商量,只要理由合理,在同樣的情況下,他會把先機善意的讓給別人。木匠這樣做的確有些不公,實在是競爭機制使然。
應活兒,必須考慮到自己完成工作項目的能力,考慮到工作的難度和風險。難度大,會把工程半途擱淺,有損名聲。風險大,弄不好會發生事故,危及人身安全。但難度大風險大的活,幹好了,可大大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從而增加業務量。
險活兒---抽梁換柱
「抽梁換柱」即是風險較大的活兒。換柱尚可,抽梁尤甚。房子整體都很好,偏偏一架明柁出了毛病,柁下支根柱子,即可解決問題,但室內將失去寬敞和美觀,給生活帶來不方便。僱主肯定不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不用拆去房頂,抽出舊柁,更換新柁。要逐根把二排房檁連同房頂一同頂起,使其剛好脫離與柁的接觸,下面用木頭臨時支住,然後把柁拆散,最後把柁抽出,新柁先已備好,隨時換上。在狹小的空間裡,調換沉重體大的柁梁,過程十分危險,弄不好房頂會塌下來,在屋裡幹活的人隨時都處在危險之中。這樣的活兒,僱主請誰去,也是論工日付工錢,並不因為危險大而多付錢。木匠也不會因風險大而多討。為什麼?沒這個規矩。 這種活兒,在一個木匠的活動範圍內,多少個村莊,幾十年時間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絕大多數的木匠一輩子都不會遇到,不要說幹,就連聽也聽不完全。遇到了,最好不要退縮,退縮就失掉了唯一的一次實踐機會。怎麼幹?全憑自己的知識技術積累,才智和膽量了。 大凡木匠活兒,都有一定的技術原理和施工程序,只要設計好操作步驟,按部就班進行操作,安全順利地完成施工是不成問題的。
做活要靈活
木匠吃的是百家飯,幹的是百家活兒,什麼樣的僱主都有,什麼樣的活兒都能遇到。僱主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向木匠提出某種技術要求,是正常合理的。在僱主眼裡,凡是用木頭做的活兒,木匠都應該會幹。作為木匠,也應該認為,凡是用木頭的活兒都應該能幹,即使以前沒幹過,甚至沒見過的生疏活兒,也絕不要輕易說出「沒做過,不會做,做不了」,總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完成它,使僱主滿意。以前的鄉村蓋房全是立字柁,木匠們熟之又熟。後來公家蓋房要用人字柁,因為他的跨度大,室內空間大,更適合辦公、開會或者做廠房。那時的鄉村木匠,從沒有做過這樣的活兒,但經過細心琢磨,大膽實踐,終於闖過了這一難關。當然,木匠特有的傲氣,也同時得到了強化。 「活----活」,師傅常常對徒弟說,頭一個「活」,是活兒的意思,指的是眼下正幹著的活兒或以後要幹的活兒。第二個「活」,是靈活的活,只要不是特別特殊的技術活,都可試著幹,關鍵是開動腦筋,多想辦法,這條道走不通,可再試別的辦法,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舊活---就合」。在修繕舊房舊物時,不要死板地按舊有樣式,絕對復原,靈活的變更,大概恢復原狀就可以了。 」一個木匠,半個先生」 一個好木匠,不僅應當心靈手巧,又快又好地做出各種木活兒,還要留心與本業有關的當地習俗,知曉民間的傳統做法和講究,以便更好地為僱主服務。僱主自會報以感激之情。
「一個木匠,半個先生」。木匠一生,參與修造建築頗多,積累了很多經驗。鄉村人蓋房子,大多要請風水先生看一看。在具體施工中,僱主對一些臨時遇到的問題,還可能產生疑慮,木匠應按照當地的習慣和風俗,利用「先生的」知識道理,給以啟示和解釋,掃除僱主的疑慮,同時提出解決的辦法,供僱主參考。這就要求木匠具備一些「先生」的常識,適時而用。尤其在房柱高度,門口位置,後窗朝向等木匠直接施工的事情上,更要按規矩做。木匠與僱主之間,雖然有「拙匠人,巧主人」的處事關係,但也不要一味順主,至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辦法,儘可能地說服僱主,避免發生四鄰糾紛。這是木匠應有的職業道德,對人對己都沒有壞處。 風水先生有擇定手段,「半個先生」不可忘了建議責任。僱主常會聽從木匠的啟示,採納他的意見。簡單地把僱主的疑慮斥為迷信,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人反感。不負責任地勸以「信則有,不信則無」,只能加重疑慮,讓人忐忑。 對一些忌諱,也不可不注意。如,提前為老人做出的壽材(棺材),必然要存放起來。木匠做好之後,隨手撿幾塊廢木頭放進空棺內,因為有人認為棺材空著肚子有進食的欲望。存放時,要大頭朝裡,小頭朝外擺放,因為棺材在用時才大頭朝外。有時僱主對這樣的忌諱不甚了了,木匠提個醒,可免事後有人埋怨和非議。常情,人在運氣不佳時,會尋找和發現出許多造成不佳的原因,並想起和怨恨當時做事的人。
出師
總之,木匠學徒三年,耳聞目睹了木匠施業的過程,學會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學會了許多木活的製作技能,明白了許多從事這一行業的道理,為滿師後獨立開業打下了基礎,但是,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徒滿師,叫出師;對師傅來說,叫出徒。學徒滿師後,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繼續留在師作,在師傅的統帶下,過安定的日子,可免四處奔波,獨自張羅開業的煩惱。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錢收入上,往往被師傅「糊塗」去若干。這對於苦熬了三年零一節,滿師後打算成家立業的人,難免不生怨氣,情緒和言語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滿,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籬下,只能忍氣吞聲。時間久了,師徒之間就會出現感情彆扭,徒弟對師傅失去了信任,以後一旦離開師作,輕易不與師作搭夥。雖然逢年過節照常去看望師傅,但那已經是兩回事。 另一條路,是滿師後馬上離開師作,去開創自己的天地。萬事開頭難,以後的路怎麼走,心中空蕩蕩一片茫然,孤零零悵然無助。
又一個約定與現實
首先要添置工具。學徒時使用的工具都是師傅的。當初師徒約定中有一條,出徒時,師傅送一套工具給徒弟,既表示對徒弟的關愛,也內含你已學成,可以獨立工作離開師傅了,所以,離師時,師傅客氣地說「把你常用的斧子帶走吧,其他工具你看著拿吧」。所說的其他工具,多是平時大家共用的,只有一套,你拿走了,師作沒的用,所以不能帶走。師傅又絕不會花錢另買一套送給你。 木匠工具,主要分兩種。鐵製的「刃子傢伙」,如斧子,錛子,各種鑿刀,刨刀,各類鋸條等,需花錢購買;木質的,如各類刨床,各種尺,以及錛苫子,鋸梁鋸拐,墨斗等,都是自己製做。學徒三年多,徒弟已經學會並製做了各種類型的木質工具,但刃子傢伙很少,必須添置齊全。買工具需去城裡,小地方雖也有賣,但品種不全。現如今,五金商店很多,木匠工具容易買到,即使去城裡專營店買,乘公交車或打車都很方便。過去交通不便,進城只能步行,早晨起五更,頂星星摸黑出發,晚上頂著星星回來,來去要走二百多裡路。
幫作 配齊了工具,去哪幹活呢?出師前不可能應接下僱主,僱主也不可能知道你已離師,就立即去找你做活兒。離開了師作,就等於失了業。現在的人都知道利用廣告的形式招攬和擴大業務,但木匠不可能到處吆喝去找僱主。木匠是坐莊買賣,只能等僱主找木匠。唯一的辦法是投靠他人。尋找可能需要幫手,又樂於助人,最好是挑單單幹的木匠,提出幫作的請求。若能得到允許,就可跟著他一起幹活兒了。不然只好再找別人。平常人尚知道求人難,手藝人大都傲性很強,求人時更覺為難。無奈,為了生存,只能捨去臉面。 木匠能有一個好搭檔,如同交上一個好朋友,那是他的幸運,福分。前面說過「一個木匠不算木匠」。耍單的木匠也需要有人來合作,尤其是年近中年的木匠,還可借重初離師者的年輕力壯提高名聲。 只要搭作成功,就能開展職業。幹上一段時間,在地方上有了影響,逐漸地就有僱主找上門來,自己也可應些活兒,擴大夥伴的業務,給夥伴帶來效益。隨著時間的增長,在鄉民中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終於是位「師傅」了。 幫作是個過渡,完成過渡,也鋪就了木匠生涯之路,以後他就是一個真正的木匠了。他對在困難時幫助過自己的人,一生都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把刀」
「二把刀」,是指不具備某行業的深層技術,僅知皮毛的人。 木匠行業的「二把刀」,實在算不得木匠。這類人中,有投師幹了一年半載,後因種種原因辭師而去者。有雖經師學徒,但實在缺乏天份始終未學成者,也有喜好木匠這個行當,不投師,靠自己的聰明摸索到一點門道的人,他們能使用工具,但不精熟;經歷製作過程,但不知其所以然,仍不能獨立完成製做,即使做了,也達不到標準。技能和修養長期停留在初期學徒的階段,總達不到一個成熟的師傅水平。 僱主們不可能直接僱請他們為自己服務,所以他們沒有獨立應活兒的機會,只能在真正的木匠帶領下,受支使,幹些現成的工具活兒。 有的時候,木匠們活兒多很忙,尤其是先期活,為了把控後續製做,不得不找人幫忙搶活。如,春季裡打造木架,僱主本想僱請某木匠,又顧慮他人少活多,忙不過來,若專等此人,必要很長時間,季節不等人,弄不好會拖到雨季,給建房帶來很多不利和麻煩,只好另請他人。木匠深知此情,為給以後的業務打下基礎,於是找人幫忙,搶做木架活。好在木架活不是很精細。這樣,二把刀們就派上了用場。有時拉大鋸一類的活兒,也找他們幹。設計和掌尺他們不行,簡單的糙活兒總能頂個人。 活兒幹完了,木匠會婉言辭去他們,雖是打短工,幹力氣活兒,他們卻也樂意和木匠一起,享受一陣子師傅待遇,總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