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人生(四):木匠出師後的應活及木匠行業的「二把刀」

2020-12-19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3木匠的應活功

不會應活的木匠不是好木匠。應接僱主的活茬兒叫應活兒,就是答應去幹活,並做出時間安排。商品沒有市場,只能積壓在庫房裡,木匠沒有僱主,就沒有地方出售手藝,但僱主多了,要把幹活的先後次序安排好,防止跑活,也防止給自己造成麻煩。

要根據季節,氣候,活茬兒的大小,活茬的緩急,僱主的脾性,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完成工作的速度,以及其他許多情況,當時給僱主一個滿意的答覆,保住自己的業務不流失。前面說過,蓋房子是農家的大事,是季節性較強的工程,就要優先其他零活,總不能大好春光先做零活,把木架活兒拖到雨季。再者,蓋房子做木架本身就是大活兒,而且後邊還跟續著門窗妝繡和可能的家具製做。一份這樣的活要頂若干份零活,丟了很可惜的,總要優先安排。對娶媳婦添家具的,要根據結婚的日期,工作量的大小,完成的速度,油漆的幹固時間等,做出安排。有時,男方按計劃備齊了一切,女方突然提出要做一件什麼器物,並以不結婚為要挾,男方只好照辦。類似這樣的活茬兒,必須先做,可象排隊買東西「加塞兒」一樣,加一份活,其他僱主一般都能理解,禮讓,既理解加塞兒者的特殊情況,也理解木匠的苦衷。

手藝好的木匠應接的僱主也多,幹著張家的活兒,李家又來請,東村的活兒還應著,西村又來催。活總要一家一家的做,暫時去不了的,只能先應許著。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先應的先去,但又怕後來的僱主等不得而另請別人(俗稱跑活兒)。可以有意地把後來者往前排,以安其心,但不能說的很死,要留有餘地。解放前,有錢蓋房子的人家很少,一個村子一年中有不了三家幾戶,零活也不是很多。那時木匠也少,周遭若干村落只有幾個木匠,太多了社會供養不起,所以木匠的活動範圍也大,有時要背挎著工具步行幾十裡去僱主家。不要怕辛苦,怕跑路,不要把一個村裡的活都集中幹完了再去另一個村子,總要留個尾巴等回來再收拾。不然離開的時間長了,人們會把你淡忘後,去找別的木匠。

解放後,尤其到了七、八十年代,蓋新房的相當多,零活也相應的增多。木匠的人數也逐漸多起來,幾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多達十幾個。木匠的活動範圍也小了許多,多在附近地區做。不會應活兒,不僅跑活兒,還可能傷僱主的面子,傷熟人的面子。

有時應活兒也看僱主的脾氣秉性。善者不爭,好商量,只要理由合理,在同樣的情況下,他會把先機善意的讓給別人。木匠這樣做的確有些不公,實在是競爭機制使然。

應活兒,必須考慮到自己完成工作項目的能力,考慮到工作的難度和風險。難度大,會把工程半途擱淺,有損名聲。風險大,弄不好會發生事故,危及人身安全。但難度大風險大的活,幹好了,可大大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從而增加業務量。

險活兒---抽梁換柱

「抽梁換柱」即是風險較大的活兒。換柱尚可,抽梁尤甚。房子整體都很好,偏偏一架明柁出了毛病,柁下支根柱子,即可解決問題,但室內將失去寬敞和美觀,給生活帶來不方便。僱主肯定不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不用拆去房頂,抽出舊柁,更換新柁。要逐根把二排房檁連同房頂一同頂起,使其剛好脫離與柁的接觸,下面用木頭臨時支住,然後把柁拆散,最後把柁抽出,新柁先已備好,隨時換上。在狹小的空間裡,調換沉重體大的柁梁,過程十分危險,弄不好房頂會塌下來,在屋裡幹活的人隨時都處在危險之中。這樣的活兒,僱主請誰去,也是論工日付工錢,並不因為危險大而多付錢。木匠也不會因風險大而多討。為什麼?沒這個規矩。 這種活兒,在一個木匠的活動範圍內,多少個村莊,幾十年時間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絕大多數的木匠一輩子都不會遇到,不要說幹,就連聽也聽不完全。遇到了,最好不要退縮,退縮就失掉了唯一的一次實踐機會。怎麼幹?全憑自己的知識技術積累,才智和膽量了。 大凡木匠活兒,都有一定的技術原理和施工程序,只要設計好操作步驟,按部就班進行操作,安全順利地完成施工是不成問題的。

做活要靈活

木匠吃的是百家飯,幹的是百家活兒,什麼樣的僱主都有,什麼樣的活兒都能遇到。僱主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向木匠提出某種技術要求,是正常合理的。在僱主眼裡,凡是用木頭做的活兒,木匠都應該會幹。作為木匠,也應該認為,凡是用木頭的活兒都應該能幹,即使以前沒幹過,甚至沒見過的生疏活兒,也絕不要輕易說出「沒做過,不會做,做不了」,總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完成它,使僱主滿意。以前的鄉村蓋房全是立字柁,木匠們熟之又熟。後來公家蓋房要用人字柁,因為他的跨度大,室內空間大,更適合辦公、開會或者做廠房。那時的鄉村木匠,從沒有做過這樣的活兒,但經過細心琢磨,大膽實踐,終於闖過了這一難關。當然,木匠特有的傲氣,也同時得到了強化。 「活----活」,師傅常常對徒弟說,頭一個「活」,是活兒的意思,指的是眼下正幹著的活兒或以後要幹的活兒。第二個「活」,是靈活的活,只要不是特別特殊的技術活,都可試著幹,關鍵是開動腦筋,多想辦法,這條道走不通,可再試別的辦法,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舊活---就合」。在修繕舊房舊物時,不要死板地按舊有樣式,絕對復原,靈活的變更,大概恢復原狀就可以了。 」一個木匠,半個先生」 一個好木匠,不僅應當心靈手巧,又快又好地做出各種木活兒,還要留心與本業有關的當地習俗,知曉民間的傳統做法和講究,以便更好地為僱主服務。僱主自會報以感激之情。

「一個木匠,半個先生」。木匠一生,參與修造建築頗多,積累了很多經驗。鄉村人蓋房子,大多要請風水先生看一看。在具體施工中,僱主對一些臨時遇到的問題,還可能產生疑慮,木匠應按照當地的習慣和風俗,利用「先生的」知識道理,給以啟示和解釋,掃除僱主的疑慮,同時提出解決的辦法,供僱主參考。這就要求木匠具備一些「先生」的常識,適時而用。尤其在房柱高度,門口位置,後窗朝向等木匠直接施工的事情上,更要按規矩做。木匠與僱主之間,雖然有「拙匠人,巧主人」的處事關係,但也不要一味順主,至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辦法,儘可能地說服僱主,避免發生四鄰糾紛。這是木匠應有的職業道德,對人對己都沒有壞處。 風水先生有擇定手段,「半個先生」不可忘了建議責任。僱主常會聽從木匠的啟示,採納他的意見。簡單地把僱主的疑慮斥為迷信,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人反感。不負責任地勸以「信則有,不信則無」,只能加重疑慮,讓人忐忑。 對一些忌諱,也不可不注意。如,提前為老人做出的壽材(棺材),必然要存放起來。木匠做好之後,隨手撿幾塊廢木頭放進空棺內,因為有人認為棺材空著肚子有進食的欲望。存放時,要大頭朝裡,小頭朝外擺放,因為棺材在用時才大頭朝外。有時僱主對這樣的忌諱不甚了了,木匠提個醒,可免事後有人埋怨和非議。常情,人在運氣不佳時,會尋找和發現出許多造成不佳的原因,並想起和怨恨當時做事的人。

出師

總之,木匠學徒三年,耳聞目睹了木匠施業的過程,學會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學會了許多木活的製作技能,明白了許多從事這一行業的道理,為滿師後獨立開業打下了基礎,但是,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徒滿師,叫出師;對師傅來說,叫出徒。學徒滿師後,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繼續留在師作,在師傅的統帶下,過安定的日子,可免四處奔波,獨自張羅開業的煩惱。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錢收入上,往往被師傅「糊塗」去若干。這對於苦熬了三年零一節,滿師後打算成家立業的人,難免不生怨氣,情緒和言語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滿,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籬下,只能忍氣吞聲。時間久了,師徒之間就會出現感情彆扭,徒弟對師傅失去了信任,以後一旦離開師作,輕易不與師作搭夥。雖然逢年過節照常去看望師傅,但那已經是兩回事。 另一條路,是滿師後馬上離開師作,去開創自己的天地。萬事開頭難,以後的路怎麼走,心中空蕩蕩一片茫然,孤零零悵然無助。

又一個約定與現實

首先要添置工具。學徒時使用的工具都是師傅的。當初師徒約定中有一條,出徒時,師傅送一套工具給徒弟,既表示對徒弟的關愛,也內含你已學成,可以獨立工作離開師傅了,所以,離師時,師傅客氣地說「把你常用的斧子帶走吧,其他工具你看著拿吧」。所說的其他工具,多是平時大家共用的,只有一套,你拿走了,師作沒的用,所以不能帶走。師傅又絕不會花錢另買一套送給你。 木匠工具,主要分兩種。鐵製的「刃子傢伙」,如斧子,錛子,各種鑿刀,刨刀,各類鋸條等,需花錢購買;木質的,如各類刨床,各種尺,以及錛苫子,鋸梁鋸拐,墨斗等,都是自己製做。學徒三年多,徒弟已經學會並製做了各種類型的木質工具,但刃子傢伙很少,必須添置齊全。買工具需去城裡,小地方雖也有賣,但品種不全。現如今,五金商店很多,木匠工具容易買到,即使去城裡專營店買,乘公交車或打車都很方便。過去交通不便,進城只能步行,早晨起五更,頂星星摸黑出發,晚上頂著星星回來,來去要走二百多裡路。

幫作 配齊了工具,去哪幹活呢?出師前不可能應接下僱主,僱主也不可能知道你已離師,就立即去找你做活兒。離開了師作,就等於失了業。現在的人都知道利用廣告的形式招攬和擴大業務,但木匠不可能到處吆喝去找僱主。木匠是坐莊買賣,只能等僱主找木匠。唯一的辦法是投靠他人。尋找可能需要幫手,又樂於助人,最好是挑單單幹的木匠,提出幫作的請求。若能得到允許,就可跟著他一起幹活兒了。不然只好再找別人。平常人尚知道求人難,手藝人大都傲性很強,求人時更覺為難。無奈,為了生存,只能捨去臉面。 木匠能有一個好搭檔,如同交上一個好朋友,那是他的幸運,福分。前面說過「一個木匠不算木匠」。耍單的木匠也需要有人來合作,尤其是年近中年的木匠,還可借重初離師者的年輕力壯提高名聲。 只要搭作成功,就能開展職業。幹上一段時間,在地方上有了影響,逐漸地就有僱主找上門來,自己也可應些活兒,擴大夥伴的業務,給夥伴帶來效益。隨著時間的增長,在鄉民中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終於是位「師傅」了。 幫作是個過渡,完成過渡,也鋪就了木匠生涯之路,以後他就是一個真正的木匠了。他對在困難時幫助過自己的人,一生都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把刀」

「二把刀」,是指不具備某行業的深層技術,僅知皮毛的人。 木匠行業的「二把刀」,實在算不得木匠。這類人中,有投師幹了一年半載,後因種種原因辭師而去者。有雖經師學徒,但實在缺乏天份始終未學成者,也有喜好木匠這個行當,不投師,靠自己的聰明摸索到一點門道的人,他們能使用工具,但不精熟;經歷製作過程,但不知其所以然,仍不能獨立完成製做,即使做了,也達不到標準。技能和修養長期停留在初期學徒的階段,總達不到一個成熟的師傅水平。 僱主們不可能直接僱請他們為自己服務,所以他們沒有獨立應活兒的機會,只能在真正的木匠帶領下,受支使,幹些現成的工具活兒。 有的時候,木匠們活兒多很忙,尤其是先期活,為了把控後續製做,不得不找人幫忙搶活。如,春季裡打造木架,僱主本想僱請某木匠,又顧慮他人少活多,忙不過來,若專等此人,必要很長時間,季節不等人,弄不好會拖到雨季,給建房帶來很多不利和麻煩,只好另請他人。木匠深知此情,為給以後的業務打下基礎,於是找人幫忙,搶做木架活。好在木架活不是很精細。這樣,二把刀們就派上了用場。有時拉大鋸一類的活兒,也找他們幹。設計和掌尺他們不行,簡單的糙活兒總能頂個人。 活兒幹完了,木匠會婉言辭去他們,雖是打短工,幹力氣活兒,他們卻也樂意和木匠一起,享受一陣子師傅待遇,總是美事一樁。

相關焦點

  • 汝州市:木匠工藝傳承人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古代人的一生離不開木製品。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較重要的職業,由於木工沒有三到五年是學不成的,所以大家對木匠比較尊重,往往在稱呼後面加上個「師傅」二字。所以在過去,學木匠手藝一般是「三年零一節」出師,所謂「三年零一節」就是滿三年之後,再逢到一個年節日,這手藝就算學成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木質用品大都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其中用鋸子、刨子、斧子、尺子、鑿子之類的手工工具製作日用的家具或其他木製品的木匠越來越少。就是有,也是使用電鋸、電刨、車床等現代化工具。使用傳統木匠工具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 鹽城西鄉老木匠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
  • 木匠人生(一):古代木匠學徒不準成家,拜師後最注重三年零一節
    儀式雖然簡單,約定也未寫在紙上(學徒的約定,一般都是口頭形式,原因可能是解放前木匠多不識字,請人寫還得花費,也不方便。另外,拜師學徒的條款內容,早已成為風俗定規,世人皆知),但效力卻是不容置疑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社會上和行業內人人認可的信條。徒弟一生都以父禮尊崇師傅。「師徒如父子」,師傅如愛自己孩子一般愛護教育徒弟。拜師儀式完成,徒弟就留住在了師傅家。
  •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當然現在是改革年代,我們今天的木匠師傅招收徒弟時,不再舉行繁瑣的收徒儀式,只是在徒弟藝成出師時,才會去舉辦一場"出師酒 "。所謂的"出師酒 ",就是由師傅出面,召集自己的所有徒弟來到師傅家裡,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吃飯,一邊由師傅向弟子介紹即將出師的師弟, 並請大家今後多多關照。這時徒弟要向師父敬一碗酒,表明從今天開始正式藝成出師 ,可以單獨出去承攬木匠活了。
  • 專注木匠手藝57年 仙居 「老師頭」楊後弟的堅守
    從19歲當學徒開始,楊後弟已經專注木匠手藝57年。從傳統的家具,到木製工藝品,再到廊橋、涼亭等,一路走來,他在木匠手藝上的鑽研、傳承與創新,從未止步。 在仙居西部的橫溪、湫山等鄉鎮,楊後弟是一個響噹噹的「老師頭」。他的故事裡,既有一個老工匠的堅守與情懷,更有許多足以給人啟迪的人生哲理。
  • 小木匠的鋸子,大木匠的斧子,其實只要是木匠,基本功必須要掌握
    小木匠主要是指搞家具製作和室內裝修的木工,也稱細木工;大木匠主要指搞木結構和模板工程的木工,也稱粗木工。這句諺語精闢地說明了木工操作的關鍵所在,也指出了小木匠和大木匠最重要的基本功之鋸子是木工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工具之一。
  • 學木工當木匠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還有這麼一段難以忘卻的歷程。1976年我初中畢業後就轉為了高中階段學習。
  • 民間故事:木匠輕佻女主不成,在主梁做手腳,巧遇老木匠化解此難
    故事講一個年輕木匠想要調戲女主,女主不從,罵了他兩句,結果他就在人家新房主梁裡用了道術,幸虧遇到一位善良的老木匠,將此道術化解,最後那位年輕木匠被反噬,丟了性命。通過這則故事,大夥也應該明白:人活一世,還是要多行善事。老話不也說嘛「多行不義必自斃」呀!
  • 老木匠俗話:"大木匠的斧,小木匠的鋸"啥意思?大小木匠的區別
    中國的木匠在人們的記憶中一直是一個神奇的職業,他們可以將木頭製作成各種巧妙美觀的樣式,可以把普通的木頭雕刻成不普通的樣子。更神奇的是他們可以不用一根釘子就將木頭的各個部分連起來。在中國更有句老話說:用釘子的木匠不是好木匠。
  • 民間故事:老木匠
    這個故事說的是宋家集的一個木匠的故事。宋家集有個木匠,年齡大了。由於早年一直沉醉於木匠手藝中,一直未曾婚娶。到現在還是個孤家寡人。他想,這以後老了,靠誰啊。他決定收個徒弟。老木匠怎麼勸,都勸不住,只好同意了。徒弟走後,老木匠幹起活來,更是力不從心。他的日子過得自然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想再找個徒弟,可是前一個徒弟已讓老木匠傷心了。實在沒有辦法,他就用木頭做了兩個木頭人給自己幫忙。有了木頭人,細活自己幹,粗活都讓木頭人幹。
  • 舊時的木匠都有哪些禁忌,為什麼木匠的工具要用紅布包起來?
    據說如果有其他人摸了這些工具以後,這些工具就會沾上晦氣,導致木匠做不出好活來。另外,木匠們在幹活的時候,有一個留尾巴的習俗。完工以後必須要留一些木屑,讓東家自己收拾,寓示著今後還有活幹。但是在給人做棺材的時候,木屑必須要親自打掃乾淨,不能留給東家打掃,免得被人說是不吉利。
  • 沉迷木匠活的明熹宗,正值壯年卻死於非命
    面對這些,眀熹宗好像一點都沒有注意到,沒有想要改善國家局勢的意思,不想辦法不說,還整天沉迷於木匠活。而且他一做起木匠活就像著了迷一樣,沒日沒夜的,像一個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好像就感知不到周圍的變化了一樣,完全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 木匠造句和解釋_木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木匠在教材中的例句:1、有幾件雖然不值什麼錢,對我來說卻很有用,比如筆、墨水,還有紙,在船長、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的幾個包裹、三四個羅盤、幾臺數學儀器,還有日晷、望遠鏡、地圖和航海類的書籍。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木匠這個行業,祖師爺是魯班。生活在公元前500年,木匠的鋸子墨斗這些工具傳說都是他發明的,甚至還發明了一個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下來的木鳥。幾千年來,木匠這個行業講到大的如山西應縣木塔,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最高的木塔。
  •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讀《園丁與木匠》有感
    讀了此書後,我們應該深深地思考一下,在教養孩子上,你是園丁還是木匠?園丁與木匠本質上的區別就是:木匠在製作家具時,事先設計好了家具的式樣,只需精心製作成成品就行了,整個過程,體現的是木匠的技術,具有可預測性。
  • 「木匠爺爺」李石水的榫卯人生
    最近,福建龍巖長汀一位70歲的老木匠使用榫卯工藝製作「中國版變形金剛」的視頻,引得許多網友誇讚,這位木匠爺爺到底有多牛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這個榫卯技藝手工打造的「變形金剛」名叫「偃甲人」,是北京一家遊戲公司向木匠爺爺訂製的木製人偶。
  • 民間故事:小木匠練屍復仇
    皮三低聲說了句謝謝,就沒了下文,老木匠摸了摸皮三的腦袋,走出了屋子,皮三想要離開,可人家救了自己,就這樣離開很沒有禮貌。於是,皮三等了會,沒過多久,老木匠回來了,身上沾著雪花,從懷裡掏出一個雞腿,遞給皮三,皮三茫然地看著老木匠,老木匠示意皮三吃掉它,雞肉的香味誘惑著皮三,餓了很久的皮三忍不住了,很快的吃完了雞腿,老木匠樂呵呵地掏出饅頭,乾巴巴地吃了下去。
  •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時間:2017-12-04 15:1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能工巧匠逐步退出舞臺?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對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輕人,隨著木匠逐漸消失於大街小巷,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木匠採用的榫卯結構技術並不知曉。
  • 木匠化身為龍為家鄉行雨
    老婆攛掇說:「你別光眼巴巴的在家裡等著,出去跑跑,說不定還能攬個活做做。木匠聽了老婆的話,把鋸子啊,斧子的,使錢褡背著,便上路走了。哪知串了許多的村莊,也沒找著個活路。這一天,走著,走著,走到了海邊,正是響天的工夫,真是晴天白海,大海藍晃晃,銀光光。
  • 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
    說到朱由校,可能很少人能把他對號入座,但是如果提到他的特殊技能--「極度的木匠痴迷愛好者」,可能大家就都知道他是哪位皇帝啦,今天咱就講講這位大明朝傳奇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傳奇一生。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