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東石木雕非遺傳承人鄭銀聘:守藝四十載 匠心獨運

2020-12-22 閩南網

  閩南網3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何志雄張凱航梁君棟)14歲做學徒,跟著師傅學雕刻,17歲出師,帶著兩個14、15歲的學徒,走遍泉州為人雕刻眠床。

  而後開工廠,創辦「藝達木雕」,將產品做到遍及新加坡、泰國、臺灣,僅在臺灣地區一處就有兩三百座廟宇建築或雕刻精品,出自於他的「藝達木雕」。

  40餘載的雕刻生涯,讓鄭銀聘這位晉江東石走出來的小夥子走過半生,磨礪出精湛的技藝,已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晉江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鄭銀聘向閩南網記者講述一代匠人的指尖歲月

  近日,我們走進晉江市東石鎮潘山村,與鄭銀聘促膝長談,聽他講述一代雕刻匠人的指尖歲月。

  2011年,木雕(晉江市)入選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小愛玩「刻刀」破例成學徒

  潘山村,是閩南有名的木雕之鄉,人口一千多人,在上世紀60年代的鼎盛期,村裡從事木雕工藝的人佔到了80%,東石出產的木雕產品,已在閩南地區廣受認可。

  在這批勤勞刻苦的人當中,鄭銀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個。1957年出生的他,如今已經年過六旬,但是回想起年少拜師歲月,鄭銀聘仍歷歷在目。

  師從潘山廟宇木雕工藝創始人柯子慶的兒子——民間雕刻大師柯賢成、柯賢興,14歲時,鄭銀聘開始了自己的雕刻生涯。「師傅跟我父親是至交,小時候住在一個院子,那時候,就總喜歡拿師傅的刻刀來玩」,鄭銀聘說,這一幕,卻讓父親看在眼裡。

  自己14歲那年,心思不在讀書上,父親就對他說,「要不讓你學雕刻吧」。父親有意無意的一個想法,卻讓鄭銀聘喜上眉梢。

  「原本只收一個學生的」,鄭銀聘說,看在與父親的交情,也看他平日裡確實愛鑽研這一行,師傅才破例加收了他這個學徒。

  擇了個好日子,1971年農曆正月初八,備好豬腳、面線、雞蛋、藥酒,他和師傅的一個侄兒一起,就行了拜師禮,正式入門。

  從「小師傅」到創辦企業

  當時東石的木雕產品,大多是閩南眠床雕刻為主,鄭銀聘拜師後,最開始學的也是這。背著姑姑送的一個餅乾鐵盒,帶上工具,鄭銀聘就隨師傅走遍泉州,到處做眠床。

  刻苦鑽研下,技藝日益精進,學藝三年出師,鄭銀聘還帶2個徒弟。「一個14歲,一個15」,鄭銀聘說,當時自己也才17,3個少年郎,就這樣開始白手起家。

  「當時結婚,兩三年前就開始要準備了」,鄭銀聘說,眠床是不可缺少的,通常是主人家買下一塊好木頭,然後再專門請上木匠,上門雕刻。一開始,僱主人家看到3個少年,還頗有些芥蒂,「人家心裡都在想,『這不三個小孩子嗎,真的能行?』」

  鄭銀聘笑著說,當時恨不得一下子老上幾十歲的渴望,恰似如今想的能回到年少,這樣對方就不會因為年紀對他的技術產生不信任感。不過,壓力最終並未讓鄭銀聘束手束腳,幾日之後,完整的作品呈現眼前,對方很快也就信服了。

  技術在嘗試中不斷進步,鄭銀聘也漸漸打出名堂,80年代,他參與漳州龍海白礁慈濟宮的雕刻,技術也受到臺灣客戶的認可。他也嗅到商機,與人合作成立工廠,主要生產潘山廟宇木雕,承接臺灣寺廟建築雕刻。

  每一件木雕成品,都是經過一道道工序精雕細琢而成

  心繫傳承著力培養年輕人

  在做大企業的同時,鄭銀聘也不忘不斷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臺灣廟宇要求更加精細的木雕,這在做工上就要求一絲不苟,精工細作」,鄭銀聘說,他也不斷吸取經驗,創新雕刻技術,跟上市場的變化。

  《仙人指路》榮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沉下心來,他的雕刻作品,也屢獲各類大獎,如木雕作品《龍柱》榮獲第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最佳文化精品銅獎,木雕作品《招財進寶》榮獲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金獎。

  精雕細琢的廟宇模型

  「許多從事廟宇雕刻的人,都不重視雕刻評比。我們作為傳承人,量要做,精工細活也要做」,鄭銀聘說,在這幾年,他在傳承這一條路上,越走越堅定。

  有感於年青一代學習木雕的越來越少,他不但在工廠裡做好人才培養,還會聯繫一些民間工藝名人前來講課、培訓,以期培養出更多木雕工藝人才。

  他所創的公司榮膺多項榮譽

  此外,他還著手打造潘山木雕文化傳承基地和晉臺廟宇建築與木雕文化展示區,公司也開闢專門區域,聯繫位於東石鎮的僑聲中學、潘徑中學等學校,建成中小學生的勞動實踐基地、興趣愛好園區,並著手嘗試與高、中等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工學結合,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直接體驗,愛上木雕。

責任編輯:連培煌

相關焦點

  • 晉江木雕大師鄭銀聘:一刀一錘「過」臺灣
    (愛國情 奮鬥者)晉江木雕大師鄭銀聘:一刀一錘「過」臺灣   中新網晉江5月23日電 (陳龍山 劉鍶婷)14歲跟隨師傅學藝,開啟雕刻生涯。如今,泉州「潘山廟宇木雕」福建省級非遺傳承人鄭銀聘憑藉一刀一錘、一琢一磨,將木雕技藝帶到臺灣300多座廟宇,並遠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 東石非遺公益課開班
    晉江新聞網11月24日訊  21日上午,在晉江東石鎮文化中心,一場非遺公益課——木版年畫項目體驗活動有趣開展。  活動中,東石鎮民間畫家蔡建昌首先帶領參與活動的學子前往東石鎮非遺展館,了解東石特色非遺文化。隨後,木版年畫項目體驗課堂開課了。蔡建昌向同學們介紹了年畫的起源、題材和藝術特色,講解、演示了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
  • 探訪「仁和之鄉」晉江東石 特色小鎮如何破繭重生
    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裡紮根,而與此同時,這裡的人們也秉承著晉江人的拼搏精神。改革開放之後,東石人率先在商海裡搏擊,這裡也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地制宜,當地逐漸形成以制傘業,紡織服裝,五金汽配,食品業,木雕工藝等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東石傘更是暢銷全國,為東石贏得了「中國傘都」的榮譽稱號。
  • 紙織畫女傳承人方碧雙:守藝三十載 巧手編經緯
    「守藝人」方碧雙傳承紙織畫30餘年,綻放巾幗風採。 陳龍山 攝中新網永春3月9日電 (陳龍山)「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的永春紙織畫因有「隔簾觀月、霧裡看花」的美感,而備受青睞。
  • 「守藝人」鄭銀聘做客線上文化交流會直播間 暢談中式家具、工藝...
    本次活動由中共晉江市委宣傳部、晉江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辦,晉江新聞網承辦,晉江市室內裝飾協會、晉江市工藝美術協會協辦,系「雲上晉江 多彩文創」2020年晉江市文化產業周、「把文化做到家」晉江市第三屆家裝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
  • 雕木成金,流光四溢——記非遺傳承人木雕大師賴沛鈿
    賴沛鈿,1964年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金石鎮的木雕世家,「源順坊」第五代直系傳承人。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木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潮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
  • 非遺故事之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2020年10月4日,國慶節假日第四天,風和日麗,我們一行走進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東北十多公裡處的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十一」假期來看剪紙木雕
    巧奪天工的剪紙,栩栩如生的木雕,這個「十一」假期,在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一系列精彩活動等你參與。「慢工出細活,不要心急。」10月4日,在長沙市非遺館,二樓傳習所內的望城新康木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建,正手把手教一位遊客木雕技巧,一塊手掌大小的木頭,用刻刀雕出大體的形狀,再慢慢細心打磨。記者注意到,在胡建的旁邊,圍著不少好奇的遊客。
  •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在山東東營廣饒縣的「齊筆之鄉」,卻有一群「守藝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堅持150餘道工序制齊筆,守正創新,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至今已從業50多年。  【解說】12月14日,記者見到了這位堅守50多年齊筆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 晉江木雕工藝品走紅廈門文博會 將從藝術化回歸民眾化
    剛剛落幕的第七屆廈門文博會上,晉江將各大文化門類整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美晉江」館:精妙絕倫的木雕藝術、萌態十足的卡通玩偶還有現場的高甲戲、木偶表演都讓觀眾大飽眼福。在驚嘆「晉江館」大氣之時,文博會上,來自臺灣的各大文創產品更是讓人拍手叫絕。無論是名家畫作,還是植入現代元素的木椅,無處不散發著文化與創意相融的氣息。
  • 東石首屆仁和文化雕刻展 數百件精美木雕連展三天
    閩南網11月24日訊 (閩南網記者 何志雄 張凱航)昨日,東石首屆仁和文化雕刻展,在晉江東石石佛山生態公園正式展出,東石十多家知名木雕企業攜數百件精美木雕作品前來參展,正值南天禪寺800周年寺興慶典之際,這些精美絕倫的作品,也引來不少市民及信眾駐足觀賞。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九龍木雕雕刻技藝
    10月4日,我來到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項目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馬曉斌,藝名江龍,1971年生於陝西白水九龍木雕世家,從小受到家族藝術氛圍的薰陶,耳濡目染,深得其父馬金財言傳身教。
  • 雕刻半生不「棄刀」,南安這位非遺傳承人有個心願……
    近日,南安市公布了13名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古建築木雕大師李金土名列其中。來看看這位非遺傳承人的雕刻人生。 李金土 南安市古建築木雕非遺傳承人 因為我外祖父他們一家都是做木雕的
  • 梁俊維:太行山深處的木雕非遺傳承人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吳曉慶報導: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處,自古就流傳著古老的木雕技藝,大到亭臺樓閣、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擺設、日常用品,處處可見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在晉中市榆社縣郝北村就有這樣一位專注木雕的能工巧匠梁俊維。
  •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我用木頭講故事
    【本期人物】陳德豐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揭陽市惠來德豐木雕工藝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榜樣力量作為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木雕工藝作品屢獲國家級、省級重大獎項。《陳德豐:我是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人》視頻陳德豐雙目炯炯有神,緊盯著手中的木雕,木屑翻飛中,各式精巧傳神的圖案便誕生在他的刻刀之下。
  • 8位非遺傳承人在寧擺展臺秀絕活
    8位非遺傳承人擺展臺秀絕活南報網訊(記者 朱凱)6月9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遺互動展示活動在工藝美術大樓舉行。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
  • 登封濱河路小學師生走進嵩山木雕研究所研學,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
    2020年8月21日下午,登封市濱河路小學四年級一班部分學生及老師,在申松強老師的帶領下,到嵩山木雕藝朮研究所,近距離觸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嵩山木雕的藝術魅力。嵩山木雕始於先秦,形成於唐宋,成熟於明清,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特色,多見於建築、裝飾、家具、器皿、陳設和宗教等,為華夏木雕的肇始者。嵩山木雕,是華夏歷史文明嵩山文化的重要物證和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嵩山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是王振北。
  • 晉江15公裡長快速通道東石連接線全線貫通
    標誌著晉江市域全部實現「15分鐘上高速、20分鐘到廈門」泉州網9月18日訊 (記者許雅玲/文 張九強/圖)記者從晉江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作為晉南輔城東西向的交通要道之一,晉江市370縣道工程(又稱「快速通道東石連接線」)的3個標段主車道日前全線貫通,通車時間指日可待。
  • 廣東非遺巡禮:木雕、嵌瓷、剪紙、抽紗,潮汕地區的四大傳統美術
    在廣東省入選的147項國家級非遺中,傳統美術類別入選的項目最多,達31項,這反映了嶺南大地傳統美術的繁榮,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我們熟知的廣繡、佛山木版年畫、潮州木雕、潮繡等都有入選,但從入選國家級非遺的數量看,廣東剪紙、潮州木雕、嵌瓷均有3項入選,燈彩更是有4項入選,可謂廣東傳統美術的「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