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徐學成逝世

2020-12-15 海報新聞

11月3日上午從徐學成先生親友處證實,著名字體設計師、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徐學成於11月1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

徐學成

公開資料顯示,徐學成出生於1928年,於1960年進入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研究室,參與規範了簡體字的筆形設計,參與了黑一、黑二體的設計,主導了宋黑體、宋七體等的設計,從零開始摸索出了中國最早的字體設計流程與方法論。

上世紀80年代,徐學成為雷射照排系統和漢字信息處理設計宋、黑、仿宋、標題宋等多種字體。他主持設計24*24點陣字,供社會各界印字機和屏幕顯示、校對、情報檢索、管理、存檔、自動化通訊等使用。

2011年,徐學成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

相關焦點

  • 滬上非遺探討印刷字體書寫技藝 三代傳人聚首共話文化傳承
    人民網上海6月20日電(記者沈文敏)宋體、黑體、仿宋、楷體,當現代辦公室一族在電腦屏幕前輕點滑鼠挑選心儀的字體裝點文本時,有多少人了解這些漢字字體誕生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是誰創造了它們。 近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座談會在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舉辦。
  • 上海是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 你知道嗎?
    2009年,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申報的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五道工序反覆雕琢出完美字體   在印研所標誌性的旋轉扶梯,1964年夏日,6個穿襯衫的小夥站在三到四樓的拐角拍照,最前面的陳其瑞21歲,年紀最小,身後張家聲、過祖良、陳永海、許柏康、徐學成等拾級而上。
  • 用碰撞與交流書寫字體行業的乾坤
    ,漢字字形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單位代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所長胡丹等領導以及數十位中文字形信息領域的專業從業者、研究者、字體廠商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字體設計愛好者共同參加了會議。 漢字字形信息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建國致辭 大會舉行的前一天,中國第一代字體設計師、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徐學成老前輩因病去世,享年 91
  • 「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揭牌開館
    新華社上海10月15日電(記者許曉青)14日,上海舉行「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命名及上海印刷字體展示館揭牌儀式。   位於上海市新閘路1209弄60號的上海印刷字體展示館,是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率先在此從事漢字印刷字體科研攻關。
  • 宋體黑體仿宋楷體,你天天用的字體,源頭竟在上海這條馬路
    2009年,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申報的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一個人一天寫四個字,五道工序反覆雕琢在印研所標誌性的旋轉扶梯,1964年夏日,6個穿襯衫的小夥站在三到四樓的拐角拍照,最前面的陳其瑞21歲,年紀最小,身後張家聲、過祖良、陳永海、許柏康、徐學成等拾級而上。如今,旋轉扶梯的牆面成為非遺傳人牆,23位非遺傳承人的照片「拾級而上」。排在陳其瑞之前的11位「第一代」傳人皆已謝世。
  • 宋、黑、楷、仿這些天天看見的字體,你可知道它們的來歷?
    今天揭幕的「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和「上海印刷字體展示館」,場館雖然「迷你」,卻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的起源和發展,了解漢字印刷字體的設計規範和創寫工藝,更好地宣揚與傳承漢字文化、字體文化、非遺文化。圖說:你了解字體嗎?
  • 追溯漢字印刷體的「前世今生」——「活字生香」文化藝術展在上海...
    「漢字的印刷字體要有共性,尤其重心一致特別重要。上世紀60年代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成立印刷活字字體研究室,徐學成是第一批加入研究室的字體設計人員,這個研究室在當時完成了漢字印刷字體的規範化設計,創作設計出宋體、黑體、仿宋、楷體四款經典字體。至今,研究所的字體研究室還保留著當年設計師手工設計書寫的宋體、黑體、仿宋體、楷體等原稿,總計超過15萬字。
  • 文化振興|製作老宋體字庫,還想出版教材,這位木活字傳承人最大的...
    這段時間,木活字印刷術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志仁一直在書寫老宋體反字,計劃做一卷老宋體字庫。它以新華字典為原型,將字典收錄的所有單字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成老宋體,形成字庫。「這1萬多個老宋體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木活字印刷術中所運用的老宋體,能讓木活字印刷術更好地傳承發展,也是我作為木活字傳承人應該做的。」王志仁說。
  • 漢字印刷字體設計的上海往事
    ◆ 張磊(上海師範大學)  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為代表,六十年代的漢字印刷字體曾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了一個高峰
  • 我們常用的「宋黑楷仿」四大字體,正是發源於這裡
    在印研主樓的一至二樓,專門留出了近一百平方作為「上海印刷字體展示館」,其中從前言開始到正式走入「字體館」前,用非遺傳人牆的方式,介紹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乃至中國字體界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一代、二代、三代23位非遺傳承人及他們的主要貢獻,是這23位傳人帶領著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室從無到有、辛苦創業;在一樓半的「字體館」分為「源遠流長、繁花碩果、繼往開來、經典傳承、創新發展」
  • 字體背後的人、故事與溫度
    這件名為「被隱去的字」的裝置作品,配合昏暗的黑牆和炫目的銀線,讓不同的字體在油墨的襯託下,講述屬於各自的故事。↑定海橋展覽中字體設計的部分3個故事,4種字體厲致謙講了三個故事。觀者可從中辨析書法字體、美術字,直至印刷字體之間的關聯和區別。第一個關於陳祿淵。
  • 「東源木活字」將加入word字體庫?傳承人:仍在推動
    作為木活字電子字庫的推動者,王法爐表示,隨著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承人或離世、或年邁,這門傳統工藝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為避免失傳,自2015年開始,他所在的瑞安市活字印刷協會開始搶救性地建立電子字庫。目前,字庫中已收錄13300多字,並在不斷完善中。
  • 圖集:上海百年印刷字體歷史流變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書法作為其表現形式發展千年有餘,然而在傳統書法之後,漢字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2月出版了設計師姜慶共的新書《上海字記》,以圖片和訪談的形式呈現上海一百多年來印刷漢字的的設計和書寫,整理出時代變化的軌跡。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小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向隸、楷的過渡。③隸書也稱「隸字」「古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變化誕生的字體。
  • 設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餘秉楠逝世,享年87歲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9月25日發布訃告:傑出的藝術設計教育家、設計家,中共黨員、離休幹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餘秉楠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 中華印刷博物館十周年,恢復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技藝
    「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清光緒二年,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
  • 現代字體設計——探尋漢字的設計美
    漢字書法的設計美學本質 漢字,作為我國最基礎的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已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從象形文字作為表達自然事物的符號的設計,到漢字沿革史上各種書法字體所蘊含的多元化美學內涵,直至現代印刷字體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應用。因此,漢字書法的演變本質上也是一個領域美學設計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