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處我會想往下跳,這正常嗎?丨高地現象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KY KnowYourself 來自專輯KY趣味心理速遞

KY作者 / 口口口

編輯 / Celia

你有沒有曾經站在窗邊、橋邊或其他高處時,有過一陣想要往下跳的衝動?這種衝動不知從何而來,又突然消失,令你頭暈目眩。

心理學家將這種衝動稱之為「高地現象」(high place phenomenon, HPP),而法國人給它起了個更有趣的名字——「虛空的召喚」(l'appldu vide),仿佛我們要把自己拋向虛空。

有些人會擔心:我感受到這類「召喚」,是不是因為我有心理問題,或是我想要自殺?但實際上,這種衝動並不罕見,且未必和自殺意念掛鈎。

01.

「高地現象」有多普遍?

高地現象並不只出現在高地,也出現在我們生活裡的其他情形中。比如,有些人拿著刀切蘋果時,會突然擔心是不是想拿刀切自己;貼著公路邊開車時,會突然怕駕著車衝向欄杆,等等。

當這些衝動一閃而逝,我們會感到一陣後怕,並且會暗暗告訴自己:「我肯定不會這麼做啊。」但是,當真的靠近危險物品/場景時,我們卻還是忍不住會這麼想。

有理論認為,高地現象的發生,和我們的「死本能」相關,即所有人都有想要殺死自己的衝動。但心理學家Jennifer L. Hames(2012)反對該理論。她做了相關的研究,發現高地現象與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tion)並不必然掛鈎;那些從未出現過自殺意念或是自殺意念較少的人們,同樣會感受到類似的衝動。

Hames教授招募了431名本科生,讓他們在網上回答「高地現象量表」(high place phenomenon index),量表中包含三個題目:

(1)當站在高樓的邊緣或走在橋上時,你是否有過跳下去的衝動?

(2)當你經過一座高樓或者橋梁時,你有沒有想過從上面跳下去會是什麼樣子?

(3)當你在高樓裡面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像過從窗戶跳出去?

參與者們依照頻率,按照0分(從未)到6分(非常頻繁),給每個題目打分。最後統計三項總分,如果分數越高,意味著出現高地現象的頻率就越高;而如果三項總分是0分,就意味著從沒有感受過「虛空的召喚」。

此外,Hames教授還詢問了參與者是否曾經有過自殺念頭。依據回答,她將參與者分為兩組:第一組曾經有過或現在正經歷著自殺念頭,稱為「自殺意念者組」(suicidal ideator);第二組從未產生過任何自殺念頭,稱為「非意念者組」(non-ideator)。

結合兩組在高地現象量表上的得分結果,Hames教授指出,有超過四分之三的自殺意念者曾經出現過高地現象;而在無意圖者組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體驗過高地現象。

那些從沒有想過要自殺的人仍然會體驗到「虛空的召喚」。所以說,高地現象和自殺意念不是完全掛鈎的。如果你經歷了高地現象,平時又沒有自殺意念,那麼可以放輕鬆些,無需過於焦慮。

02.

是什麼讓人們以為自己想要縱身一躍?

既然高地現象與自殺意念並不必然掛鈎,那麼,是什麼讓自殺意念不強的人也有想要跳下去的衝動呢?

Hames教授(2012)指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負面解讀了大腦的求生信號。當我們靠近危險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一個與恐懼、焦慮、求生應激反應相關的部位——會釋放出了「安全信號」(safety signal),像在大喊:「別靠那麼近!退後!」

這種求生反應是本能地、下意識地完成的。這是進化的成果:先本能地避開危險,而後更高級的知覺系統再做出評估、解釋、後續調節。

問題是,我們對本能反應的解釋可能出錯。

比如在這件事上,安全信號帶來的焦慮和驚恐感是為了讓我們迅速退後,但一些人會負面地評估和解釋它,認為這種驚懼是一種要自我傷害的衝動,並為此焦慮和擔憂。

Hames教授認為,這種負面解釋的傾向,與焦慮易感性(anxiety sensitivity)有關。焦慮易感性越高的人,越是會因為自己的焦慮表現(比如心跳加快、驚慌感)而恐懼,也會更加留意自己出現的焦慮反應,這就使得他們更容易出現「對焦慮的焦慮」。

研究也證明了這點。Hames教授發現,對自殺意念水平較高的人而言,焦慮易感程度不影響高地現象出現的頻率;但對那些自殺意念水平較低的人來說,焦慮易感性越高,高地現象出現頻率就越高。

可以從圖上看出,對虛線組(低自殺意念組)而言,焦慮易感性越高(越是靠右),高地現象出現的頻率就越高(越往上)。截圖自Hames, J. L., Ribeiro, J. D., Smith, A. R., & Joiner Jr, T. E. (2012). 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6(3), 1114-1120.

因此,如果你下次再經歷高地現象,可以告訴自己:放輕鬆!這只是大腦想讓我們遠離危險。如同Hames教授論文標題所說的那樣:「向下跳的衝動證明了想要活下去的衝動」(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

(作者提醒:不過,如果你發現自己過於焦慮,或是自殺意念出現非常頻繁、感到失去控制,影響到自己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的話,建議儘快前往精神衛生中心或三甲醫院精神科就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站在高處時,為什麼我總想往下跳?
    站在高處時,為什麼我總想往下跳?他死後,外科醫生將他的結腸切下來,連帶糞便這條巨結腸就重達18千克,最寬的位置直徑達76釐米。02.為什麼站在高處,我總想往下跳?答:高地現象。就算終生沒有過自殺意念的人群,也有43%表示有過這種想突然從高處跳下來的衝動,這種想跳的衝動不是源於什麼「死亡本能」,反而是超強的求生欲望在作祟。
  • 為什麼當你站在高處時,你往下看去,總有一種想跳下去的衝動呢?
    通常站在高處時,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自己要掉下去了一樣,還有種可能就是想站在高高的那個地方然後跳下去,很想試試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也是對於愛好高空的人才會有的想法,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會有點恐高的,比如你很怕一種動物,但是你會經常碰到,讓你特別的害怕。
  • 為什麼人站在高處總有一種想跳下去的衝動?專家用實驗告訴你答案
    今日小編經常去爬山,但是卻發現了一件事就是明明自己是非常怕高的為什麼站在高的地方卻有一種莫名的想要跳下去的感覺,感覺有一股莫名的吸力來吸引自己往下跳。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小編一樣想要一躍?小編查閱很多資料最終找到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 站在高處 為什麼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體驗:曾經或者每當站在高崖或高橋邊緣,或者高樓陽臺內向下俯瞰時,就會產生跳下去的衝動,有時還要幻想跳下後墜落的過程情景,而你從來沒有想過以這種方式自殺。日前,媒體報導了這樣一個案例。《現代快報》8月14日報導,蘇州一對夫婦搬進了位於31樓的新家後幾個月內,女方總有跳樓的衝動。
  • 為何有些人站在樓頂,會有想跳下去的衝動?專家:不算病
    導讀: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體驗,當你站在高處,或者晚上睡覺前,幻想自己站在樓頂時,有種想跳下去的衝動!想像自己掉下去的場面,可自己從來沒有自殺的打算啊。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美國有科學家做過調研,這個世界上的一半人,都有過這種感覺,這不是心裡疾病,這被稱為「高處現象」或者「高處反應」!我們的行為受本能和意識來控制,恐懼是本能,當你站在高處,身體會給你傳遞一種信號:「這個高度,掉下去會死」,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當你的大腦接到這個警告的時候,思維會發散,於是想:「死了之後呢?」或者「跳下去會發生什麼呢?」
  • 「站在高處突然有種想往下跳的衝動」 10種情緒粒度
    正如史密斯所說,它表示「依賴他人的好意」,這是容許一段關係發展的信任,無論是和搭檔的關係,還是和父母的關係,甚至是和你自己的關係。日本精神分析學家武雄土井這樣解釋它,「將另一個人的愛視為理所當然的情緒」。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孩子般的愛,因此它也可以解釋為「表現得像個被寵壞的小孩」。
  • 為什麼站在高樓,有一種想跳下去的衝動?
    面對令人眩暈的高度,我們竟然會產生一種跳下去的衝動?你甚至會想自己從高樓跳下去的場景,這是怎麼回事?我們是心理健康的人,生活中從來沒有產生想要輕生的念頭!等你緩過神來,才會趕緊往後退,心想著,我根本不像死啊!但深淵好像對你有一種無形吸引力。如果你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衝動,這說明你經歷了一種叫做「高位現象」(HPP)的生理反應,在法國還有一個更酷的名字叫「虛空的呼喚」。
  • 夢見自己站在高處看水是什麼意思
    夢見我站在高處往下看,對職場上、學業上的東西有濃厚的興趣,不但會請教行業上的專家,也會自己找相關的專業書籍來為自己充電,但是這種狀況在近期不會維持很久,今天的確是讀書的好天氣,應該儘量多安排一點學習的時間,不要浪費才是。夢見站在高處,只要自己當時的心情是愉悅的,那麼就表示做夢者有飛黃騰達之事,但是如果感到焦躁,那麼就表示你近期責任十分大,但危險度也高。
  • 科普:為什麼狗不能像貓一樣從高處跳下來不會被摔死?
    貓從高處跳下來為什麼不會摔死? 如果有人作試驗,將狗從樓上摔下來,那麼,狗不被摔死,也得摔傷身體。可是,如果將貓從樓上摔下來,貓卻能安然地落到地上。如果狗從高處摔下來,它不能很好地使自己的身體完全恢復平衡而安全著地。貓是善於攀爬跳躍的動物,它的身體內各種器官平衡功能比一般其他動物要完善。當貓從高處跳下來時,它能將不平衡的身體進行調整,使身體很快恢復平衡。
  •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高地怎麼上去 高處的地方上去方法
    導 讀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高地上去方法是遊戲移動玩法,玩家們想知道角色如何到達高地喔,那麼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高地怎麼上去
  • 汕頭歐緹蔓:新生兒的這6種「怪」現象都是正常的?
    面對一個新的生命,我們想用盡全力去愛他,有任何的「不正常」我們都會十分擔心。但是很多看似「不正常」的情況,對於這個初來乍到的小傢伙來說,其實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你就會覺得「新生寶寶」真的好神奇!突然驚跳或驚醒難道寶寶在做夢嗎?
  • 【美文】馬家輝:從清水寺的舞臺往下跳
    連忙搭的士到清水寺,本來要從京都轉回大阪,但忽然改變主意,想去清水寺一趟,上回去已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四月的櫻花盛放,也一路放在心裡從未凋謝。今是一月初,不管節氣如何,好的地方必然有好的風景,而且這是日本呀,即使沒有好風景,僅是欣賞和民男女的那些奇裝異服或優雅儀態,已是值得。
  • 中國大姐國外蹦極 聽不懂英語站2分鐘愣是不往下跳
    中國大姐國外蹦極 聽不懂英語站2分鐘愣是不往下跳 1535506221000 來源: 看看新聞Knews 有0人參與
  • 讓生活變得更有趣,離不開這4個心理學現象
    從科學的角度講,寵物狗真的能聽懂自己的名字嗎?除了「貓狗會說話」,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有趣現象,比如說,我們站在樓頂會恐高,但飛機上卻不會;我們隨手扎的頭髮很好看,但到了約會那天就怎麼都梳不好;我們看到排長隊的網紅奶茶店,興致勃勃跟風排個隊卻並不好喝。
  • 胎兒打嗝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胎兒一天都沒打嗝正常嗎?
    胎兒打嗝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到了孕晚期,胎寶寶會吞食羊水,吞咽的動作產生痙攣性收縮,導致胎兒打嗝。胎兒打嗝和一般的胎動是有明顯區別的,胎兒打嗝就像心跳一樣,一跳一跳的很有規律,持續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失。總之,胎兒打嗝是在練習肺部的呼吸,是胎寶寶正在健康發育的表現。
  • 胎兒打嗝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胎兒一天都沒打嗝正常嗎
    胎兒打嗝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到了孕晚期,胎寶寶會吞食羊水,吞咽的動作產生痙攣性收縮,導致胎兒打嗝。胎兒打嗝和一般的胎動是有明顯區別的,胎兒打嗝就像心跳一樣,一跳一跳的很有規律,持續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失。總之,胎兒打嗝是在練習肺部的呼吸,是胎寶寶正在健康發育的表現。
  • 孕期肚子「一跳一跳」的是胎動嗎?或許多數孕媽想錯了
    但是還有一些孕媽媽發現自己的肚子往往會「一跳一跳」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懷孕後,孕媽肚子「一跳一跳」的是胎動嗎?或許好多孕媽誤解了孕期肚子「一跳一跳」的是胎動嗎?或許多數孕媽想錯了可能很多人認為這是在胎動,其實不然很可能是因為寶寶正在打嗝,要知道胎兒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現實生活中是不太一樣的,而且它並不會通過嘴巴來吃飯,而是通過臍帶吸收母體的營養成分。那胎寶寶出現打嗝的現象,是不是因為吃得太飽了呢?其實不然,還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胎寶寶為什麼會出現打嗝現象?
  • 寶寶囟門不跳正常嗎?
    Q:我的寶寶已經4個月了,『長勢』一直良好,但我最近發現她的囟門不跳,據我觀察,周圍的寶寶都沒有這種現象,請問這對健康有影響嗎?」  A:人的頭顱是由兩塊頂骨、兩塊額骨、兩塊顳骨及枕骨等組成。頂骨和額骨之間的菱形空隙,為前囟門,又稱大囟門。
  • 《明日之後》白樹高地木屋在哪 白樹高地木屋詳細位置及跳上去攻略
    導 讀 明日之後白樹高地中也有著安全木屋,這個木屋上面有一個探索寶箱,所以玩家需要在上面打開寶箱,那麼明日之後白樹高地木屋在哪
  • 中小學都不教國際音標,這現象正常嗎?
    確實,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小編認為,小學不教國際音標,確實為孩子今後的英語學習製造了隱患。音標不會,這一塊始終是個短板,而且這個短板很要命。孩子如果不去把這一塊補上去,可以說一輩子都很難把英語學好。首先讀單詞都能讀錯,還有什麼信心去學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