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學院研究生,畢業後該幹什麼?
公務員、世界500強企業、出國……相信所有的答案都不會與賣米粉有關。
可偏偏有個人,北大研究生畢業後賣起了米粉。
這種行為,曾被董明珠當面怒斥:「北大畢業卻去賣米粉是對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他卻不思悔改,堅持把米粉這條道走了下去。
他就是張天一,一個30歲的湖南常德小夥,「伏牛堂」的創始人。
2014年,張天一跟同學湊了10萬元,開始創業。
沒人支持,一片反對,卻靠著30多平米的小店,4年賣出了5個億,成為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青年企業家。
張天一剛步入社會,就能在餐飲行業佔有一席之地,是有緣由的。
本性愛折騰
1990年5月,張天一出生於湖南常德,常德的大街小巷都是米粉店,一大早,吃上一碗熱乎乎的牛肉粉,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習慣了家鄉的味道,米粉也成了張天一的最愛。
2008年,張天一高考,他最想去的學校是北大。
考語文時,張天一沒按常理出牌,他寫了一篇文言體作文。結局可想而知,張天一與北大無緣,只好去了北京一所別的大學,學習法律專業。
大學期間,他更「折騰」個沒完,除了擔任學生會主席,參加演講比賽,還賣過菜、搬過磚、開過網店、賣過保險,甚至在學校附近開過餃子館。
餃子館生意很好,他就又開了一家,兩個餃子館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80萬。
大學畢業,優秀的張天一放棄了學校保研的機會,以全國第一的成績圓了自己的北大夢,考取了北大法學院研究生。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利,父親希望他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當個律師或者法官。
可畢業之際,張天一卻放棄了父親選好的路,走了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去賣米粉。
張天一說:
「做自己喜歡的事,體驗過程而非結果,縱使將來掃大街,若能獲心安,也自認是人生大溫暖。」
敢於突破傳統觀念,走不同於別人的路,並不是張天一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艱難的抉擇
為什麼要賣米粉?張天一有過自己的思考。
面臨畢業,如何選擇,是張天一面臨的一個問題,從政、出國、進律所、法院,看起來都光鮮亮麗,但對張天一來說,這些都不是自己最喜歡的職業。
可要選擇自己喜歡幹的米粉,又要承受外界的許多壓力,首先父母那一關就過不去。張天一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有一次,導師吳志攀先生上課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50年代,劉少奇接見了勞模時傳祥,時傳祥當年是挖下水道的,因工作突出,獲得「五一勞動者」獎章,劉少奇握著時傳祥的手說:「你我本無不同,只是分工有別。」
這個故事對張天一的震撼非常大,這個世界,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回家以後,他盯著地球儀看了一個小時,與地球這個龐然大物相比,每個人都是那麼渺小,不值一提。
張天一想,如果站在這個人生緯度上,來看自己人生的選擇,自己這麼長時間的憂愁沒有任何意義。
他豁然開朗,這世間事根本就沒有那麼嚴格的界限,哪些事「是大學生做的」,哪些「不是大學生做的」這只是世俗的觀念。
只要把一件事做好,能對社會有貢獻,就是一個人的最大成功。
想明白了這一點,張天一更堅定了開米粉店的想法。
張天一說: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不再以『北大學生賣豬肉』、『清化學生當保安』這樣的新聞當炒作和噱頭,我們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尊重每一個職業崗位時,我們的這個社會才算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或許我們很多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與傳統觀念對抗,堅持自己的理想,這也許就是張天一選擇米粉的原因吧。
成功邁出第一步
2014年4月,張天一和幾個同學湊了10萬元,在北京東三環環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層,租了一間37平米的門面,開了第一家米粉店「伏牛堂」。
為了這一家店,張天一可沒少下功夫。
2014年2月,他和同伴走街串巷吃遍了常德的牛肉粉店,每天1碗牛肉粉是享受,每天10碗牛肉粉,吃得張天一天天上火,最後終於選了一家口味正宗的米粉店,說明來意,跟著師傅拜師學藝。
學習一段時間後,又通過標準化提煉,對每一種配料,每一味中藥都進行了量化,最後才製作出調味配方。
為了探索一種店鋪和顧客雙贏的模式,張天一在自己的店裡不設服務員,他放置三個垃圾桶,顧客用完餐後,自己分門別類收拾餐盒,為了獎勵顧客的環保意識,伏牛堂會回送一份水果。
張天一想把自己的伏牛堂打造成一個環保平臺,這是看紀錄片《壽司之神》之後獲得的靈感。
他把《壽司之神》看了十多遍,被裡麵食客和廚師對食物的尊敬感動,他尊重這個職業,尊重自己的米粉,力求把每個環節做到極致,打造出神聖的食品。
張天一還是個文藝青年。他自號「肥書生」,大學期間就有文章多次發表在人人網、新浪博客等平臺。
曾擔任《潮聲》雜誌主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化地產》欄目特約評論員,並有婁百篇文章發表在《青年文摘》、《中國青年報》等雜誌、報紙。
有了這些寫作經歷,他在餐飲初期,就把自己自媒體達人的特質展現了出來。
為了讓自己的米粉店打出知名度,他寫了一篇《我碩士畢業為什麼賣米粉》的文章,把自己賣米粉的心路歷程寫出來發在網絡上。文章中張天一真誠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露無遺。
文章一夜爆紅,當晚閱讀量就超過100萬,一時間,各種採訪紛至沓來,張天一火了,伏牛堂也跟著張天一來到了聚光燈下。
店商同步,快速發展
許多投資者被張天一的情懷打動,紛紛提出與他合作,為他投資。
2015年,張天一先後獲得險峰長青、真格基金、鼎天投資的A輪融資2700萬元。
他又趁熱打鐵,加入電商行業,先後在天貓、京東、盒馬鮮生等平臺布局,推出了盒裝米粉,在伏牛堂的官網首頁,是張天一手捧米粉的圖片,一個北大才子,能夠這麼低地氣,自然吸引了許多粉絲。
2016年11月,張天一的米粉月銷量就突破30萬份。
在張天一的米粉店,顧客只要喜歡吃,粉是免費加的。因為北方人吃麵條居多,經常有顧客說出這樣的話:「你家的面真好吃!」
可這句話是張天一最不想聽到的。
在張天一眼裡,牛肉粉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他說:「粉就像我的一個作品,相當於是我的女兒或兒子。」
粉和面有本質區別,如果顧客弄錯了,是對自己作品的不認可。
張天一是個死磕不服輸的人,一路穩紮穩打,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在湖南,「霸蠻」就是死磕不服輸的意思,自己的品牌就是要與這種精神相結合,2018年,張天一把牛伏堂品牌升級,更名為「霸蠻」。
同時宣布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公司估值5億元。
青春恰恰是試錯
在央視舞臺上,面對女企業家董明珠的不贊同,張天一淡定回覆:「青春它不是做對的事,青春恰恰是試錯。」
張天一用自己的青春在勇敢摸索,不斷在困境中找出路。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張天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僅2月份供應商應付帳款就達到2000萬,60多家直營店堂食門店被迫關閉,收入基本為零。
這樣下去,企業只能維持三個月,如何活下去是要面臨的問題。與供應商溝通延緩支付帳款,並不能解決霸蠻生存的根本問題。
張天一發現,堂食被關閉,但用戶的消費需求並沒有消失,只是地點發生了變化,他相信,生鮮、半成品零售食品將會迎來機會。
他馬上把產品轉移到線上銷售,他將閒置的員工組織起來,組建成一個20餘人的團隊,分別負責不同線上平臺的客服和銷售,售賣霸蠻線下門店熱銷的半成品。
還與大直播平臺合作,在薇婭直播間裡,不到1分鐘時間,霸蠻米粉半成品就賣出10萬多份,達到500餘萬元的銷售額。
張天一提出了「無界餐飲」的概念,消費者吃飯的場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現「兩條腿」走路。
如今,張天一的霸蠻已經擁有上百家門店,近千名員工,估值數十億。
有人問張天一如果事情失敗了怎麼辦?
張天一說:
「從這家餐館開業的第一天起,或許對我自己而言,我就已經成功了吧。我覺得,外在的東西,沒有可以再爭取,不難;難得是打破自己內心的條條框框。」
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 緣於張天一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他從千萬人的期待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其實人人皆平凡,能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