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是我國的頂尖學府,從這兩所學校走出的畢業生也仿佛自帶「光環」。
在人們看來,這些畢業生要麼會到知名企業從事一份不錯的職業,要麼會繼續深造,以便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然而,有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北大碩士,他不但沒走人們普遍認可的道路,反而做了一件讓父母都無法理解的事情——賣米粉。
他就是張天一。
張天一,出生於1990年,從小就非常聰明,上進心也很強,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
不過他和那種只知道死讀書的孩子不同,他頭腦特別靈活,善於思考,還總是喜歡做一些打破常規的事情。
有時他也會因為這種「獨特」吃虧,但他從不後悔。
就拿高考來說,本來作文題目對於他來說是十拿九穩,可他突發奇想,決定再「獨特」一次——用文言文來寫作文。
在此之前,他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知識,曾經讀過大量史書、西方文學小說,還看過哲學類的書籍。
他在寫作時旁徵博引,寫下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自己非常滿意,誰知卻沒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導致語文分數偏低,沒能考上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學——北京大學。
最後他被北京外國語大學錄取,上大學後,因為他能力突出,當上了學生會的負責人。
每天宿舍、教室、學生會的生活並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總覺得年輕人應當有夢想、有闖勁,要有獨立生活的魄力。
而這獨立首先要從經濟獨立開始,為此他做過家教、擺過攤、去飯店後廚打過工,積累了不少社會經驗,也讓他逐漸展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眼光和勇氣。
上大三時,他用自己打工攢下的錢開了一家餃子館「天一碗」,雖然最終「天一碗」關閉了,但這段經歷卻成為了一種財富,為他日後創業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2011年,張天一考上了北大法學院的研究生。三年後,他沒有去找工作,而是決定自主創業。
其實這對他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個追求「獨特」的孩子討厭平凡的生活,不願意接受按部就班的安排,他喜歡接受挑戰、喜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選擇賣米粉也不是他一時頭腦發熱的決定,米粉是當地的特色食物,他自己就對從小吃到大的米粉很有感情,打算開一家米粉店。
他也沒有盲目選擇單打獨鬥,而是說服了表弟、同學,湊了10萬元資金,盤下了一家30幾平米的店面。
因為手頭資金實在有限,為了省錢,一應事情他們都是自己動手,自己裝修,自己做服務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好歹是讓米粉店開業了。
幾個年輕人不怕吃苦、頭腦又很靈活,善於利用網際網路打造影響力,招攬客人,把米粉店經營得紅紅火火。
可是「北大畢業賣米粉」這件事卻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很多人用「有色眼鏡」看待張天一等人,就連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也很不支持。
在一檔節目上,董明珠有些氣憤地指責張天一,說他的行為是「浪費教育資源」,還建議他關閉米粉店,去從事一份「用得上自己知識的職業」。
張天一併沒有被這些反對意見影響,在他看來,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過是分工不同。
況且學習法律也並不一定就要成為律師,在現實經營活動中,他學到的法律知識、法律精神同樣能夠發揮作用,並不算是「浪費」。
一晃6年過去,張天一現在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他的米粉店已經從小小的一家門店發展為連鎖品牌,開出了20多家門店,收益更是極其可觀,張天一也成了90後自主創業的代表人物。
他還將米粉品牌的名字從「伏牛堂」升級為「霸蠻」,這個詞語象徵著一種湖南人特有的精神,也是張天一身上一種非常突出的品質,那就是堅持自己認定的事情,執拗到底、絕不回頭。
看看張天一取得的成就,當年那些反對他的人可能會覺得懊悔。
其實,張天一對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直有非常清晰的規劃。
他有獨立的勇氣,有拼搏的精神,不靠父母長輩就能闖出自己的天下,比起那些畢業後猶在啃老的孩子,不知優秀多少倍;
他對自己的興趣、能力也有充分的認識,選擇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創業路,最終把「賣米粉」做成了大事業,這樣的魄力、這樣的經營能力也值得我們的欽佩。
他的經歷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不能從固有思維出發,用刻板印象去評判一個人。
誰說北大畢業就不能從事賣米粉的工作呢?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您說對嗎?
我是【親子育兒堂】,一個熱愛讀書、學習的老爸,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願與爸爸媽媽分享育兒、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