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醫院院長:醫患矛盾在臺灣也很普遍,但極少出現暴力傷醫

2020-12-22 澎湃新聞
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體驗心臟病人住院感受。

        「病床與設備只會使醫院變龐大,只有心可以使醫療更人性化。」臺灣亞東紀念醫院院長朱樹勳在9月12日進行的「海峽兩岸醫院院長論壇」上演講的結束語,讓現場響起長時間掌聲。

        朱樹勳12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醫患矛盾在臺灣也普遍存在,但極少出現暴力傷醫事件。為緩解雙方矛盾,亞東醫院在搭建醫患溝通管道、改善醫生態度、優化就醫環境、提升效率等多方面努力,這些細節對大陸醫院也許有借鑑作用。

兩岸院長共論「患者體驗」

        「海峽兩岸醫院院長論壇」從2011年起每年舉辦,本屆主題為「締造更優醫療體驗」。國家衛計委、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官員、臺北醫學大學校長、臺灣亞東醫院院長、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浙醫二院院長等海峽兩岸醫療管理官員及醫院院長參會,討論如何「以病人為中心」,提高患者體驗。

        2011年首屆論壇上,時任臺灣「健康保險局」局長的戴桂英曾對臺灣醫療院所概況作出梳理。她表示,臺灣分3級照護:第一級照護包括診所、各地的衛生所以及醫療群;第二級照護是醫院,包括一部分的地區郊區醫院和區域醫院;第三級照護是醫學中心。臺灣99%的人參加全民健保,與全民健保建立合約關係的醫學中心有23家、區醫院81家、地區醫院378家、診所18906家。

        臺灣亞東紀念醫院於2006年通過「衛生署」評定成為臺北縣第一家醫學中心,目前總病床數1014床,每日門診量5000人次、急診量400人次,接診量高居臺灣第二。

醫師以病人身份住院1天

        「亞東醫院建立了充分的醫患雙向溝通管道,如患者意見反映電話,每樓層設置意見箱、院長信箱,以及每年2次由專人進行的滿意度問卷調查。」朱樹勳告訴澎湃新聞,這些渠道都是真實可用的,如院長信箱最遲2天一定回復,醫院還會逐項分析滿意度調查結果。

        亞東醫院2008年度的統計顯示,讓患者產生抱怨的原因中,138例是醫務人員態度不好,95例是對醫院流程不滿,80例因醫院政策,61例因醫療技術,其他還涉及外包服務、設施環境、效率、資訊系統等。「這張統計圖的內容,之後就成了我們醫院改進的目標。」朱樹勳表示。

        針對病人投訴最多的醫務人員態度問題,醫院再次詳細分析,被投訴對象19.91%是醫生、10.94%是檢驗師、6.45%是放射師、6.03%是行政人員、5.41%是復健師……朱樹勳說,為改善醫師態度,醫院在2008年進行了「醫師住院體驗病人情境活動」,包括院長、主任在內的全院85%以上醫師參加活動,以普通病人身份住院1天,骨科主任甚至還給自己腿部打了石膏,體會病人感受。「醫生護士要等很久才來,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問診環境不夠私密」、「醫師說明病情時不夠專注」,1天體驗下來,醫師們都給出了細節意見。

        「體驗活動後,患者對醫師態度抱怨件數逐年減少,稱讚增加。」朱樹勳給出數據:2012年,患者對醫師態度的抱怨從2008年的52件減少到5件,稱讚件數從2008年的233件增至525件。

骨科醫師陳文質體驗小腿骨折打石膏。


「50%以上醫療糾紛無醫療過失」

        亞東醫院為改善醫患關係的努力還體現在細節上。「我們醫院空間小,就診人數多,維持良好環境也有助於減少病人抱怨。」朱樹勳表示,醫院內部裝設二氧化碳實時顯示器,確保就醫環境空氣品質;病房裝有音量實時顯示器,早7時至20時,音量最高不得超過75分貝,20~23時最高65分貝,23~07時最高55分貝。

        亞東醫院甚至還考慮到了急診病人的停車問題。據介紹,2003年12月起,該院急診處就設立「代客停車」服務。「急診病人來看病,還要到處找車位,心裡肯定非常焦急,所以我們就提供了這項服務。」朱樹勳說。

        「臺灣的醫療糾紛一般會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醫鬧、暴力傷醫事件極少發生。」朱樹勳告訴澎湃新聞,醫院曾對發生的醫療糾紛檢討並發表論文,「我們發現,50%以上醫療糾紛並無醫療過失,糾紛起因與醫生態度、醫患之間的溝通不良,以及病人或家屬的因素有關。」

        

相關焦點

  • 「暴力傷醫」頻發,臺灣醫界怒了
    本次晶報駐臺已有兩個月時間,這樣的暴力事件已有N起,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臺灣的醫療環境狀況。平心而言,無論就醫的質量,還是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就醫環境等等,臺灣還是相當不錯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為什麼還一再發生暴力事件呢? 去年臺灣醫療暴力事件214起 晶報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僅6月份臺灣就至少發生了3起醫療暴力事件。
  • 又一暴力傷醫!廣州男子持水果刀連傷2名醫生
    ,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當時很多網友紛紛站出來抨擊暴力傷醫行為,並用語言和行動對受傷醫生表達關心與支持。小編立即在網上輸入「暴力傷醫」這個關鍵詞,密密麻麻彈出來好幾條傷醫新聞事件,發現近年來,各地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2012年,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生被砍死;2015年,福州發生一起暴力傷醫事件,八旬男子砍傷主任醫師;2020年6月,河南
  • 拒絕暴力傷醫,平安「醫生」
    接下來主要的議題,還是如何把醫生的安全係數提高,怎樣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和消除暴力傷醫的事件不再發生。使得像楊文等等許多被傷害的義務工作者們,把一生的救命所學,白白的犧牲掉。也是社會的一大損失!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任何意見和分歧都有解決途徑和方法,但絕對不是暴力,平安才能「醫」生。當你躺在手術臺上的時候,你的信任和醫生的鼓勵才是完美的手術。哪怕是累趴下睡著了,醫生的心也是甜的滋味!
  • 美國的醫鬧是一種「文鬧」,尋求法律與保險公司解決醫患矛盾!
    發達國家美國依然存在醫患糾紛的「醫鬧」,但是在醫患糾紛中都會平衡醫院、醫生與患者的利益。這一種鬧不是武鬧,是一種文鬧!在這裡,說一起前幾年報紙刊登的國內病人家屬在美國某家醫院的醫鬧事件。當時,國內家長在美國某一家醫院裡為孩子治病,由於不滿意醫生的做法,就在急診室撒野,醫院立即報警。
  • 殺醫血案塵埃未定,但醫患關係十年暴力史有跡可尋
    該院從黨委書記、院長到直接當事人共十餘人分別受到撤職、吊銷醫師執業證書等處分。這起歷時近半年的醫患糾紛案,在攪動了廣泛的民意和引起高層關注之後,漸漸落幕。然而,「天價醫藥費」的標籤雖然足夠聳人聽聞,卻遠不足以揭示真相。「醫院管理混亂,規章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力」、「醫德醫風教育不深入,醫德敗壞、法律意識淡薄」——如此結論可能偏離了事實的本質。
  • 臺灣上演現實版《心術》 醫患糾紛話題受關注
    近來在臺灣,有關醫生的話題接二連三,成為島內社會討論的一大熱點。從外科醫生的流失,到兒科、婦產科醫生的稀缺,種種現象透露了醫患糾紛、醫生壓力、醫療資源分配等深層課題,與大陸熱播電視劇《心術》所關注的問題有很大交集。
  • 國家立法嚴懲辱醫傷醫!依法制暴捍衛天理公義守護世道人心
    新聞發布會現場 圖源:新華社當下社會,「醫鬧」、暴力傷醫事件一直牽動人心。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在中國,有66%的醫師曾親身經歷過醫患衝突事件,超三成的醫生有被患者暴力對待的經歷。
  • 緩解醫患矛盾,民法典給「醫鬧之痛」開出新處方
    近年來,暴力傷醫、殺醫案件屢見報端。2019年12月24日,民航總醫院值班醫生楊文被患者家屬殺害。時隔不到一個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被患者砍傷。如何緩解醫患矛盾,讓醫鬧悲劇不再上演?最高檢第六檢察廳檢察官助理張藝馨接受採訪「民法典有利於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 巢湖:拒絕暴力傷醫,還醫院一片淨土
    毫無戒備,醫生被暴力毆打護士一邊積極進行剖宮產術前準備工作,另一邊丁醫生與家屬談話籤署術前知情同意書,當被告知孕婦病情嚴重時,家屬拒絕籤字,還辱罵醫務人員推卸責任。聞訊趕來醫院的主任們火速投入搶救中,幸運的是搶救成功,產婦母子轉危為安。醫院總值班、公安部門也陸續趕來現場處理,目前,毆打醫生的患者家屬已經被公安部門拘留處置。
  • 對付醫鬧、暴力傷醫有招了
    對付醫鬧、暴力傷醫有招了 2020-12-30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緩解醫患矛盾,民法典給「醫鬧之痛」開出新處方|民法典與百姓生活
    近年來,暴力傷醫、殺醫案件屢見報端。2019年12月24日,民航總醫院值班醫生楊文被患者家屬殺害。時隔不到一個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被患者砍傷。如何緩解醫患矛盾,讓醫鬧悲劇不再上演?「民法典有利於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醫務人員所享有的生命健康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都被納入到民法典的保護中。」
  • 我國10天發6起暴力傷醫事件 診療費高成導火索
    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說,這類醫院診療量大、疑難險症多,一旦治療效果與患者預期不符,容易出現矛盾;還有一些患者排兩三小時隊,醫生三五分鐘就打發了,心存不滿,卻沒看到有些醫生一天看幾十個號,連水都不敢喝!  事實上,很多無辜醫生受害恰恰說明了有些人行兇時已無理智。
  • 暴力傷醫事件背後:保障醫務人員安全方面並沒有特效藥
    輿論導向層面,社會各界應加強輿論導向作用,正確引導矛盾疏解及糾紛的合法解決途徑。北京某三甲醫院從事信訪接待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我國對於侮辱醫務人員的追責問題,有法可依但執行不力,甚至作為執法者的警察也有時被辱罵。出現威脅和侮辱醫務人員的情況可以選擇報警,但處置結果並不理想,醫療機構更多的是在於重視和採取針對性防範措施。
  • 在上海坐診的臺灣名醫陳保羅
    在上海坐診的臺灣名醫陳保羅 2012年06月06日 09:33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醫院「原創」醫療信息化 據說領先大陸好幾年
    2003年,臺灣健保所的存儲系統還沒有建好的時候,臺中榮民總醫院就已經完成了資料存儲系統的建立;2004年臺灣地區最早上線電子病歷系統,同時臺中榮民總醫院建立了平衡計分卡系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王建安向健康界透露,臺中榮總的這些醫療信息化建設至少領先大陸六、七年。
  • 「北大醫院傷醫事件」仍有疑問待解 誰來決定怎樣分娩?
    這是一起由是否剖腹產引發的醫患糾紛,事件仍有疑問待解。有網友指出,醫院為什麼沒有同意對產婦進行剖腹產的要求?剖腹產是產婦想剖就能剖嗎?醫療科學與患者情感之間如何平衡?中國之聲採訪權威臨床婦產科專家,對這些質疑進行了解答。
  • 臺灣醫院的人性化管理細節|臺灣醫院|人性化|細節|李護士|醫院|...
    不久前,浙江省醫療衛生參訪團訪問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萬芳醫院、臺灣義守大學醫學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5家醫院。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楊敬訪臺期間,用心捕捉了許多展示醫院文化內涵的管理細節。
  • 陳保羅:臺灣第一位正式受邀到大陸看診、教學的醫師
    每到這時,大部分患者總會不由自主問一句:「陳醫生,你在東方醫院坐診多長時間,不會過段日子就不來了,把我們甩了吧?」面對患者對陳保羅近乎崇拜式的信任,記者不禁感嘆,這難道僅僅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二十年前 臺灣醫患互不信任   作為同行,陳保羅往返大陸與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對於大陸的醫患關係與漸進深水區的醫改進行時,陳保羅當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 陝西「傷醫」父子被判刑!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據9月13日央視新聞報導,陝西一對辱醫傷醫父子判了!怎麼回事呢?時時引爆的醫患關係之隱雷,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事件,及其背後深層的體制困惑,必須拿出來好好剖析一番。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鍾南山院士曾用一連串的反問解釋中國當前的醫患關係現狀:「你說看病貴、看病難,現在稍微有點名氣的醫生每天要看50個病人,怎麼可能(看病)容易?開藥多、檢查多怎麼會便宜?每天看病像打仗一樣,排隊3個鐘頭,看病3分鐘,醫患關係怎麼可能改善?
  • 惡性傷醫不斷發生 北京:醫護人員受威脅可暫停診療
    3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了《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為避免傷醫行為發生,北京此次擬立法明確二級以上醫院設立警務室,醫院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與公安機關聯網,發生侵犯醫務人員安全案件時,醫院和公安機關可聯動處置,並對在醫院設靈堂、擺花圈等七大類行為明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