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查資料科學史是科學和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的研究。
「科學史」(History of Science)這個詞跟「歷史」(History)一樣有兩個層次的意思,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史學」或「編史學」(Historiography)、「科學史學」或「科學編史學」(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百度百科 科學史)
按百度百科的說法 科學史劃分為一階與二階。
一階就是:述說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二階就是:對述說這件事情背後所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
科學史十論(席澤宗/著)有這句話:當一位久遠的科學家的思想方法或理論能被用為現今理論形式的一部分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現代的」。
科學史真要和現代的劃分,這個界限就很難劃分了。
不能完全以時間劃分,也不能以人來完全劃分,也不能以思想方法或理論完全作為一種標準。
那應該以,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相對「確切」的事件、人,以一種思想方法或理論作為切入點,以整個思想方法、理論完全、完整或關鍵點,作為時間線,是一個進行中或相對完成的科學歷史記錄。(最關鍵的是:這個科學學科的思維、邏輯脈絡)
比如,量子力學中「量子糾纏」這個效應,愛因斯坦年代就出現了,當時非常大的爭論,算不算我們的科學史?好像,現在研究也非常的火爆,很多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們都正在研究「量子糾纏」效應、「量子計算機」等工作,成果、報告、理論一直層出不窮,也可以說是現代吧!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因為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被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1月12日命名。這個在「生物醫學史」上,應該屬於過去吧!但,現在我們對該病毒的認識、認知都還在不斷的加深或研究之中,也應該說是現代的吧!,這類冠狀病毒最先是1937年從雞身上分離出來研究的,而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我們人類已知的第7種可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
按照這個說法,都既屬於科學史,也屬於現代史。(呵呵,好玩吧。就算為了查找資料,這個科學史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完整的脈絡,會減少太多的重複時間。還是認為「科技樹」比較好符合要求。(而且,以想像的「科技樹」來講,包含了,當時整體社會環境,人類的普片「常識」,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理論、思維想法。)
不但有脈絡,也有具體的人,時間、事情、思維,還包含了同期其他思維、學說、思考。
當前的科學發展,越來越龐大,知識體系也越來越多,可以用枝繁葉茂來形容。
也因此,我們人類受自身學識、認知限制,科學越是嚴謹,往往很多新的思想、想法就越是讓我們很難理解,或與我們科技史嚴重矛盾。(但,一定是符合某一邏輯、思維判斷的,也可能是某個實驗數據,來源於整個「科學史」)
只說我們的科學史,這些劃分、這些共識是以當前我們人類活動、發現等常識為基礎,以事件為一個「界限」。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只是一群比較權威、比較常識性、社會性的認知,是一種可以改變、可以修改或重新論證的科學。
不必懷疑、也不要驚奇,我們人類不斷的打破自身的認知、不斷的創造、發現、改造自己的常識,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常識)。
萬事無絕對!特別是科學研究!那麼,科學史就相對於我們文明來講,就越發凸顯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認為事情是絕對的,那只能說你不適合於搞科學研究。絕對就代表了滅絕「好奇心」,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了科技發展),可以講:好奇心就是「科技樹」的養分。而各種學說、理論、實驗數據就是「科技樹」的發展延續。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數學」就是一個絕對的事情。我只能說或許一百年、一千年都是一個絕對事情,但不是完全絕對的事。(只是一個非常精確、嚴謹的科學)。
比如:
我們的時間,我們一直在修改,整個世界的時間刻度,也是一個不斷更精確、更精確的過程。
我們的量度尺「m」,也是一個在不斷精確、不斷更新的單位。
我們的重量克「g」都是一樣的。
某些常識性的科技或許幾十年、幾百年不會變,但我們不能確論、確定、100%的保證這是精確無誤的。
(特別是科學史來講,本身就是建立在古代文獻記載(文獻可以發現新的論證),以某個具體的「人」為載體,也因為科學都是建立在過去的研究和觀念基礎之上,要麼就是以過去的研究觀念為基礎繼續深入研究。要麼就是通過對過去研究觀念的分析重新產生新的觀念和研究方向,就更不可能精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