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真的很重要——一生太過短暫

2020-12-17 尋覓中的生活

先查資料科學史是科學和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的研究。

「科學史」(History of Science)這個詞跟「歷史」(History)一樣有兩個層次的意思,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史學」或「編史學」(Historiography)、「科學史學」或「科學編史學」(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百度百科 科學史)

按百度百科的說法 科學史劃分為一階與二階。

一階就是:述說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二階就是:對述說這件事情背後所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

科學史十論(席澤宗/著)有這句話:當一位久遠的科學家的思想方法或理論能被用為現今理論形式的一部分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現代的」。

科學史真要和現代的劃分,這個界限就很難劃分了。

不能完全以時間劃分,也不能以來完全劃分,也不能以思想方法或理論完全作為一種標準。

那應該以,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相對「確切」的事件、人,以一種思想方法或理論作為切入點,以整個思想方法、理論完全、完整或關鍵點,作為時間線,是一個進行中或相對完成的科學歷史記錄。(最關鍵的是:這個科學學科的思維、邏輯脈絡)

比如,量子力學中「量子糾纏」這個效應,愛因斯坦年代就出現了,當時非常大的爭論,算不算我們的科學史?好像,現在研究也非常的火爆,很多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們都正在研究「量子糾纏」效應、「量子計算機」等工作,成果、報告、理論一直層出不窮,也可以說是現代吧!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因為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被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1月12日命名。這個在「生物醫學史」上,應該屬於過去吧!但,現在我們對該病毒的認識、認知都還在不斷的加深或研究之中,也應該說是現代的吧!,這冠狀病毒最先是1937年從雞身上分離出來研究的,而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我們人類已知的第7種可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

按照這個說法,都既屬於科學史,也屬於現代史。(呵呵,好玩吧。就算為了查找資料,這個科學史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完整的脈絡,會減少太多的重複時間。還是認為「科技樹」比較好符合要求。(而且,以想像的「科技樹」來講,包含了,當時整體社會環境,人類的普片「常識」,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理論、思維想法。)

不但有脈絡,也有具體的人,時間、事情、思維,還包含了同期其他思維、學說、思考。

當前的科學發展,越來越龐大,知識體系也越來越多,可以用枝繁葉茂來形容。

也因此,我們人類受自身學識、認知限制,科學越是嚴謹,往往很多新的思想、想法就越是讓我們很難理解,或與我們科技史嚴重矛盾。(但,一定是符合某一邏輯、思維判斷的,也可能是某個實驗數據,來源於整個「科學史」)

只說我們的科學史,這些劃分、這些共識是以當前我們人類活動、發現等常識為基礎,以事件為一個「界限」。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只是一群比較權威、比較常識性、社會性的認知,是一種可以改變、可以修改或重新論證的科學。

不必懷疑、也不要驚奇,我們人類不斷的打破自身的認知、不斷的創造、發現、改造自己的常識,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常識)。

萬事無絕對!特別是科學研究!那麼,科學史就相對於我們文明來講,就越發凸顯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認為事情是絕對的,那只能說你不適合於搞科學研究。絕對就代表了滅絕「好奇心」,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了科技發展),可以講:好奇心就是「科技樹」的養分。而各種學說、理論、實驗數據就是「科技樹」的發展延續。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數學」就是一個絕對的事情。我只能說或許一百年、一千年都是一個絕對事情,但不是完全絕對的事。(只是一個非常精確、嚴謹的科學)。

比如:

我們的時間,我們一直在修改,整個世界的時間刻度,也是一個不斷更精確、更精確的過程。

我們的量度尺「m」,也是一個在不斷精確、不斷更新的單位。

我們的重量克「g」都是一樣的。

某些常識性的科技或許幾十年、幾百年不會變,但我們不能確論、確定、100%的保證這是精確無誤的。

(特別是科學史來講,本身就是建立在古代文獻記載(文獻可以發現新的論證),以某個具體的「人」為載體,也因為科學都是建立在過去的研究和觀念基礎之上,要麼就是以過去的研究觀念為基礎繼續深入研究。要麼就是通過對過去研究觀念的分析重新產生新的觀念和研究方向,就更不可能精確了。

相關焦點

  • 人生很短暫,短暫過一生,一生記七條,七條終生用
    人生很短暫,短暫過一生,一生記七條,七條終生用一、生活再艱難,欠錢也要還人生在世,難免會碰到經濟不順的時候,誰都有問人借錢的時候,可你想過嗎?能借錢給你的人都是信任你、在乎你、真誠對你的人。有一句話在朋友圈被轉發過很多次:我的父母很平凡,什麼都給不了我,卻又把什麼都給了我。父母恩情最重,他們給了我們生命;父母感情最真,為了我們傾盡所能。別埋怨父母,他們不容易;多孝順父母,別傷他們心。五、再怎麼喜歡一個人也不能拆散人家家庭俗話說的好:「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
  • 《科學史與教育》書評: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科學史也有這樣的功用嗎?是的,在科學史的諸多功能中,教育方面的功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用於教學目的的科學史有時甚至被稱為「應用科學史」。而科學史將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緊密地結合於一身,科學史教育也自然是一種最方便、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將兩種文化融合到教育中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但問題是如何將觀念以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教材中、課堂教學上,其中有很多步驟,譬如為了提高學生科學、人文素養,教育部特別推出的《新課標》。」劉兵說。但目前,很多教育者可能不太了解科學史及其教育方法。
  •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科學史也有這樣的功用嗎?是的,在科學史的諸多功能中,教育方面的功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用於教學目的的科學史有時甚至被稱為「應用科學史」。而科學史將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緊密地結合於一身,科學史教育也自然是一種最方便、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將兩種文化融合到教育中是一個很好的觀念,但問題是如何將觀念以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教材中、課堂教學上,其中有很多步驟,譬如為了提高學生科學、人文素養,教育部特別推出的《新課標》。」劉兵說。但目前,很多教育者可能不太了解科學史及其教育方法。
  • 任達華催淚治癒電影《小Q》,謝謝你,縱然我的一生太短暫
    本片劇情來自「再見了,可魯」一書,書中完整記錄了一隻拉布拉多獵犬,名為小Q,聰敏懂事,從它出生開始,到經過學習和訓練成為一名優秀的導盲犬,竭盡一生為人類服務的故事。原著中,配有小Q的照片,講述了它短暫卻又幸福的一生。薄薄的一本書,我們卻能感受到生命的重要。
  • 學車光陰太短暫,我沒時間討厭你!
    其實學車時間那麼短暫,光陰那麼珍貴,我們每天想的都是怎麼針對每個學員的特點把學員教會,根本沒有時間故意討厭學員。當然,學員遇到這種情況,就該及時反省自身的問題了:是不是沒有認真學習,在訓練場上「混日子」?學員來學車,教練的任務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吧學員教會,讓他順利拿證。
  • 劉兵 科學史與相對主義(二)
    作者 劉兵(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科學史與相對主義的關係,是一個對於理解和研究科學史而言非常重要的編史學問題
  • 飛蛾短暫的一生,也曾愛過你的溫度
    我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也陷入了沉默,好久~好久沒有這麼看過他為誰認真過。我不敢發出一絲聲響,怕驚擾了這份寧靜的幸福。飛蛾在窗外聽了很傷心,因為它愛的不是火,而是光明,其實燈泡也可以發光,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的僅僅是一份溫暖一絲溫度而已。
  • 短暫的一生 大寫的人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省南平市委原常委、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向廖俊波同志學習。廖俊波同志當過鄉鎮一把手、縣委書記、設區市副市長。他工作過的地方,無不掀起發展旋風,無論在哪個崗位工作都能得到群眾的擁戴,他一刻都捨不得停歇,一直奔波忙碌到生命最後一刻。
  • 科學史究竟能做些什麼
    科學史究竟能夠做些什麼呢?20年來,我們的科學史同行、我們的研究生,乃至我自己都經常問這個問題。其實人們對於科學史學科普遍存在一些誤解。比如很多人認為,研究科學史的目的,就是尋找科學發展的規律,以便指導未來科學的發展。
  •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科學史,是人類認識世間萬物的歷史。從一開始人類並不是用「科學地方法」來認識世界,那個時候雖然有認識,但是沒有科學,也沒有科學史。當「科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之後,人們開始追溯「科學認識」的起源,一般認為起源於古希臘對自然萬物的思考。
  • 作為科學史的文明史
    關於薩頓的價值,譯者魯旭東在前言中說,「讀科學史不能不讀薩頓的著作,就像讀哲學不能不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一樣。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薩頓是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傑出奠基者和一代巨匠,他的著作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經典,而且因為他告訴了我們如何正確理解科學史以及科學史對於溝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重大作用。」
  • 我在劍橋讀科學史博士
    在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我的博士研究獲得兩項重要資助。與美國高校的科學史系博士教學相比,劍橋大學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對博士生沒有必修課、必修學分的要求。一般來講,完成英國的博士課程、拿到博士學位也會用時較短。在系裡老師們看來,新博士生入學後,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著手把入學申請時提交的研究計劃一步步推進、調整、打磨,從而完成一篇有學術貢獻的博士論文。這一過程充滿了未知與挑戰,非常令人振奮。
  • 愛迪生實話實說的話,道出了他在短暫一生中,最好的貢獻莫過於此
    那麼愛迪生一生中最好的貢獻只是燈泡嗎?相信很多人肯定認為是的,因為不知道愛迪生還發明了哪些東西。其實愛迪生一生中發明了很多有利於人類進步的東西,他發明了兩千多項,擁有專利就有一千多,給人類帶來的貢獻是巨大的。
  • 世界讀書日,推薦一些《科學史》著作!
    #《科學史》對於讀者來說,不僅僅有利於從「知識」產生的背景來理解知識內容,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催生了這一門學科?《科學史》對於作者來說,要求是比較高的。這意味著,著作者不僅要了解科學知識的內容,還需要對歷史的發展深入研究,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文筆功夫。能寫了《科學史》應該都是「文理通才」吧!儘管多少年來,許多人吐槽「文理分科」是不合理的,但是這並非沒有解決的辦法。你可以自己選擇交叉學習,比如很多理工科的大學生,考歷史、哲學專業研究生。
  • 抖音回憶短暫人生太長歌曲介紹
    回憶短暫人生太長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觸,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
  • 人生短暫,活出自我
    認真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才不負這短暫而又絢爛的一生。要做的,就是過好每一天。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掌握,雖然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但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的一些不滿就改變,人生也不是說改變就改變的。嘗盡酸甜苦辣,也是對人生的一種交代。如果可以,一定要按照自己想活的樣子過這一生。真的有變故了,也要儘可能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 新書推介 | 張卜天科學史譯著舉要
    致力於西方科學史的研究,是改變這種局面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的西方科學史研究剛剛起步,翻譯引介經典著作是深入的起點和關鍵所在,緊迫的任務是儘快翻譯出一批高質量的經典著作,儘可能地擴展學術視野,搭建起科學史研究的學術平臺。多年來,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張卜天致力於向中國學界介紹西方科學史著作,出版譯著40餘部,逐漸在國內建立起一塊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 人這一生,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所以說,人這一生,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選對了與你同行的人,你才能過好這一生。要與優秀的人同行我有個朋友叫小嬌,上大學時,她整天過得渾渾噩噩,上課睡覺,整天窩在寢室裡打遊戲。在楊校長的影響下,小嬌每天都堅持看書和運動,現在她一個人帶六個班級,小嬌才剛剛畢業一年多的時間,她的月薪已經快過萬了。若不是在職場中遇見貴人,小嬌根本就無法取得這樣的成績,更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改變。
  • 生命太短暫,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我沒時間討厭你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生命,很脆弱也很短暫。時間在人的身上,是沒有任何情面可講的,但同時它也是慈悲的。時間可以衝斷你的愛恨,也可以稀釋悲傷,撫平你的傷口。人的一生,不過就是短短的幾十年光陰,所以,在有生之年的每一個日子裡,都要學會快樂,也值得去快樂。不要讓無關緊要的人妨礙你的快樂。小編覺得,人的一生很短,還有很多很多未完成的事,所以真的沒時間浪費在那些你認為討厭的人和事的身上。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跟她的朋友傾訴。
  • 《現代科學史》出版,迅速了解現代科學的全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該書按時間順序記錄了科學思維演變中的所有重要進展。開篇介紹了過去三十年間科學史的發展以及對科學史的積極研究所引發的爭議,隨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討論了現代科學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包括17世紀顛覆性的科學革命以及科學家在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取得的個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