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昨日,由財政部部長撰文的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文章在人民日報刊登,這是繼國家發改委撰文強調適當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等措施以應對經濟下行後,官方的又一次發聲。
文章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有效對衝疫情影響;有保有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財政部長認為,通過增加赤字規模、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多種渠道,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和擴內需。另外,財政資金進一步優化使用結構和方式,聚焦民生以及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位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集中資金予以精準保障,把保居民就業作為重中之重。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擴大政府投資,通過啟動基建投資來保就業、穩經濟的思路,也很明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籌集的資金,就是主要用於公益性項目建設的。
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以來財政部已提前下達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29萬億元,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國各地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1.08萬億元。各地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全部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保,農林水利,市政和產業園區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海通證券則認為,2020年一季度我國實際GDP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6.8%,這是自92年以來季度增速首次錄得負增長,名義GDP增速也下滑轉負至-5.3%,若政府想要提振經濟,基建投資或成為今年的希望所在。
究其原因,其報告顯示,我國外貿受海外疫情蔓延影響,勢必對出口形成拖累,而減稅和補貼穩定消費有限,因此投資依然是提振經濟的重要抓手,從以往經驗看,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通常是主要對衝手段,但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礎下,基建投資或成為今年拉動經濟的希望所在。
另一方面,若從基建融資數據來看,基建投資拉動經濟跡象已現端倪。
從統計局公布報導來看,基建融資主要分為四大部分,自籌資金、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和其他資金。從最新的2017年數據看,佔比最高的是自籌資金(59%),其次為預算內資金(16%)和國內貸款(16%),利用外資和其他資金合計佔比9%。
其中,自籌資金主要以政府為主,隨著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提升,將更高比例投向基建。截至目前,財政部已經下達地方2.29萬億元專項債,今年1季度已經發行的1.1萬億專項債中投向基建的比例高達85%,海通證券預計投向基建類的專項債或將達到2.1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財政部部長和發改委相繼提出的上調赤字率政策,市場對此解讀較為相似。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提高赤字率,就是擴大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的發行規模,為保基本民生和基層運轉補充一定的財力。
海通證券則認為,上調赤字率,或將為預算內資金帶來0.47萬億的增量,2020年達3.4萬億。
相比於國家宏觀政策的推動,從微觀視角來看,相關產業的復甦或來的更實在。工程機械協會秘書長呂瑩表示,2017-2019年,我們統計的9種機械產品整體增速分別為45.7%、25.5%、5.66%,宏觀判斷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對工程機械行業總體的預測樂觀因素不多。
「不過今年一季度超預期,挖掘機3月份出現歷史新高4.9萬臺。挖機的增長和高空作業平臺的增長帶動了行業信心,成為工業領域少有的亮點行業。」呂瑩稱,2020年4月份數據顯示,儘管挖掘機環比下降8.06%,但依然是歷史較高水平。其他產品如裝載機16666臺,不僅是歷史最高水平,也打破了以往是3月最高的規律。
呂瑩表示,受益於國家逆周期政策推動,新基建、已開工項目復工復產對工程機械行業的穩定作用顯著,另外,工程機械更新過程持續,需求韌性較強。
再從國內的建築行業看,招商證券稱,建築業需求繼續回暖。
從生產端看,5月以來的發電耗煤同比上漲7.5%,5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52.7萬噸,較前周環比上漲8.7萬噸(+19.9%),另外,全國高爐開工率從69.1%小幅上升至69.8%,唐山鋼廠產能利用率更是從77.3%大幅上升至82.7%,這反應出生產端繼續回暖,帶動對鋼材的需求。
若從需求端看,5月以來鋼材價格和水泥價格均環比上漲,4月的乘用車銷量也在消費政策刺激下環比上漲36.6%,較上月同比跌幅明顯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房銷售現回暖跡象,5月以來,商品房成交面積環比下跌0.8%,同比下跌20.4%,跌幅與上個月(-21.0%)總體持平。其中一線城市5月以來同環比改善程度最明顯,同比下跌-13.7%,跌幅較上個月(-24.7%)明顯收窄。
種種跡象表明,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背景下,我國經濟開始復甦。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基建投資」的含義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根據統計局的最新口徑,「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圖:基礎設施投資統計口徑
「若按照2017年數據看,水利設施部分投資佔比為59%、交通物流為39%、信息行業部分為2%。」 海通證券稱,其中,信息服務中央項目佔比更高為36%,水利設施、交通物流基本地方主導。
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正是過去幾年基建投資增速低迷的原因所在——地方政府控槓桿背景下,地方項目佔據絕對主導的水利設施行業投資低位徘徊,並對基礎設施投資整體增速形成拖累。
而隨著「新基建」概念提出,近期利好政策層出不窮,以信息服務業為代表的「新基建」或將代表未來發展方向。不過,也有機構表示,初期階段,由於新基建整體投資佔比不高,單純依靠其穩經濟是不夠的,上馬老基建依然很重要。(新浪財經 肖桫 陳礦然 發自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