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張浩宗
我1965年出生時,父親正值青年。父親用愛好文學的方式記錄和歌頌了火熱的20世紀60年代。
在那個年代,受譽滿巴蜀的青年詩人梁上泉的影響,父親愛上了文學,並在我們當地的報紙《通川報》副刊上發表了作品。他發表得最多的當然是詩歌。
父親有一首詩寫得很有韻致和想像力,至今我都能背誦:
兩岸山歌震山岡、沿河號子連串響、驚動船家老頭子、搖船來載豐收糧、笑得橈槳拿掉頭、笑得鬍子翹上梁。
這首詩雖然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但相對於那個年代多如牛毛、言之無物的四言八句口號詩,它沒有空洞的說教,在寫作手法上有了大的突破,至少能把人帶進一種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和豐收圖景裡。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這首詩是那個特殊年代難得一見的好作品。
還是在讀中學的時候,我就常常偷著翻看父親的筆記本,紅紅綠綠的有好幾大本,那上面寫滿了一頁頁長長短短的分行文字,後來我才知道,父親寫的是詩歌。如有發表的,父親就會在文末批註一筆,此詩發表於某年某月某報刊某版面。如找到了樣報樣刊,父親就把自己的作品粘貼在一個本子上。
那時候,在我心裡一直把父親看成是一個很神秘的人。父親平常謹言慎行,想不到他的心底卻藏著火焰般燃燒著的激情!我想,要是我也能寫出詩歌在報刊上發表就好了。但是,那時候,父親是絕對不允許我偏科的,更不要說偷偷寫作投到報刊上去發表了。父親要我考大學!
我參加工作後,不知始於何時,也許是緣於父親年輕時的愛好,也偷偷琢磨起寫作來。直到從報紙上看到了我第一次變成鉛字的名字,父親才欣喜地對我說; 「當年哪,都怪我太固執了,不然,你發表作品的時間一定比我還早。」父親第一次發表作品時19歲,但父親不知道的是,我17歲時就在《通川日報》和《巴山文藝》上發表作品了。
從那以後,一旦寫出了文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讓父親當我的第一個讀者,並讓他給我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然後才投向報刊編輯部。想不到,經父親提出修改意見後投出的稿件大大增加了命中率。每每我們父子有文章變成鉛字時,我和父親都會互通信息,相互祝賀。
受父親的影響,我一直堅持業餘寫作,迄今,我已在《延河》、《百花園》、《北方作家》、《小小說大世界》、《小小說月刊》等全國幾十家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了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還出版了一本小說隨筆集。
如今,父親已經70多歲了,還保持著良好的寫作習慣,並時有文章見諸報刊。父親不會上網,他的文章都是我給他打好後通過電子郵件發出去的。
我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父親用他的青春和激情抒寫了60年代。因為共同的愛好,我和父親常常交流寫作心得,我們既是父子,又是朋友,還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