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文稿是秘書人員的經常性工作,看似簡單,做好不易。
校對是保證文稿質量的重要一環,是對寫作、修改、編輯工作的補充和完善,可謂寫作開流、修改正本、編輯清源、校對淨後。近代以來,校對工作已經成為獨立的專業和專門的學科。筆者長期從事黨報校對工作,願將自己積累的經驗體會與大家分享。
校對方式以讀校和點校為主。在過去電腦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最常見的是手寫稿。兩個校對員面對面,一人盯字稿,另一人讀校樣,這種情況叫讀校。現在電腦普及率極高,稿件多以電子稿為主,校對員多以獨自一人點校為主。校對閱讀不同於編輯審讀,編輯審讀以線性閱讀為主,即一組詞一個句子地閱讀,重在「得意」。而校對是以點性閱讀為主,即逐字(詞)逐標點地獵錯,不斷停頓、回復,注重「得形」。遇到句子較長時,校對員還要再回看一遍,以防句式雜糅、邏輯錯誤等情況出現。
我體會,要做好校對工作,必須在嚴格遵守工作流程的基礎上,堅持「好疑、勤查、善辨、慎斷」八字原則,防止以下六類常見的錯誤。
政治性差錯
政治性差錯是最嚴重的錯誤,要時刻保持「好疑」的態度,慎之又慎,決不能讓其漏網。
例如,2014年11月APEC峰會在北京召開期間,某篇文章出現「21個APEC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商精英」。這一詞組中有兩處嚴重錯誤:第一,APEC成員中包括中國臺北、香港,所以不能用「成員國」一詞;第二,「國家元首」更屬嚴重錯誤。由於事前已提醒檢校人員APEC期間尤其要注意政治性差錯,這一錯誤被及時發現,改為「21個經濟體的領導人和政商精英」。
民族方面的錯誤。文稿中涉及民族的,必須一一認真核查,確保準確無誤。這也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常識,平時注意積累。
常見的錯誤有,不了解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分支,稱其為撒尼族。類似的情況還有把「摩梭人」誤為「摩梭族」,「苦聰人」誤為「苦聰族」,「穿青人」誤為「穿青族」,「圖瓦人」誤為「圖瓦族」。有些少數民族地名也容易出錯,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誤為「廣西省」,「北京喇叭溝門滿族鄉」誤為「北京喇叭溝門滿族自治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誤為「黔東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誤為「雙江拉祜族布朗族傣族佤族自治縣」。
常識性和事實性錯誤
這類錯誤是文稿的「致命傷」。校對時要注意根據所掌握的知識、資料加以比較辨別。
例如,2013年8月某報刊出紀念抗戰勝利的文章。文章開頭寫道:「72年前的這一天,日本開始了對中國長達15年的侵略。」這句話有兩處與事實不符,一是「72年前」應為「82年前」,二是「長達15年」應為「長達14年」。當句子裡出現時間、百分比等數字時,應該停頓一下,算一算,及時發現問題。
又如,有一篇文章寫道:「1972年……國務卿黑格帶領先遣組到達北京後……」看到這句話,檢校人員首先產生了疑問:1972年美國國務卿是誰?經查,1972年時的美國國務卿是羅傑斯,1973年基辛格就任國務卿,而黑格是1981年才擔任國務卿一職。於是將此處改為「黑格將軍」。
引文差錯
無論是引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還是引用古詩詞、文言文等,都應該注意「勤查」,進行認真核對,確保一字不差。
例如,2016年6月20日一篇文章中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指出「現在的文藝作品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檢校人員對這句話進行核實後發現,總書記原話中沒有「現在的文藝作品」七個字,於是把前引號放到了這七個字的後面。
古詩詞、文言文在引用時很容易出現差錯,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引用時僅僅憑記憶而沒有認真核對,當然也不排除版本不同的可能,要注意鑑別。
比如:一篇文章引用唐代詩人徐凝的《憶揚州》一詩,其中出現三處錯誤:「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正確的詩句應為:「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長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還有一篇關於馬年說馬的文章,文中寫道:「『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紫。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飲馬詩。」檢校人員發現「亂荇繞蹄紫」好像不通,經反覆核實,「紫」實為「縈」之誤。
成語誤用
成語誤用的現象近年來在各大媒體頻頻出現,這對規範和傳承中國語言文字極其有害。對於成語,要「善辨」,不能隨意改動和亂用。成語之所以被誤用,主要因為沒有理解其真正含義,使用時望字生義、先入為主,被其中的某一關鍵詞誘導所致。
比如:1.「首當其衝」誤解為「首先」;2.「炙手可熱」誤解為「熱門」「搶手」;3.「明日黃花」錯寫成「昨日黃花」;4.用來形容美好事物的褒義詞「嘆為觀止」誤當作貶義詞使用;5.「燈火闌珊」誤解為「燈火通明」;6.「曾幾何時」普遍被誤作「曾經」的意思使用;7.「差強人意」本義表示事情結果還不錯,卻常被反過來當作「不如人意」來使用;8.「莘莘學子」本來已含有眾多的意思,後面卻偏偏再加上個「們」字。
其他常被誤用的成語還有:「攻城略地」(誤為「攻城掠地」),實至名歸(名至實歸),嚴懲不貸(嚴懲不怠),披荊斬棘(劈荊斬棘),唇槍舌劍(唇槍舌戰),名韁利鎖(名韁利索),甘拜下風(甘敗下風),齎志而歿(賚志而歿),浴火重生(慾火重生),皇皇巨著(惶惶巨著),椎心泣血(錐心泣血),山重水複或山窮水盡(山窮水復),皇天后土(皇天厚土),分道揚鑣(分道揚鏢),出其不意(出奇不意),出奇制勝(出奇致勝),等等。
錯別字
錯別字是文稿的「硬傷」,要注意「勤查」勘誤,加以杜絕。同音字和形似字是錯別字中比較常見的:
同音字:發軔(誤為發韌),雜糅(雜揉),滄桑(蒼桑),宣洩(渲洩),文身(紋身),抑或(亦或),挖牆腳(挖牆角),原動力(源動力),式微(勢微)。
形似字:窠臼(誤為巢臼),倉廩(倉稟),鐫刻(雋刻),高亢(高吭),引吭(引亢),如法炮製(如法泡製),蟄伏(蜇伏),一炷香(一柱香),住持(主持)。
標點符號差錯
標點符號和文字都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文字為主,標點為輔。標點看似簡單,在有些人眼中只是「雕蟲小技」,但「小事切不可小視」。連接號和間隔號可能是大家平時不太注意的,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連接號。連接號分為半字線(-)、一字線(—)、浪紋線(~)。標示時間、地點起止的一字線常常和標示數量範圍的浪紋線相混淆,如將「2010—2020年」誤為「2010~2020年」,「20%~30%」誤為「20%—30%」,「3~5年」錯成「3—5年」。而半字線,也叫短橫線,主要用於產品型號、化合物名稱、代碼等項目的連接,並在複合名詞中起連接作用。半字線容易和一字線混淆,比如「中國-東協自貿區」易錯成「中國—東協自貿區」。
間隔號。如果以月、日為標誌的事件或節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時,必須使用間隔號。如果用漢字數字表示,在涉及1月、11月、12月三個月份時,月、日之間必須使用間隔號,以免產生歧義,如「一•二八」事變。而其他月份則不用,如「九一八」不寫作「九•一八」。外國人名的姓、名之間應使用間隔號,如「達•芬奇」不能寫作「達文西」。還有些錯誤,則是誤加上間隔號,如將「堂吉訶德」誤寫作「堂•吉訶德」,「堂」為西班牙語「先生」的意思,並非姓氏。
來源:《秘書工作》雜誌2016年第9期
編輯:吳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