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書法藝術的最好發展時期,一則國家重視,前不久六部委下發了《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二則書法藝術大眾化,書法教育走進課題,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通知
文字、書法與人工智慧結合,是時代的新課題,前景廣闊,意義深遠。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慧的核心,因為漢語言文字是一種思維方式,書法審美是中華審美的精粹。
最近,筆者應邀在第九屆全國文字與計算機學術研討會作題為「字體書法的審美方法與數字書法結合的幾個關鍵性問題」的演講,這個論題引起與會專家的關注。
我們知道,計算機早已與書法結緣,現在許多人臨帖就是打開手機看著名帖的字跡圖像臨摹。網際網路上的書法網站、網頁五花八門。筆者2012年出版的《中國書法大事年表》就是在電腦上寫出來的,查詢核實約6000件書法原跡,錄入作品4000多件,基本是利用網際網路的資源。近期引起公眾關注的是書法機器人、書法教學的各種軟體與硬體及各種書法網絡平臺等。針對這種現狀,結合筆者長期研究書法審美的學術成果選取幾個非常關鍵的哲學方法、問題作了初步探討。
《中國書法大事年表》局部
書法審美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審美心理活動。這個論題的邏輯前提是暫時區隔書法觀賞中的審美認知與審美評價,以書法的審美認知與人工智慧形成交集。我們每天都在用手機,手機配有「手寫」輸入軟體,這就是使用圖像識別技術研發出來的漢字應用工具,是學習型的人工智慧。這種運算模式大致是手寫的「筆畫——構件——字形(形體)」,這裡暫時把「構件」界定為完整字形與筆畫中間的一個構形單位,主要對應合體字;沒有「字形」這個基本層次,與寫字、識字是不可對接的。簡單地說,就是手寫字形。
筆者簡要說明目前書法機器人、數字書法擱置「書面語」的問題,擱置「字體、書體的源流」問題,切割「字的字音、字義」問題之後,具體討論從「字形」來看「寫字」的認知模式。以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神龍本中的一個「人」字為例證。
「人」字的寫字模式解析,從文字學的字形看:
「人」字解析
(1)筆畫兩個,「撇」和「捺」,構成字形「人」;
(2)加進「寫」的筆墨紙綜合的物理特性,就有了先「撇」、後「捺」。目前通行的手寫輸入軟體,有的沒有「筆順」,先寫「捺」後寫「撇」也可以成字,可以稱作書寫的「半個」物理特性,這實際上使用動態圖像識別模式,劃分兩個線段,「撇」與「捺」不分先後,只要有這兩個線段過程就可以成像。
但是,「寫」是書者右手執筆的毛筆含墨觸紙的複雜心理活動,筆者是從研究書法心理學開始書學研究的,對「寫」的基本邏輯層次是比較清醒的,至少包括「物理」「生理」「心理」「審美」「文化」五個基本層次。手寫輸入法的動態圖像識別模式,使用非常便利,實際上與「寫」只是物理層次的關係,而「筆順」程序介入的,是藉助文字學「筆畫、筆順」的規則,與書者的「手寫」沒有意義的聯繫。這種集約的簡化,面對億萬手機用戶非常便捷。
「人」字解析
如果用書法字體的審美模式來對接,從上圖可以看出書法審美的複雜性,與一般寫字的巨大差異。一般寫字的模式就是:「筆畫(運筆)——結字——字形(字勢)」。就是說,運筆過程就是先「撇」、後「捺」兩筆,「人」字就成形了。運筆過程包含「結字」,兩個筆畫「撇」「捺」的組合就是「結字」,所以沒有另外的「結字」書寫動作的。
寫字必須有「結字」,「結字」在哪裡?就在視覺。「撇」是一個運筆動作,「捺」是一個運筆動作,先「撇」後「捺」的「筆順」是兩個書寫動作按字形結構的連續。所以,臨帖操作中是「運筆」與「結構」分開練習的,而練習「結構」還是採用運筆書寫「筆畫」來進行,只是關注點在「筆畫」之間的字形結構關係。這是視覺與書寫筆畫的動作非對稱的基本模式,從古到今都如此。
一般寫字的經驗就是「手——眼——心」的協調。所以筆者《認識書法作品的術語簡釋》(35個一級術語,2018年5月2日—6月13日《書法報》連載)就是特別強調「看著寫」,筆者早在《書法學習心理學》中就提出了「視知覺控制」這個概念。我們現有的筆法理論是為了實用,沒有視覺維度的,好像筆法就是毛筆筆鋒的那幾根毛在運動,幸好我們是看著寫的。書法機器人有「眼睛」嗎?寫一副對聯是「看著寫」嗎?當然,創新精神是值得讚賞的,而學術是要探究規律。離開了視知覺的調節,講書寫技法是說不清楚的。
如果我們再把審美加在裡面,就出現的一般寫字與書法藝術的嚴重不對稱。圖中所顯示的不對稱,凸顯出書法審美認知的本質特性,即書寫的「筆畫(運筆)——結字——字形(字勢)」中的實用與審美的「雙重結構」。一般寫字是意在筆先,按「人」字的規範寫,書法藝術則是意在筆後,「臨時從宜」而「一畫不可移」,字勢整體有「形質與神採」。所以,筆者專門提示了一下,圖中的書法審美的觀察點至少省略上十個,如筆勢、筆意、體勢、緊接與寬接、體勢的意味、形質的骨肉血脈、神採的情感意蘊等。這就是說,「字形」與「字勢」的雙重結構是非常複雜的,潛藏著書法審美的奧秘。書寫的「心、眼、手」協調發展,是促進人的全身心協調發展的基礎。當然,數字書法要化簡、切割,切割什麼,如何化簡?這是需要科學研究的。
「人」字對比
右邊也是《蘭亭序》中的「人」字,與左邊「人」字形相同,書法「字勢」在字形之上又有一個審美的「形質」與「神採」等。
趙孟頫《膽巴碑》中的「正」字
回到一般書寫過程,以趙孟頫《膽巴碑》中的「正」字為例。第一筆「橫」不合一般筆法規範,頭重尾輕,但是後面的「豎」「點」「豎」「橫」的運筆臨時從宜,把這不好的「橫」變成好的「橫」,改變了原「橫」畫的意義,這正是書法審美「看著寫」的獨特魅力。筆者說了一個通俗的詞:「走一步看一步的邏輯。」這與現有計算機處理圖像識別的模式完全不同,不是預設「正」字的物理層面的動態識別模式,以靜態結果「正」字圖像為目標。這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問題:書寫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邏輯」。
《書寫筆順示意圖》
第二個關鍵性問題是「右手執筆」書寫。這是書法心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書寫的視覺與右手動覺的綜合。上圖《書寫筆順示意圖》是綜合漢字字形與右手執筆書寫二者的特性而歸約出來的筆順模式,以右手的手腕為支點,筆尖運行的方向軌跡為示意線,凡順箭頭指向者為「順筆」,逆箭頭指向者為「反筆」。據新近的漢字楷書字形的32個基本筆畫,全部是順筆,沒有一個反筆,而這32個筆畫可以組合數以萬計的楷書字形。
第三個關鍵性問題是書法藝術的「自然書寫」。這是書法審美的核心,相當複雜。「自然書寫」與書法審美有什麼關係?南宋姜夔《續書譜》所言「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揮運之時」,就是說書法審美就是要在視覺中重現「自然書寫」。在所有的視覺藝術中只有書法藝術才有「視覺還原」的要求。為什麼?根源於許慎文字學理論確定的原則:追溯字之「本形、本義」。
觀看「人」字,就是重現王羲之書寫《蘭亭序》這個「人」字的「點畫」震動。「點畫」如何能「震動」?就是在這一撇、一捺中加進了「運筆」,實際上觀者的書寫經驗,更確切地說,是按「撇」「捺」的形狀、輪廓、色澤、質地來組織自己記憶中的書寫經驗,暫不討論。這裡只說與書法審美普及、中小學書法教學相關的臨帖習書相關的問題。臨帖的基本模式,從發展心理學的理念看,臨帖是一個「心、眼、手」在書寫過程中的不斷協調融合的過程,基本要求是練心、練眼、練手同步走,相互影響而共同提高。筆畫、結構、字形、字勢、神採,全是「心、眼、手」協調而右手用筆寫出來的。這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邏輯」。「走一步看一步」包含著對第一筆畫的判斷、評估,這支配下一個筆畫的書寫。
判斷、評估維度是三項:
(1)筆畫的品質,
(2)筆畫的結構關係;
(3)字形(字勢)整體。關鍵在於這三個維度是動態隨機處理的。這種原則當然還包括處理字序,更複雜。每一次的「看一步走一步」都包含著反饋評估機制。前述王羲之的「人」字、趙孟頫的「正」字都是如此。
王羲之《二謝帖》的「諑」字
再看王羲之《二謝帖》墨跡本中的「諑」字,這是今存王羲之書法作品中審美意蘊最為絕妙的一個「字勢」,集中反映出王羲之「走一步看一步」的神思。
這三個關鍵性問題,是書法機器人對我們書法審美理論提出的挑戰而必須應對的問題。提示我們的書法學研究反思,必須建立一般書法理論、書法社會學、書法心理學的學科構架,需要在各分支學科中建立起嚴密的邏輯結構。否則,我們無法與現代新興信息處理技術對話。筆者講的這三個關鍵性問題,是書法審美與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結合必須妥善處理的方法論問題,在書法心理學的論域之內。
所以筆者初步想法是,在這種結合中,當然是數千年書法的實物資料、文獻資料的數位化,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這次研討會上也見到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從學科建設的學術研究看,首選是從書法審美的視覺層面開始,把「走一步看一步」的機制融入視覺層面中。
書法傳統中有一個說法,叫「眼高手低」,書法審美的首要是「眼高」。研究操作是以今體楷書經典作品為主體的書法審美的視覺軟體,書法教學的臨摹、評估等符合書法學習規律的輔助性軟體,還可以與遠程教育相結合,助推書法的普及與健康發展。還可以嘗試書法審美的字勢、字組、字行、章法的視覺圖形的可能性研究,拓寬書法審美理論研究的新路徑。書法與信息處理技術結合的路徑是無窮盡的,關鍵在於大膽嘗試,找準位置。人工智慧介入書法藝術的發展,前途無量,包括從書法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