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史】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2021-02-27 姓氏文化大數據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連日來,媒體上熱炒的兩大「改姓」新聞不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而且引發一片眾說紛紜。一個是被確定為「姓氏改革」 試點縣的安徽長豐縣將掀起性別平等的「姓氏革命」,孩子出生後如果隨母親的姓氏,可以獲得1000元獎勵;另一個是陝西商洛市商州區以及河南鄭州、滎陽等地很多姓苟的人因為自己的姓氏尷尬不斷,連遊泳都被嘲笑為「狗刨」,甚至有人聲言「寧可不給孩兒上戶口,也不能讓他姓苟!」於是「尋根溯源」,發現「苟」姓人在五代十國時期原本姓「敬」,因為要避後晉皇帝石敬瑭的名諱,忍痛去掉「文」而改姓「苟」。如今,紛紛將苟姓改回到敬姓……那麼,這兩大「改姓風波」是改姓氏嗎?在中國古代,姓與氏是一回事嗎?

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姓氏現在往往被連在一起用,然而,從姓氏的本意來看,二者原本並不是一回事。

姓,會意字,從女,生聲。「女」為女性、女人;「生」為生育、出生。「女」「生」為姓,其本意即為女人生的孩子隨母親姓。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樣子,表示萬物生生不息,正如人類代代相傳。對于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非常明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資因生以為姓。」班固在《白虎通德論》卷九中也同樣闡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極為複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開的,並不是一個詞。姓產生於前,氏出現在後。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時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隨母親姓。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種血緣關係,是家族基因的延續。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顯然,姓所標誌的血緣關係最早是由女性來確定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便是姓產生時的社會背景。

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到了伏羲氏族社會時期,隨著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孫越來越多,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系,並散居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為了相互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便要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樣就產生了「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不同支系。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同一個氏族的男女不能結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別婚姻」的作用。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國語·周語》記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由此可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秦漢以后姓和氏合二為一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當嚴密,成為宗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禮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通志·氏族略》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也就是說,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但姓與氏都是貴族才有權使用的稱號,沒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們統一以其職業稱呼,如庖丁是對姓丁的廚子的稱呼、優孟是指姓孟的俳優等。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並漸漸合二為一。《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更將姓氏混同成一個概念。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現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實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敬」姓歷史上曾兩度改「苟」姓

至於敬姓改「苟」姓等改姓的尷尬,則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避諱現象。古代避諱的規矩很多,據起迄年代與《春秋》相同的《公羊傳·閔公元年》記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被迫改姓大多是為避禍或避皇帝的名諱。商紂王時期的比幹原本姓子,被害後他的兒子為避禍就在子後加了個「小」字,改姓孫;司馬遷遭受宮刑後,他的兒子有的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豎,改成了姓馮或姓同……

因避皇帝名諱而改姓的更是屢見不鮮,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在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中曾列舉出不少:「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莊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因避西楚霸王項籍的名諱,姓籍的改為姓席;因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姓莊的改為姓嚴;因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姓師的改為姓帥……此外,還有因避漢宣帝劉詢的名諱,姓荀的改姓孫;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姓恆的改姓常;避漢哀帝劉欣的名諱,姓欣的改姓喜;避漢哀帝父親劉慶的名諱,姓慶的改姓賀……

其中,歷史上姓「敬」的人家遭遇的改姓風波最為曲折,後晉滅亡後,為避石敬瑭的名諱改成「苟」姓的家族大多改回 「敬」 姓,可是到了宋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的名諱,又不得不再度改成「苟」姓。

【姓氏大數據】一個姓氏 一句情話 快找你的姓(附姓氏源流)

前20大姓 開國將軍

點擊圖片瀏覽,更多姓氏參見本文底部

120將

110將軍

104將軍

91將軍

62將軍

40將軍

39將軍

36將軍

32將軍

31將軍

26將軍

23將軍

23將軍

20將軍

19將軍

15將軍

14將軍

13將軍

13將軍

13將軍


前20大姓 姓氏起源

院士大數據分析

前20大姓 字輩

相關焦點

  • 姓氏到底怎麼區分?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
  • 每日一解:姓氏
    遠古姓與氏不同,姓從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同姓氏族散居產生的符號。氏以別貴賤,姓以別婚姻。春秋至秦朝,氏與姓已難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社會平等意識的形成B.長期戰亂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貴族政治的逐漸沒落D.宗法觀念隨社會變遷而消亡【題目解析】根據題幹中「氏以別貴賤,姓以別婚姻。」
  • 每個人都有姓,你知道姓氏的由來嗎?王司徒究竟姓王還是姓司徒?
    就要靠姓氏了。在古代姓于氏,是有區別的。姓這個字從字形狀來看,就知道他是個會意字。這個字是由一個女字和一個生字兩部分組成,說明最早的是反應時哪個母親生的就跟那個母親姓。姓其實表明的是一種符號,母系社會的符號也是一個母系部落的圖騰,暗示著先民曾經經歷過母權社會。
  • 中國人的姓氏都是怎麼來的?一共有12種出處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 中國姓氏的讀音你都知道嗎?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於說「按姓氏筆畫為準」之類的話了,在大多數人心目裡,姓氏是一回事。其實,在古代,姓和氏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
  • 中國人最易誤讀的10個姓氏
    現在大多數人心裡都認為,姓氏是一回事。其實,在古代,姓和氏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姓」、「氏」的起源很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所以,「姓」的本義是「生」,本來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族號。「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著一個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職、以及追諡,代表了男人的榮耀、功業和尊嚴。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於其採邑為周,被稱為周公。其實,周公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氏集中產生於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徵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
  • 中國一個特殊姓氏,只有寥寥三筆,但大多數人都不認識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 滿清八大貴族姓氏,現在都改成哪些姓?你有可能不是漢人
    啟功先生不客氣地說,我既然叫啟功,就是姓啟名功,請您別叫錯了。啟功訪客碰了一鼻子灰,心裡納悶不已,啟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孫,難道姓愛新覺羅有錯嗎?影視劇中趙匡胤形象可見,姓氏在封建時代不只是姓,而是皇帝、貴族們的面子。滿族的600多個姓,在入關後逐漸演化成八大姓,分別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鈷祿氏。
  • 「姓」「氏」到底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說姓氏是一個詞,而在姓氏制度初創的上古到秦漢時期前的這段時間裡姓和氏是分開的。其中姓表血緣,氏表地位、屬地,所謂「男稱氏,女稱姓」以區別尊卑血緣。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
  • 很多人都搞不清的「姓」和「氏」,到底有什麼區別,該怎樣區分?
    但無論名、字、號如何改變,姓氏始終是不會變的,因為姓氏是華夏子孫家族延續的表示,是區分血緣關係的符號。可是你知道嗎,在最早的時候,姓與氏在功能和作用上,都有著不同的分工,姓氏是在秦朝以後才逐漸合一的。那麼,中國人最初的姓和氏,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 揭秘姓氏來源:「東郭」確有其姓?「嬴」姓很古老
    「姓」與「氏」的起源有句話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姓氏文化。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是標識家族來源和血緣關係的文字符號。不過,「姓」和「氏」最初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 ——中國姓氏分支表曝光!
    大家一定想知道自己的姓氏起源於哪裡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姓氏文化,看看自己到底是炎黃子孫還是蚩尤後代呢?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 人為什麼有姓氏?百家姓是中國姓氏大全嗎?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氏最早是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
  • 屈原的姓名是羋平,老子不姓老?一起來認識下先秦時期的姓與氏
    姓氏的區別姓氏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同時,它們分屬的作用也不同。《通鑑外紀》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為了通媒約、重人倫,伏羲規定了同姓之人不能通婚嫁娶,因此,姓也被用來「別婚姻」,因為先秦時期的姓不多,容易重複,所以周代規定女子談婚論嫁時要追溯清楚自己的血緣關係。
  • 歷史文化常識之古代姓氏​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籤·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係。「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 .| 問人姓氏為何要說「貴姓」,回答為什麼「免貴」?
    姓氏是中國人的根,是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歸屬和確認方式。我們現在常說「姓氏」為何,其實,遠古時期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在秦代以前, 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明婚姻,世代不變。氏辯貴賤,隨時更移。這是說姓與人的血緣有關,是一個部落或宗族的根本旗號。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認為,中國最早的姓產生與伏羲氏時期,產生的第一個姓是「風」姓。姓是人人都有的,用來確定婚姻。所謂「同姓不婚」。而「氏」則是用來區分氏族分支的。
  • 中國姓氏宗祠通用對聯 我國的姓氏來源多種多樣
    姓氏的存在至少已有五千多年,但姓氏作為一個家族的標誌是在隋唐時期形成的。從遠古時期一直到周朝,都是女子有姓,男子只能稱氏。姓是表示母系血統,氏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當時姓氏是代表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所以只有貴族才可以有姓氏,平民和奴隸不能有。姓可以世襲也可以由國君賜封,人的地位是會變動的,氏號往往也隨著變化。戰國以後,一般稱氏而不稱姓,姓的使用機會越來越少,開始了姓氏合一。
  • 中國古代最尊貴的姓氏,如果你姓這個姓氏,你就是伏羲的嫡系後人
    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留存至今,並且在漫長歲月裡保持著領先世界地位的文明古國,文明的起源時間相當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燧人氏。燧人氏在《尚書大傳》等書中,被人們尊稱為三皇之首中的「天皇」,發明了鑽木取火與燧石取火,讓人類進入熟食時代,從愚昧走向了文明,是公認中華民族的創立者。
  • 為什麼好多人都分不清「姓」和「氏」的區別呢?
    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姓氏往往連用,往往覺得就是一回事。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在先秦時,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到了司馬遷的年代就顯得比較模糊了。我們在看司馬遷的《史記》時就顯得比較混亂,恐怕連司馬遷都不明就裡。
  • 姓氏之謎:究竟哪個姓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據說現在的姓氏大多是沿襲自黃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並有上古八大姓之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可是《史記》開篇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可見公孫應該比這些八大姓更古老才對,為何古老的姓氏裡卻鮮見有提到公孫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