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林淼妍)為完成大學畢業前參加一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心願,這個夏天,經過學校三下鄉隊伍的面試選拔,歷經曲折我終於有幸成為「手工藝」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的調研組的成員,與隊友和指導老師一起對廣東省惠州市藍田瑤族鄉進行為期七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我們此次進行的是純線上的三下鄉調研活動。
線上三下鄉比起線下三下鄉,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無法親自到當地去感受、接觸那裡的文化特色。也許是因為第一次參加三下鄉實踐活動,雖然是線上三下鄉,在實踐開始前我還是對這次實踐調研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使我對這次工作任務充滿了激情,也是這份熱情讓我對每一項工作任務都以最認真的態度、花最多的時間去對待完成。
在實踐前,我想過這會是一次有趣、好玩的三下鄉活動,在實踐結束後能滿載而歸,會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收穫到美好的結局。只是我猜對了開頭,未曾猜中結局。
我們調研組此次調研的核心是藍田瑤族鄉織帶仔,報名三下鄉實踐活動前,我對織帶仔充滿了好奇。在調研前,我們上網查閱了關於藍田瑤族鄉織帶仔的一些基本資料:龍門縣藍田瑤族鄉織帶仔始於清代中期,至今已流傳300多年;織帶仔具有顏色鮮豔、美觀大方的特徵,織帶仔意義重大,是藍田瑤族同胞嫁娶新婚之時的必備禮物,當地人結婚時會把帶仔系在身上、掛在婚房門口,寓意早生貴子,並且在2017年藍田瑤族鄉織帶仔被列入龍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初步了解完織帶仔的光輝歷史後,我對織帶仔由好奇轉變為敬仰。
這份敬仰使我對接下來的工作開展更有動力,我們制定了大家對藍田瑤族鄉織帶仔了解程度的調查問卷以及聯繫了非物質文化藍田瑤族鄉織帶仔傳承人之一朱木恩啊姨進行採訪。在聯繫與織帶仔相關的人物採訪上,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朱木恩啊姨是第一個接受我們採訪的人,她很熱情大方,我們剛聯繫上她,向她表明我們的來意後,她就答應接受我們的採訪,更令我們感動的是,阿姨比我們更迫切,表示立刻就可以開始採訪。我們是線上視頻採訪,雖然是隔著屏幕,而且我們的年齡還相差四十幾歲,但這絲毫沒有對我們的採訪交流有隔絕,換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場年幼的求知者與上一輩敘述者的訪談,在這場訪談中我們都有共同的目標、方向。
當問及朱木恩啊姨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織帶仔時,「我16歲跟著當地老人開始學習織帶仔,學兩年就會了,一直織到現在;因為很喜歡,所以一直堅持到現在。」 朱木恩啊姨臉上露出喜悅笑容說道。我默默點頭,這怎麼能讓我不敬佩呢?因為熱愛,朱木恩啊姨編織織帶仔能從年少16歲時開始一直堅持到如今65歲。
「以前有喜事時會織帶仔,在蓋新房子時會把織帶掛在大紅花旁邊,結婚時蚊帳上也會掛上織帶,生孩子後婦女還會用它來背小孩子,方便工作。」 朱木恩阿姨幸福地回憶道。我微笑地聆聽著,對於阿姨那一代人來說,織帶仔陪伴她們一生,承載著太多美好的回憶。
圖為織帶仔。
「那現在織帶仔與上一個年代時有什麼不同嗎」我好奇問道。在採訪前,我沒有想過會是這個問題點燃了這場訪談。
「以前很多人編織,因為織帶仔的製作過程很複雜,現在年輕一輩都不想學,不願意動手,寧願去購買。」 朱木恩啊姨臉上的笑容消失了。聽著她的聲音,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朱木恩啊姨對這時代變化給織帶仔帶來的忽視而感到的失落。我沉默了一會,的確是啊,時代的進步,一方面給我們這一代人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金錢購買得到,傳統手藝就顯得沒有那麼必要和重要,我們這一代與非遺文化的距離也就生疏了。
話題突然變得很沉重,但是在這場訪談中,作為這次調研採訪者的身份,我不敢忘記自己的任務,我沒辦法立刻停止此次訪談,任務指引著我前進,給我勇氣繼續追問下去。
「我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很想把織帶傳承下去,只要有人來找我學我都願意教,可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 朱木恩啊姨嘆息道。聽到這我感到百感交集,覺得自己的問題可能觸起了朱木恩啊姨的內心和困擾,很想去安慰她,但我自己也是這社會中年輕的一代,儘管我對朱木恩啊姨的話感同身受,我明白她所擔憂的,作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她不想讓織帶仔就斷在自己這一代,我體會到她對傳承的期望,但在此刻我卻想不出可以去安慰她的話。
採訪結束後,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心酸,短短一番話聽起來很平凡,卻又是如此強大,朱木恩啊姨的話深刻刻到我心裡。也許是我陷入了這份三下鄉實踐調研工作中,又或許是我被朱木恩啊姨的善良、熱情、淳樸所打動,經過這次訪談後,我了解到曾經有過光輝歷史、曾陪伴著一代人一生的織帶仔如今卻面臨傳承的危機,我從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也陷入了織帶仔局中,我感動惋惜,擔任著它的未來,很怕它會就此失傳,特別想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護織帶仔的發展。
為了後期更好地宣傳,採訪結束後我們再次聯繫朱木恩啊姨,向她要一些關於織帶仔的照片及它的編織視頻,朱木恩啊姨二話不說就答應發給我們了。我們之間不曾認識,也未曾線下見過面,這本該是陌生人之間的關係,因為織帶仔讓我們相遇,織帶仔成為我們共同要守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拉近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
整理好對織帶仔傳承人朱木恩啊姨的採訪資料後,我們開始對前期發的關於大家對藍田瑤族鄉織帶仔的了解程度的調查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在分析中我發現調查中的人群中對藍田瑤族鄉織帶仔的了解程度並不高,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會有25.6%人覺得織帶仔的發展前景很好、將來市場會擴大,看到這個數據我是覺得不可思議的,居然有那麼多人對現在織帶仔即將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是不知情的,這讓我更加擔憂將來織帶仔是否會因無人傳承而失傳消失了都還會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過。
一開始是帶著對織帶仔好奇之心來參加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七天時間如此之快就到了,只是到結束時對織帶仔未來的發展深感擔憂,希望我們此次的調研活動能對織帶仔以後的發展帶來一些幫助,完成朱木恩啊姨對織帶仔傳承的心願,也算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盡一份力量,為社會盡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