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江曾指揮溫州動車救援 要求勿埋殘骸

2020-12-19 騰訊網

[導讀]新華社推張德江人物特稿,稱張德江知青出身,有平民情懷,37歲走上仕途,4任地方一把手,曾指揮7.23溫州動車事故救援工作,要求不能掩埋殘骸。張德江夫人辛樹森系高級經濟師,兩人育有一女。

時任民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的張德江(時間約在1986—1990年期間)在農村調研期間,看望河南一位百歲老人。點擊閱讀更多相關圖片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人物特稿:「心裡要時刻裝著老百姓」——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張德江

「我們的幹部無論職務多高,都是群眾中的一員,心裡要時刻裝著老百姓。」這是20多年前,時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的張德江在全國兩會上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的一番話。

秉持執政為民的理念,張德江從高校領導崗位走上仕途,經過多個地方和中央職位歷練,連任兩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在11月15日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現年66歲的張德江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

11月20日,張德江卸任重慶市委書記。在臨危受命主政重慶期間,他不負重託,穩定了大局,理清了發展思路,推動了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他在當天的重慶市領導幹部大會上表示,8個月來,他與重慶廣大幹部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說:「重慶在我心中,我祝福重慶!」

敢於負責 勇挑重擔

2011年2月中旬後,利比亞局勢急劇惡化。為確保海外中國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共中央、國務院運籌帷幄,前後方、各部門通力合作,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撤僑行動。12天中,共有35860名中國公民從海陸空渠道安全撤回祖國。

這場「國家行動」的總指揮就是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危急形勢下,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3萬多中國公民從利比亞17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安全撤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張德江臨危受命,緊急召開國務院應急指揮部全體會議,高效應對,組織協調外交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國資委、民航局等部門,緊張有序地展開「萬裡大撤離」行動,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外交為民」的崇高理念。

張德江現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工業、交通、社保等重要領域,同時任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

作為工業領域主管領導,張德江多次強調,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工業競爭力。他說,要緊緊圍繞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一核心任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國企近年來迅速發展壯大,上榜《財富》世界500強的國企從2007年的20家增至2011年的54家。國企改革發展成效顯著,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例,目前90%以上的國企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由中央部門管理的央企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7年的64.5%提高到2011年的72.3%。

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任內,一旦發生重大災難,不論地方多偏遠,環境多艱苦,張德江幾乎都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指揮救援。2010年3月28日,山西省王家嶺煤礦發生嚴重透水事故。張德江連夜趕赴現場指揮,制定了科學救援方案,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張德江代表中央及時趕到現場,指揮救援,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傷者並處理善後。當看到一個坑內堆放的列車殘骸時,他明確指示,殘骸不能埋,要做好現場保護和事故車輛的妥善保存,為事故調查分析提供條件。一次次成功的事故救援案例,展現出張德江勇於擔當的個性和處理複雜問題的才能。

身為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多次率團出訪。2011年7月,他曾率團訪問朝鮮,出席《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籤訂5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還回到母校金日成綜合大學參觀。

多省歷練 經驗豐富

今年3月,張德江受命來到重慶兼任市委書記,這是張德江第四次在地方擔任「一把手」。此前,從1995年開始的13年間,張德江歷任吉林、浙江、廣東三省的省委書記。

吉、浙、粵所處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張德江主政後,三省各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績。以他擔任廣東省委書記5年為例,廣東不僅GDP從1.35萬億元增長到3.1萬億元,經濟增長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張德江在廣東開創性地提出泛珠三角區域(9+2)合作構想,以珠江水係為紐帶,山水相連、人緣相親、經濟聯繫密切的內地9省區和港澳特別行政區加強合作。2004年6月,「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香港、澳門、廣州三地成功舉辦。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一次區域大合作拉開序幕。

在張德江主政農業大省吉林時,吉林糧食產量連續邁上新臺階,全省糧食人均佔有量、調出量、出口量和商品率一直高居全國首位。1996年11月,有幾位農民給他寫信,講述擔心議價糧沒有保護價等憂慮。看了信後,張德江冒雪來到全國糧食狀元縣農安縣訪問農戶,現場承諾「絕不允許出現糧食豐收、農民減收的情況。保護價政策要繼續堅持」。

張德江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對民營經濟對於一個地區的帶動和引領作用有著深刻體會。他說:「無數實踐證明,哪裡的民營經濟活躍,哪裡的經濟就發達,哪裡的人民群眾就富裕。」在他曾主政過的浙江和廣東,非公經濟比重均超過七成。「一有土壤就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是民營經濟的生存法則。只要我們給民營經濟創造適宜的土壤、陽光,民營經濟就會獲得旺盛的生命力。」張德江強調要營造環境,切實促進民營經濟新發展。

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形勢下,張德江敏銳地洞察到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他在今年3月參加全國兩會浙江團分組審議時說:「民間資本是水,實體經濟是田,與其讓水在地下暗流湧動,倒不如打一口井,給雙方一個皆大歡喜的出口。」張德江還提醒浙江企業家不要被眼前利益迷惑,要把根留住,堅持做好實體企業。

今年3月到重慶主政後,他很快就進入新角色,明確提出「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開拓進取,重慶很快形成了良好局面。他到任不久,就專門召開發展民營經濟大會,提出「到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佔GDP比重達到65%」的發展目標。張德江數次邀請不同領域的民企代表召開座談會,討論政府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參會的多位代表稱,政府如此低姿態問政民企,已是多年未見。

知青出身 情系百姓

張德江1946年11月生於遼寧省臺安縣。1968年從吉林省長春市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羅子溝公社插隊,屬於被稱為「老三屆」的知識青年。1972年到1975年,張德江在延邊大學學習,後任延邊大學朝鮮語系黨總支副書記,1978年到1980年,他在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留學。

知青經歷磨練了張德江吃苦耐勞的品格,也讓他對基層有了更深的了解。張德江在農村插隊時的一位老會計說,張德江是七隊集體戶的戶長,在知青中很有威望,有著當地青年都趕不上的吃苦勁頭。由於表現出色,張德江成為當時100多名下鄉知青中第一個入黨的人。

1983年,37歲的張德江告別延邊大學副校長的職務步入政壇,擔任吉林省延吉市委副書記,後升任延邊州委副書記。1986年,他上調北京,任民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在基層鍛鍊多年,張德江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懷有深厚感情。任職民政部副部長期間,張德江經常深入各地扶貧救災,為基層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他說,民政工作是社會管理調節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做好了,就能為改革開放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在國務院工作期間,他積極推動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截至目前,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張德江曾在一次廣東省委全會上放出三句硬話,要求徵地手續不齊全的、沒有與農民達成補償協議的、徵地款沒有到農民手裡的項目,不能開工,受到廣東老百姓的普遍讚許。官方媒體評價,張德江硬話背後的硬道理,就是執政為民的理念、依法行政的守法意識、公開透明的行政方式。

張德江擔任過吉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對人大工作高度重視。他說:「社會主義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定是法治社會。」任廣東省委書記時,張德江在全國兩會上表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不僅經濟發展要走在全國前列,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文明法治環境也要走在全國前列。

張德江夫人辛樹森是高級經濟師、全國政協委員,他們育有一女。(完)

相關焦點

  • 張德江曾指揮溫州動車事故救援 要求勿埋殘骸
    [導讀]新華社推張德江人物特稿,稱張德江知青出身,有平民情懷,37歲走上仕途,4任地方一把手,曾指揮7.23溫州動車事故救援工作,要求不能掩埋殘骸。張德江夫人辛樹森系高級經濟師,兩人育有一女。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任內,一旦發生重大災難,不論地方多偏遠,環境多艱苦,張德江幾乎都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指揮救援。2010年3月28日,山西省王家嶺煤礦發生嚴重透水事故。張德江連夜趕赴現場指揮,制定了科學救援方案,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張德江代表中央及時趕到現場,指揮救援,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傷者並處理善後。
  • 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報告:次日掩埋車頭被制止
    橋上救援指揮由鐵道部一名副部長和安全總監及上海鐵路局一名副局長負責,橋下救援指揮由鐵道部另一名副部長和溫州市一名副市長及上海鐵路局另一名副局長負責。調查報告:7月24日11時10分,受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委派,張德江副總理率國家有關部門(單位)負責同志抵達溫州,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看望並慰問了受傷人員,查看了事故現場,要求各有關方面「要堅決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救人擺在第一位,繼續爭分奪秒全力搜救傷亡人員,不留任何死角,確保絕無遺漏」。
  • 溫州動車追尾4大釋疑:事故次日掩埋車頭被制止
    橋上救援指揮由鐵道部一名副部長和安全總監及上海鐵路局一名副局長負責,橋下救援指揮由鐵道部另一名副部長和溫州市一名副市長及上海鐵路局另一名副局長負責。調查報告:7月24日11時10分,受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委派,張德江副總理率國家有關部門(單位)負責同志抵達溫州,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看望並慰問了受傷人員,查看了事故現場,要求各有關方面「要堅決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救人擺在第一位,繼續爭分奪秒全力搜救傷亡人員,不留任何死角,確保絕無遺漏」。
  • 上海鐵路局局長等3人因溫州動車事故被免職
    新華社發◎胡錦濤溫家寶批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目前已有35人遇難◎初查系雷擊致故障◎24日停運列車58列23日20時38分發生在浙江溫州境內的動車追尾事故,受傷人數上升到210人,死亡人數上升至D301次動車組配屬北京動車客車段,編組16輛,發生事故時列車共有旅客558人,福州機務段司機值乘,北京客運段擔當客運乘務。D3115次動車組配屬上海動車客車段,編組16輛,發生事故時列車上共有旅客1072人,福州機務段司機值乘,杭州客運段擔當客運乘務。在這起事故中,D301次動車組列車第1至4位車輛脫軌墜落橋下,其中1節車廂懸空;D3115次動車組列車第13至16位車輛脫軌。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致35死210傷 出事線路15時通車
    事故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周永康同志、張德江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分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務是救人,鐵道部要全力以赴,地方要組織公安、衛生等力量全力支援。要查明事故原因,妥善做好善後工作。受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委派,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已趕赴溫州,指導"7?23"動車追尾事故救援、善後處理和事故調查工作。
  • 溫州動車追尾:救援大行動官民協力
    7月23日晚間8點多,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的D3115次列車在浙江溫州段發生追尾事故,導致D301次列車第1至4節車廂脫線,D3115次列車第15、16節車廂脫線。至24日下午,傷亡人數已超過240人。  事故發生後,浙江的消防、公安、武警、衛生部門聯動的救援行動第一時間展開。
  • 17.2萬到91.5萬 溫州動車事故賠償標準出臺內幕
    17.2萬元賠償遭質疑  7月23日晚,雷雨交加,兩列同向行駛的列車,行經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黃龍街道雙岙村下岙處路段高架橋面時,突然相撞——D301次動車快速追尾D3115次動車,6節車廂脫軌,3節墜落橋下。  在這次事故中,180餘名受傷旅客成功獲救,但仍有40人在這次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中遇難。
  • 滾動:溫州動車追尾脫軌墜落事故 已致35人死亡210人受傷
    杭州網滾動專題:溫州動車追尾脫軌墜落事故已致35人死亡210人受傷03:33分 官方發布>>>7月23日兩列動車在溫州境內發生追尾事故   核心提示:7月23日20時30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車行駛至溫州市雙嶼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
  • 溫州動車追尾致39人死亡 專家倡賠償參照伊春空難
    有學者建議,溫州動車事故傷亡賠應參照伊春空難96萬標準。7月23日20時27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車行駛至溫州市雙嶼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次列車追尾,造成D3115次列車2節車廂墜落橋下,另1節車廂懸掛半空。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被埋車頭重新挖出轉移
    核心提示:7月26日深夜,「7·23」甬溫線鐵路交通事故車輛已經全部移出事故現場,之前埋下的D301次動車車頭被挖出運走。國務院調查組決定將現場殘骸移送至溫州西站,作進一步調查處理。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原因追問 行車安全系統為何失效(全文)
    40歲的李研婷是天津人,7月23日早上8點10分許,打算去溫州雁蕩山遊玩的她們一家五口從天津上了車。一路有雨,不過列車行駛還算平穩,但卻時常走走停停。進入溫州永嘉站前,雨越來越大,閃電頻繁,李妍婷隱約有些擔心,感覺車速有些慢了。「時速大約不到100公裡,列車當時已晚點25分鐘左右。」D301次動車在永嘉站本不停靠,但這趟列車卻在此停留了幾分鐘。
  • 溫州動車事故:鐵道部下令拆車廂只為儘快通車
    本刊記者 崔曉林 I攝見不到血跡,見不到散落的物品;毀壞的高架橋護欄已修補一新,泥塘裡的車體殘骸已清理乾淨,所有搶險人員及車輛也已經撤離……一切,好像從未發生。7月27日下午2點30分,記者來到位於溫州雙嶼鎮下岙路的事發現場。此時,「追尾事故」已過去了4天,現場幾乎找不到這裡曾「出過事」的痕跡。然而,悲情與凝重氣氛卻並未散去。
  • 熱門事件:溫州動車事故調查結果相關英語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熱門事件:溫州動車事故調查結果相關英語詞彙 2011-11-21 16:49 來源:未知 作者:
  • 鐵道部:溫州動車追尾事故39人死亡192人受傷
    最新消息:溫州動車事故遇難人數升至39人截至25日23時許,「7·23」溫州動車事故已造成
  • 溫州動車事故之怮:7·23成「妻兒散」
    參與救援的一些司機也表示不解:為什麼長途車、飛機都有安全帶,高速動車就不配備。包括戴海珍在內的多名第一時間參與救人的群眾還抱怨動車的玻璃敲不碎,以至於他們救人時受阻。而乘客鮑永遠在事故發生後也曾試圖用救生錘敲碎玻璃,卻敲了半天敲不碎。「高速動車在安全問題上不能盲目自信,細節設置一定要考慮細緻,加以改進!」遇難者朱平的一名同學呼籲。
  •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原因可能為遭雷擊後失去動力
    新華社圖早報記者 沈靚 顧文劍 仇鋒平 實習生 朱凌青昨日20時50分,杭深線永嘉至溫州南間,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D301次列車第1至4節車廂脫軌,D3115次列車第15、16節車廂脫軌。其中4節掉下二三十米高的高架橋。鐵路部門及地方有關單位已緊急組織救援。
  • 列車脫軌全城救援 甬臺溫鐵路溫州段事故救援實錄
    昨夜,溫州無眠,一場雨夜裡的全城大救援正在展開!  上千人緊急出動 救援刻不容緩  一輛輛消防車、警車、救護車……以最快的速度向雙嶼方向趕來。  事故發生後,副省長、市委書記陳德榮聞訊立即趕往現場。
  • 動車事故遇難者家屬聚集在溫州南站[組圖]
    圖/東方IC  ◎百餘遇難者家屬提出幾大疑問  ◎50萬元死亡賠償被指標準偏低  ◎賠償金如上升已籤約者或可補差價  東方網7月28日消息:昨天,「7·23」動車事故中遇難者的家屬們在溫州南站聚集,向鐵路部門陳述了儘快查明真相、與鐵道部領導直接對話、妥善安頓遇難者家屬、按各地風俗習慣處理遺體等四項要求,並提出此次事故中的幾大疑問,如賠償標準低等
  • 溫州動車追尾 時刻表顯示D3115應該在D301後面
    一位目擊者稱,事故現場「情況嚴重」,「救援人員從已經墜落地面的車廂中抬出很多人」。該目擊者稱,還有一節車廂懸掛在高架上空中。事發時動車正運行在一段高架橋上,距離地面約為20至30米。列車疑遭雷擊失去動力致追尾目擊者張先生說,當時他正在附近路上,聽到一聲像打雷的巨響,回頭一看,兩列動車撞了。
  • 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升至40人
    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升至40人 福建籍乘客搶救無效亡  29日上午從溫州市殯儀館傳出消息,「7·23」溫州動車事故中一福建籍乘客陳偉在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於7月28日晚上10時45分左右被宣布死亡,並於29日凌晨2時左右被送到溫州市殯儀館。至此,「7·23」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已經升至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