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新聞中心-北方網

2020-12-14 北方網

沸沸揚揚的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還時不時冒出一些「插曲」,似乎沒到真正塵埃落定那天,就尚存變數。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今日的美國選舉早已偏離了表達選民意志、確定政策方向和選擇合格領導者的本意,淪為了一場「金錢政治」的遊戲。

「要贏得選舉,需要兩樣東西,一是金錢,第二個我就記不得了。」每逢美國選舉,100多年前競選專家馬克·漢納的話總會被媒體反覆引用。這句話在2020大選中再次被有力印證。美無黨派機構響應性政治中心估測,2020年美國大選花費近140億美元,達歷史新高,甚至超過一些小國全年GDP。

巨額的選舉費用實則大多來自美國富豪的口袋。每到大選年,兩黨總統候選人都需要富人為其選舉造勢提供資金支持。20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取消個人對聯邦候選人及政黨參與競選活動最高捐款總額限額。這意味著,富人可以無限制地為自己支持的政客捐款。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當一小部分富人用鈔票為參選人堆起總統寶座,勝選後的政治家必定要投桃報李,為這些富人的產業項目提供政策支持。換句話說,從一開始,美國民主選舉便從「選民說了算」變成「金錢說了算」,所謂的「民主政治」徹底成為「金主政治」。

一旦政客拿了富人的錢,就阻擋了普通人維護自身權益的通道。截至目前,美國因新冠疫情逝世的人數已超29萬。這其中,主要為老人、窮人、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一些名人曾自曝沒有任何症狀也能接受檢測,而普通人只能苦苦等待檢測機會。面對這樣的情況,美國不再踐行所謂「人人平等」,而默許了不公的存在。

在競選時,普通民眾一次次相信了美國政客的「口頭承諾」,認為當選者會帶來一些改變。可在落幕時,卻發現當初的承諾很少有實現。或許這就是美國的「民主選舉」吧。金錢至上,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基本邏輯,只要這個邏輯沒有改變,美國民主「金錢政治」的本質也不會改變。

進而言之,只要這一邏輯不改變,「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美國夢」就只是個虛無縹緲的夢。現實中的美國民主,就只是甜蜜的毒藥,華麗的遮羞布。

(作者現就職於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

  原標題:國際觀察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相關焦點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今日的美國選舉早已偏離了表達選民意志、確定政策方向和選擇合格領導者的本意,淪為了一場「金錢政治」的遊戲。
  • 國際觀察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沸沸揚揚的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還時不時冒出一些「插曲」,似乎沒到真正塵埃落定那天,就尚存變數。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
  • 國際觀察:「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沸沸揚揚的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還時不時冒出一些「插曲」,似乎沒到真正塵埃落定那天,就尚存變數。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選舉|選民|民主選舉|聯邦_網易...
    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  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如果說種族歧視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的頑疾,那麼「民主選舉」這一味藥只能是暫時的「鎮痛劑」,治標不治本。
  • 邢雲超:美國大選是美民主政治負資產
    美國自詡的全球最科學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機制未老先衰,瀕臨崩潰臨界點,因此正在經歷歷史大潮無情蕩滌。美國是在廣袤無際、分散多元的殖民地域上最早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其憲法體系在時代呼喚下並沒做出及時相關回應,也沒有糾正和完善在民主國家中最常見的預防選舉失敗之機制。
  • 美國的政治正確與民主反智
    張敬偉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美國大選是這樣的遊戲--選戰時兩黨全力開動攻擊對方的輿論機器,選舉結果出來後則敗選者願打服輸,向勝者祝賀。這是民主選舉的基本遊戲規則。
  • 金錢與謊言:民主的另一面
    陳季冰米特·羅姆尼即便不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總統候選人,也是最富有的總統候選人之一。根據其競選團隊先前公布的數據,他擁有1.9億至2.5億美元的巨額財富。這似乎再一次印證了我們中國人從小到大一直被反覆灌輸的一種觀念:西方的民主說到底都是富人的遊戲,而所謂選舉,其實也不過是金錢的比拼而已。
  • 「假謙卑,真獨裁」,蔡英文「穿龍袍」證「臺式民主」失敗
    多位兩岸學者認為,「民選獨裁」是對蔡英文最貼切的評語,也是民進黨及蔡英文甩不了的烙印,也佐證了所謂「臺式民主」在臺灣幾十年實踐的失敗,臺灣民眾要思考下次選舉時,是否還要投票給民進黨。我看你們這是用低度民主欺騙臺灣百姓,以為百姓都是低度智商?」「民選獨裁」是蔡英文甩不掉的烙記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陳一新表示,蘇貞昌此言一出,不僅凸顯民進黨政治人物的「不學有術」,而且更顯示他們「只要會選舉,天下就是我家」的可怕心態。他的說法除了顯示他欠缺歷史常識與世界觀之外,也反映民進黨政治人物普遍相信「關閉電視新聞臺與言論自由無關」的想法。
  • 正觀大字典:「$」,美國——民主社會,「金主」政治
    正觀大字典搜羅全球各地新聞資訊碎片化信息中發現世界趨勢「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今天,正觀關注「$」2020年美國大選的花費將近140億美元(約合940從「燒錢」的美國大選中,我們可以隱約地看到兩極分化的美國社會。在社會的一端是社會精英為了自己的仕途和政治活動大筆大筆地砸錢,瘋狂造勢,只為了贏得更多的選票;而在社會的另一端,超過90%的普通人正在新冠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苦苦掙扎。
  • 民主話語的改造與世界政治發展的前景
    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絕大部分民眾的答案是「是」!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世界政治現象。  民主話語的變化有一個過程,了解這一過程有助於人們澄清不少政治學知識誤解  如果馬克思還活著,他去考察美國政治制度,我們相信他絕不會像託克維爾那樣,認為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
  • 青平:金錢政治背後的美式「世襲」
    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美國政治體制尤其是大選制度的弊端暴露無遺,除了長期困擾美國的「川普式」政治極化、互潑髒水的兩黨惡鬥、「黑命貴」運動為代表的社會撕裂之外,金錢政治這一刺破「美式民主」泡沫的痼疾同樣積重難返。  美國的選舉很大程度上是精英集團的金錢政治遊戲,擁有資金的多寡成為選舉的第一門檻,足以影響參選人的競選結果。
  • 楊潤廣:解讀美國的民主觀和民主制度
    如果民主被認為是神聖的制度,美國自身的行為和民主實踐就是反面的證明。 一、共和與民主的矛盾 美國的憲政制度充滿矛盾,歷經200年共和與民主之爭,直接民主制與代議民主制之爭,今天美國的政治制度雖然仍然有著影響力,但是出現了政治和理論困境。 (一)美國的憲法制度不是民主制。
  •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沒有普世性
    三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本質上是金錢政治。曾幫助1896年威廉?麥金利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馬克?漢納說過?「要贏得選舉?需要兩個東西。第一是金錢?第二我就記不得了。」(費利佩?薩阿貢《美國的民主癌症》?西班牙《世界報》2000年8月16日)美國一位作家兼評論家也說?「無論民主制度在理論上怎麼講?在實踐上人們有時傾向於把它定義為標準化的商業情節劇。」(丹尼爾?B?貝克《權力語錄》?
  • 馬克龍批評華盛頓暴力事件後不忘「端水」:相信美國「民主」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在美媒抨擊國會暴力事件「動搖國本」、多國深表震驚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卻當起「端水大師」,用英語抒發了他對美國「民主」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政治領導人提醒支持者銘記避免暴力、尊重民主程序和法治的必要性。」伊朗總統魯哈尼在電視講話中說:「美國發生的事情表明,西方民主是多麼失敗……一個民粹主義者(川普)損害了自己國家的聲譽。」俄羅斯駐聯合國副大使波利揚斯基(Dmitry Polyanskiy)發推表示,「這些非常有廣場風格的畫面出自華盛頓。
  • 海外網評:「動搖國本的一天」,美式民主怎麼了?_國內新聞_新聞...
    暴力襲擊國會事件的發生,無疑動搖了美國「民主燈塔」的基石。多年來,美國一直對其權力交接過程中從未發生過暴力行為而自傲,即便在過去20年間兩次出現候選人贏得普選但輸掉大選的局面,失敗一方也都堅守政治禮儀、體面認輸,並號召支持者接受選舉結果。
  • 西式民主神話的破滅
    近期,西方國家發生的兩大政治事件令人矚目。一是美國的「民主之春」抗議示威活動。抗議者隊伍4月2日從象徵美國獨立的費城獨立鍾出發,步行10天抵達華盛頓,在國會山前集會示威,抗議金錢操縱美國選舉以及政府的不作為,要求改善民主,結束金錢政治,保證公正選舉。
  • 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之比較
    二是從教條的書本出發,脫離實際和實踐比較中國式民主和美國式民主。典型的是從美國民主教科書中的概念出發比較中美,導致對美國民主政治的判斷失真以至於盲目追捧,忽略了對美國不自由不民主的認識。所以比較中美民主,要有「不唯外」、「不唯書」的態度和精神,而正確的方法和標準就是唯實。
  • 陳哲夫:漫談民主政治
    在我們取得全國政權之前,毛澤東在他的文章裡,經常使用民主一詞,同國民黨的專制制度作鬥爭,爭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在抗日戰爭時期前後,他在許多文章裡都談到爭取民主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一文中,他專門寫了「為民主和自由而鬥爭」一節。其中寫道:「爭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則為保證抗戰勝利的中心一環。抗戰需要全國的和平與團結,沒有民主自由,便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強國內的團結。
  • 西方對民主的反思
    人們在分析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的原因時,都看到華爾街遊說集團的魔力和蠻橫。他們可以威脅利誘議會通過有利於自己的法律,以便放開手腳在虛擬市場上興風作浪。金錢可以操縱政治,這是西方議會民主的癌症。 政黨惡鬥影響決策效果 今天的美國政壇呈現兩大怪象:一是難以做出正確的政治決定;二是因政黨惡鬥乾脆做不出決定。美國《新聞周刊》2009年6月22日刊登法裡德·扎卡裡亞的文章說:「現代民主制度的弊病是:它不能為了長遠利益而將短期痛苦強加於人。20年來,最嚴肅的結構性問題——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移民——一直沒有解決。」
  • 薩米爾·阿明:美國在埃及的目的不是民主
    他們痛恨埃及向美國霸權屈服,追求民主,完全反對軍隊和警察的獨裁。第二個組成部分是激進左派,來自共產主義傳統。年輕人並不反對共產黨人,但他們不想被置於有領袖和指揮的政黨的框架裡。兩者走在一起,不是誰領導誰,而是互相配合。汪暉:也就是說,無論是青年運動還是左翼共產主義者,他們對現政權的批判、對民主的訴求,不僅包含著對美國霸權的抵抗,也包含著對於現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