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後,他後代都死光了嗎?紛紛改名換姓,死也不敢姓「嬴」

2020-12-11 靜說歷史

封建社會傳承數千年,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珍貴思想,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教導後人仁、義、信、禮等傳統美德,封建社會也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文明產物。

人類最早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惡劣的環境並沒有阻擋人類文明的進步,鑽木取火,結繩記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無一不在促使人類向文明進步,那時候的人們沒有爾虞我詐,沒有權利爭鬥,有的只是相互協作,期望著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大同社會」

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出現了階級思想和高人一等的部落首領以及君王,社會開始有了等級之分,社會發展進入封建時代,倡導尊卑有序,皇帝受命於天,尊嚴不可觸犯,儒家思想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社會體系的完善,例如孔子認為「士農工商」有各自存在的意義,當然彼此之間存在鄙視鏈,農業社會主導下,商人被視作投機分子,不事生產卻能手握大量財富,因此商人雖然有錢,地位卻不高,相比下需要繳納的稅款也更多。

身份低賤的人只能與低賤的人打交道,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奴隸、女人被當做物品隨意買賣,與現在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所以說時代在發展,文明在進步,每一個時間點都有促進文明發展的顯著事件。

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國社會發生了一次巨大變革,秦國幾代君王勵精圖治,終於在秦王嬴政在位期間,橫掃六國合併天下,秦始皇自詡功蓋千古,無人能及,命人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開啟了封建統治時代。

從此之後皇帝成了社會的最高掌權者,秦始皇在位期間嚴厲法度,統一度量,設置郡縣打破了傳統的分封制,可以說秦始皇留下來的制度今天看來還有教育意義,統一之後,各國百姓消除了彼此隔閡,共同謀發展。

然而秦始皇統治下,勞民傷財修築長城,驪山陵墓,致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嚴苛的賦稅和刑罰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平日裡惶惶不安,稍有不慎就會得罪朝廷權貴,連累家人,對此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秦始皇一生充滿傳奇,在其死後也存在許多一點,關於繼承人問題,後世已經確認是趙高等人密謀篡改遺旨,導致秦二世而亡,百姓痛苦不堪,還有一個一直困擾世人的問題就是嬴政的真實身份,為什麼名叫嬴政,後世卻很少有「嬴」這個姓氏呢?

眾所周知秦始皇地位尊貴,雖然沒有立「皇后」一說,想來也並不會缺女人,那麼秦始皇的後代都哪裡去了,為什麼沒有人繼承他的姓氏呢?史學家研究多年依舊沒有定論,實際上為人熟知的秦皇兒子只有區區四人,除了扶蘇與胡亥以外,還有公子高與公子將閭。

秦始皇死後,胡亥上位,為了保證皇位安然無憂,開始屠殺兄弟,歷史記載「十二公子殺戮於鹹陽」,在趙高扶持下,胡亥將國家鬧了個底朝天,在鹹陽當眾殺死兄弟,甚至動用碾刑,有違人倫道德。

瘋狂屠殺兄弟姐妹的胡亥也沒有落得好下場,胡亥死後,秦始皇子孫幾乎無人生還,秦王子嬰在項羽大軍攻破鹹陽以後被殺,秦國公子宗族都沒有逃過此劫。

雖然說也有的史書記載秦始皇有26個兒子,是不是都死於非命並沒有定論,對於為什麼除了秦始皇以外,極少有「嬴」這個姓氏有不同的說法,秦國幾任君主都是姓「嬴」,對外卻都宣稱自己是「趙」氏。

秦始皇的出身本來就是一個謎,真實身份無人所知,出生在趙國的始皇帝,也有人稱其為「趙政」,在那個群雄割據的時代,姓氏往往代表著一片領地,上古時代曾流傳下來了八個姓氏,「嬴」姓位列其中,但是古人所用姓氏與現在不同,古代「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般來說同族之人有相同的「姓」,「氏」則表示不同的身份地位,嚴格來說秦始皇的真實名字應該是「趙政」,發展到後來姓氏逐漸成為成為一體,結合上面所說的原因,「嬴」姓之所以少可能是因為秦二世屠殺皇族,項羽殺盡秦姓諸王,許多人可能隱姓埋名更改了姓氏。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古代男子以「氏」為姓名開頭,久而久之丟棄了「嬴」這個字,不得不說秦始皇雖為千古一帝,後代卻不知所蹤,實在令人惋惜。

參考資料:

【《秦本紀》、《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為何秦始皇的「嬴」姓很少見?其實早已改字,也許你就是他的後代
    很多人分不清他到底是叫什麼。其實,姜子牙姓姜、氏族為呂,單名一個尚字,字子牙。從這個可以看出,姜子牙其實是他的姓和字結合在一起的,而呂尚則是他的氏和名結合在一起。其實嬴政的名字也很奇怪,他最開始叫做公子政,後來叫做嬴政,嬴是他的姓,趙是的他氏,所以稱之為「嬴姓趙氏」。大家注意,這個嬴不是「贏」。輸贏的贏中間是「貝」,而嬴政的「嬴」,裡面是一個「女」。
  • 秦始皇姓嬴,為何現在的嬴姓卻很少見?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用以別婚姻,而氏用以別貴賤。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殷周制度論》中亦說道: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嬴為秦國的姓,而非秦國的氏,故而,稱秦始皇為嬴政,並不符合先秦時期的稱謂習慣。
  • 「死張活廖」天下奇——生時姓「廖」,死后姓「張」的傳奇
    但在漳州市官陂(音bi)鎮,活著的時候姓廖,死了之後改姓張,這源於「張公廖母」的故事,而為什麼後來又全部改姓「張」了呢?這裡面又大有玄機了。   據說明朝洪武年間,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官陂(此字當地讀音bī)鎮有一大戶人家,主人名叫廖化,膝下僅有一女,他就一心想為女兒招個上門女婿。而此時村裡有一位私塾老師張願仔(後改名元子),品學兼優,一表人才,是理想的東床快婿。
  • 張氏奇俗:生前姓「廖」,死后姓「張」!
    於是廖化叫將其招贅為婿,婚後夫妻二人錦瑟和諧,老丈人也對他親如親子,把全部家業都交給他掌管,而只要他分一個兒子繼承廖家香火,官陂當地入贅風俗一般是分一兩兒子歸屬父族續後,其餘子女歸母族撫養。可見嶽父對他有多好,不過張願仔四十八歲才老來得子,而且一生只有獨子一人,姓廖姓張頗是為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左右,廖氏族中有人作奸犯科,株連廖族人。
  • 秦皇嬴姓源於山東 萊蕪史上稱"古嬴"
    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國(萊蕪)首屆嬴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今天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80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並明確認定,秦始皇祖人姓氏嬴起源於古時萊蕪境內的嬴城即現今萊城區城子縣村,由此進一步確定了萊蕪作為「伯夷封地,嬴秦祖裡」的歷史地位。
  • 秦始皇后人還存在嗎?專家:若是這4個姓氏,可能就是皇家後裔
    我們都知道,作為中國的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嬴"姓是中國封建史上的第一個皇族的姓氏。儘管這樣,全國嬴姓的人也屈指可數。我們不禁發問,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現在姓」嬴」的人很少呢?  秦始皇的血脈都去了哪裡?按理來說,過了秦漢時代,對秦始皇后代人的迫害已經消失,而嬴姓人也開始正常的繁衍生息,人口也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北京,河北等19個省份。但是奇怪的的是,到目前為止,嬴姓人口也不過一萬人而已。
  • 【揭秘】據說秦始皇的後代都在日本是真的嗎?
    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後裔活在當今世上,真的像有些書所說的那樣都被趙高和項羽殺光了嗎?
  • 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嬴異人?呂不韋?
    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這不但成為歷史上一個撲朔(shuò)迷離的公案,還是兩千年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照理說,秦始皇的生父是誰,有那麼重要嗎?有,非常重要。因為秦始皇可是統一中國的千古一帝啊!統一中國的意義,那是不必言說的。假如秦始皇不是姓嬴的,那可不得了了,原來兩千多年前,並非秦國收拾了六國,而是秦國被六國搞啦!
  • 始皇還有後人存世嗎?專家:若還能遇到那4個姓,可能是始皇后人
    這裡面絕大部分的姓都比較少有人提及,甚至是絕跡,有一個著名的姓就是其中之一,就是「贏」。不錯,它就是秦始皇的姓,那麼許多人一定會問了,為何秦始皇的姓沒有了?他還有後代嗎?告訴你,如果你遇到這四個姓,或許他們會是秦始皇的後人喲!
  • 揭秘姓氏來源:「東郭」確有其姓?「嬴」姓很古老
    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以女性為中心形成了若干母系氏族部落,為了區分不同血緣的部落,各個部落都產生了自己特有的標誌和符號,這就是最原始的姓。當時,部落成員進行族外群婚,子女出生時知母不知父。中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全部從「女」字旁,也恰恰反映了「姓」應該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
  • 司馬大話百家姓2:嬴姓人為何那麼少,他們真是秦始皇的後代嗎?
    到眼下,全國13.95億人口之中,嬴姓人口是比較少的,據說也就小數萬人,而且這些人,絕大多數都不生活在秦國故地陝西和甘肅,而在江蘇、四川、貴州、山東這些地方。那麼,這些人是不是秦始皇的後代呢?呵呵,雖然現在很多人,會誤認為他們是嬴扶蘇、嬴胡亥、嬴子嬰,但事實上,並不存在。他們是男人,按照先秦時候「女用姓、男用氏」的規矩,他們使用的是「氏」,即趙。也就是說趙政的兒子趙扶蘇、趙胡亥如此等等。
  • 現在還有「贏」姓嗎?有的話主要分布在哪裡?
    如果不是有秦始皇,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嬴還是一個姓。對於伯益的後人非子,受周孝王封為附庸,續嬴氏祀,定居於秦地,史稱嬴秦之後,秦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國,並由秦始皇剪滅六國,建立秦朝,按理來說,歷史上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的家族,姓氏都變得非常普遍,像唐王朝的李姓、宋朝的趙姓,都是大姓,但時至今日,卻很少有見到姓嬴的,這是為何呢?
  • 中華民族有11969個姓氏 有人姓"毒"有人姓"死"
    每一姓都有它的代表人物,當然,每一姓也都有不肖子孫。姓的出現有早有晚,比如姬姓,非常古老;媯姓,非常古老;姚姓,也非常古老。姓的出現有早晚,底下的人口數也有天壤之別,大姓一個億,小姓幾萬,都有。但姓與姓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大家千萬要搞清楚。  《百家姓》是不是記錄了所有的姓呢?如果不是,中華民族到底有多少個姓呢?
  • 秦始皇的後代真被殺幹殺盡了嗎?在日本竟然出現了大量秦始皇后人
    那麼,秦始皇還有後人在世嗎?看項羽當年所做的一切,應是不會放過任何和嬴政有關聯的人。而且,根據史書的記載,當年胡亥借假遺詔上位後,為了阻止他的兄弟姐妹們篡權,一點都不顧念手足情誼,通過各種方式,迫害他們致死。其實,史書可尋的秦始皇后人,並不多。
  • 很多人都搞不清的「姓」和「氏」,到底有什麼區別,該怎樣區分?
    可是你知道嗎,在最早的時候,姓與氏在功能和作用上,都有著不同的分工,姓氏是在秦朝以後才逐漸合一的。那麼,中國人最初的姓和氏,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呢?姓「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不論在血緣關係還是夫妻關係上,都是以母係為主,那子女自然也是從母姓。所以中國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皆是如此。
  • 真相 | 秦始皇應該怎麼稱呼?
    最初,姓與氏區分非常嚴格,同姓不同氏不能通婚,同氏不同姓可以通婚。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逐漸沒有了差別。秦始皇誕生在戰國末期,那時候姓氏區分還是比較嚴格的。秦始皇的贏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為中國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媯)之一,誕生於堯、舜時代。
  • 古人為什麼動不動就改名換姓?若不改名字的話,很可能就性命難保
    在明朝,一個人改名換姓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人則因為自己的名字和皇室成員的名字有著相同的讀音而改掉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則是為了不讓別人認出自己而更改了名字;還有就是皇帝給其他人改名換姓;最後,也有為了給自己轉運而更改姓名的人,並且,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 秦始皇到底是嬴異人子楚之子還是呂不韋之子
    我們先來看看史料怎麼記載:《史記》中,《秦始皇本紀》和《呂不韋列傳》裡的記錄有分歧,《史記·秦始皇本紀》:「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史記.呂不韋列傳》裡面的記載是這樣的:「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 為什麼好多人都分不清「姓」和「氏」的區別呢?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在先秦時,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到了司馬遷的年代就顯得比較模糊了。我們在看司馬遷的《史記》時就顯得比較混亂,恐怕連司馬遷都不明就裡。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我們做一「說文解字」即可,「姓」從女從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說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後代就都是同姓。如《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說文》更進一步作了解釋「姓,人所生也」。
  • 此姓曾是中國第一大姓,其始祖比秦始皇來頭大,現在卻排不進前五
    《百家姓》誕生之初,「趙」姓是一直排列第一的,可謂《百家姓》裡第一大姓,說到「趙」姓,其來頭竟然比秦始皇來頭還大。「千古一帝」秦始皇,嬴姓,趙氏(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