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別人的老師,《放牛班的春天》願每個人都能遇見良師

2020-12-14 老白電影集結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片子裡充滿天籟童聲,充滿人性的溫情,是一部會讓你靜靜流淚的電影。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影片中出現的人物。馬修老師:一個長像普通,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一直想要在音樂上取得什麼成果,但是顛沛流離多年後,一無所有。無奈之下,為了生計來到「池底學校」當老師。當面對一群無法無天的問題兒童時,他嘗試用音樂來感化他們。事實證明,在音樂的感召下,孩子們開始呈現出他們內心中陽光的一面。但是電影的最後,好不容易組建出一個合唱團的馬修老師卻被無能又殘暴的校長趕走。

其實,馬修老師可以說是一個想像中的理想的父親形象。他對我們很好,容許我們犯一些小錯誤,而且從來不會用粗暴的手法來對待我們的胡鬧頑。但他卻不是一個成功人士,只是芸芸眾生中極平凡,極普通的那一個。這說明自私的我們把他的那些春風化雨都視做理所當然,無需報答,那些其實改變我們生活的重要時刻,在成功後已經被漸漸遺忘,我們記得有那個人,但是我們卻已忘記他所做的一切,這樣我們才能驕傲的告訴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榮譽,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感恩。

校長:一個仗著自己的職位並且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時時刻刻都想著怎麼將自己的權力運用到極致,到處欺負弱小。他的霸道專制讓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選擇服從,並且不允許任何人來挑戰他的權威。馬修老師剛到學校時,見面幾句話,就將他的性格暴露無遺,比如回話時候要加上校長大人。校工受傷時,他毫不動情,甚至懷疑流血的老頭是在裝可憐。在他的世界,無所謂善,無所謂美,只有利害關係,對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對我有威脅的,那就是壞的,是絕對不允許的。

他代表了我們對主流社會的恐懼和蔑視。我們小心翼翼的生活著,防備他的「犯錯,處罰」原則,但是私下裡我們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偷他的錢,燒他的房,不屈的與其鬥爭。雖然這種鬥爭的方式實質上可以算得上是破壞,但是只要能讓他焦頭爛額,大發雷霆,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皮埃爾的媽媽:美麗優雅的單身母親,讓可憐的馬修老師愛過痛過,最後尷尬的坐在街頭的咖啡桌邊目送她搭上那機械師的汽車遠去。這也是我們潛意識中的母親形象,美麗並且永遠美麗。而且,大部分時候我們認為母親只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揚、一無所成的老好人馬修老師就只能單相思。因為平凡普通的馬修只能像父親一樣的對我們,但是不能真的成為我們的父親,他的相貌,他的職業都不配真的成為我們的父親。因為,他實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們拒絕這樣的人,但是我們不拒絕他像父親一樣的愛護我們。其實沒有人可以做我們的父親,最後母親為了我,把自己喜歡的機械師也放棄了,一生孤獨終老。捍衛了我們心目中聖母般的貞潔形象,可是我們呢?直到母親去世才回到故裡,這之前,我們真的還記得媽媽嗎?我們是否體會到她為了我們放棄了太多的幸福,這樣是否公平呢?

皮埃爾:電影的中心人物,「天使面孔,毒蛇心腸」,那位離開的老師這個評語前半句真實,後半句就有些惡毒了。他只不過是個敏感,自尊,些許自閉的孩子,就如我們一樣。既然得不到「當家」的讚揚,那就成為同類的偶像,將創造力化為破壞力,蔑視一切主流價值觀,包括真的,善的,美的,為了反抗而反抗。固執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們一樣,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會主動的去要求什麼,但是我們會為自己喜歡的事務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讚賞,則會更專心的去學習,因為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會做到最好。他和人的相處都是平等的,包括馬修老師,並不會因為他是改變自己的伯樂而過多接觸,他永遠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方面因為他的清高,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敏感多疑,他認為「他人即地獄」,甚至對自己的母親也不是完全信任。他是一個私生子,在他的成長曆程中,各種風言惡語,造謠中傷一定沒有停止過,這是他一生都沒有解開的結,甚至功成名就之後,因為對別人的不信任感,他選擇了獨身。當他發現馬修老師愛慕他的母親時,他從樓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馬修老師不要再接近。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親,這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影片結束時,馬修孤單的走出校門,皮埃爾只是和其他孩子們一起扔下紙飛機,並沒有更多的表示,因為他是皮埃爾,因為他是我們。

佩皮諾:他代表了我們的童年印象,傻乎乎的小孩子,但是還喜歡耍點小聰明,考試的時候,故作老套的跟鄰桌套近乎,卻得到一個5+3=53的答案。是啊,這就是我們的童年,被人欺負不知道如何解決,只有等待長輩的救助,自己認定的希望就會永遠等待。在照片裡,他位於第一排的正中間,正好在皮埃爾的下方,暗示著那是一個過去的皮埃爾。讓過去的皮埃爾跟隨馬修老師離開學校,正好能滿足我們虧欠馬修老師的地方,畢竟有一個孩子跟你走了,把你當作父親,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其實我們也需要一個父親,但是我們不敢或者不願承認,只有懵懵懂懂,不通世故時,我們才會安享最樸實無華也是最真的世間大愛。

看完這些,你是否和我一樣,發現整部影片都是一個自私孩子的夢呢?因為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設定都是以皮埃爾來設定的,只有他的幸福與自由,別人的生活全部都是他的陪襯,所以得出這個結論,如果你們要說那句馬修老師對體育老師的話:「你怎麼只看到骯髒黑暗的一面?「我也要用體育老師的那句話說:「在這?是的!」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人生大幸運,遇見馬修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老片子了,講的故事很老套:如何對待差生。說的道理也天下皆知:天底下根本沒有差生與優生之分,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其天賦才能未能被發現而已,老師就是要找到學生的天賦和潛能,並進行引領和教導。
  •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人都是潛力無限!
    作為一部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打破了音樂劇高雅藝術電影的怪圈,它以溫和敘事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溫情且充滿了正能量的故事。全片的「音樂」元素,搭配故事情節和背景很柔和地展現出來,一氣呵成,沒有任何衝突與違和感,是非常成功的一部音樂主題電影。
  •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老師值得被尊敬最好的回答
    如果要描述一個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那《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應該是最好的回答了。這部影片主要是圍繞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學校裡與一群孩子的故事。而不僅僅是把孩子教育成行屍走肉麵無感情的人;同時也讓我們從中了解到孩子純真的善良和偉大的寬容。馬修老師曾經說過:「永遠別說永遠,希望就在前方。」這是他反駁外界對這些孩子的否定與斥責,慢慢地,孩子們逐漸開始顯現出善良的本性,重新認識自我;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一個夢想,那是美好的,令人開心的;因此,合唱團水到渠成的建立了起來,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懷才不遇的老師對一群「問題少年」的救贖
    他讓孩子們寫下自己的名字,年齡,以及未來要從事的職業,當馬修老師翻看他們寫的資料時,他是驚訝的,每個人都寫了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他認識到這群孩子本性純良,也有著遠大的理想,他們只是缺少愛和引導,家庭環境和學習氛圍的影響,埋藏了他們心底的善良,只要耐心寬容,就可以挖掘出他們潛在的善良和純真。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被誇上熱搜,看哭了…總有老師偷偷愛過你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人這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師是種怎樣的體驗?」有人說:「就是能把一門自己討厭的學科變成熱愛吧。」有人說:「讓自卑的人從此變得明亮自信起來。」有人說:「學渣也能重新燃起對學習的熱情和希望。」有人說:「堅強、勇敢、責任……除了知識,從老師身上,學會了太多。」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葉佑健利用寒假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幹點事情。
  • 放牛班的春天:面對一群問題少年,這位老師是這樣教育的
    為人師者,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儘量多的愛一個人,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放牛班的春天》這部2004年上映的法國音樂電影,是電影史上教育題材的經典之作。正如學校的名稱一樣,這裡是被所有人遺棄的角落,他們只能待在池塘深處,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天空。沒有天生就頑皮的「壞孩子」,他們只是淘氣的天使在馬修先生沒出現之前,面對這群問題少年,家長們的做法是放任自流,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嚴厲的懲罰。但這群孩子終究還是等來了他們的良師—馬修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電影的主題就是教育,而教育可能是全人類最偉大的東西吧,它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是國計民生。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這世上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
    我們平時總被「別人家的孩子」所焦慮,也可能被孩子用「別人家的爸媽」反擊過,那你想過「別人家的老師」是怎樣的嗎?有一部2004年的法國高分電影(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感染了無數人,尤其是老師,很多老師關於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啟蒙,就來自這部電影。
  • 《放牛班的春天》
    池塘之底馬修這裡只有鐵門、牢房、冰冷的空氣還有盲目反抗、衝撞、瘋狂的撕扯他們厭惡我們//馬修所有人都說我們無藥可救還有曼妙的音樂//馬修星期六的等待總是有道理的等來黎明、等來燈塔等來不朽的你馬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放牛班的春天在哪裡?
    我們班的英語課,簡直就是那個《放牛班的春天》裡面的那個放牛班,你佔不了便宜的。」「還放牛班?我一人抽兩個耳光,看誰還敢在上課的時候搗亂!」也許是說了大話無法收場而惱羞成怒吧,我又展現了我的潑婦本色。「喲呵!」父子倆人同時給我喝了一個倒彩。「如果你敢動手打學生,家長馬上告訴校長,然後你就下課了!」兒子似乎很熟悉這套程序一樣,一臉的得意中夾雜著幸災樂禍。
  • 沒收到鮮花罵學生的老師,可有《放牛班的春天》馬修的一半素養?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裡的音樂老師馬修,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老師形象。這個辱罵學生的老師,連馬修的一半素養都沒有。01 每個學生都想遇見的老師二戰結束幾年後,落魄的作曲家馬修,來到一個被叫做「池塘之底」的男生寄宿學校當學監。
  • 《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的三幅畫像
    作者:湯雪灝又到教師節,談起關於老師和教育的影片,觀眾很容易想起《放牛班的春天》。它在以溫暖、樸實的情感讓觀眾感動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態度。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曾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放牛班的春天》:非要由老師繪製孩子的春天?家庭教育在哪裡?
    一提起《放牛班的春天》,不管是看過還是沒看過,都一定知道它的大名。這部於2004上映的電影在外國評分並不高,在IMDb上只有7.9分,在外國人眼裡或許這部和其他電影沒什麼區別,但在中國人心中,卻一直是9.3的高分成績。
  • 重溫經典,你可否還記得那個池塘之底(放牛班的春天)~~
    (大家應該…基本…大概都看過吧)這部影片有著意義非凡的教育意義。老師和學生幾乎都看過這部影片,大部分學生應該是老師放給同學們看的吧。小故知也是呢,不過小故知忘了是什麼老師放的了,但是這部影片小故知可是印象深刻,直到現在還在反覆的觀看呢(小故知覺得真的炒雞好看(。・ω・。)ノ♡)放牛班:這是一種俚語稱呼,在臺灣,「放牛班」就是指初中的不升學班(個人理解應該就是差班吧,,Ծ^Ծ,,)影片中,是馬修老師驅散了池塘之底的孩子們的冬天,帶來了春天。
  • 《放牛班的春天》|何以為師?
    而近日,我也看到了朋友分享的一則消息:一個小學的女老師,因為懷孕生二胎,被家長聯名告到校長處,列舉的幾條原因可笑至極,其中就包括擔心她懷孕耽誤孩子的課程。我回想《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思考&34;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還站在了家長、社會的角度,來審視什麼樣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的問題。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同樣是差生,他們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名字好像並不怎麼起眼,很多人或許在看到這部電影名的第一刻就選擇了略過。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確是一部經典,尤其是對學生和老師關係的刻畫上,反映地尤為深刻。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所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學監,他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問題兒童,他們如同被放棄的、骯髒的池塘之底的爛泥。 而馬修就是這個「放牛班」的春天,他通過「友愛」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帶來了希望,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圖)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一直以來都把「學師德,行師德」放在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在11月24日政治學習時間,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集中會議室觀看了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並以此作為師德學習的內容之一組織教師展開討論。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故事徐徐展開。劇中雖然簡單純樸卻能觸及靈魂的音樂和緩緩流淌的劇情,讓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留下了色彩清麗的一筆。代課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學校報到這副畫面展示的是馬修老師初次來到輔育院的場景,這時的他在多種領域的嘗試都失敗了,整個人很失落沮喪,對未來很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