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百度百科》
哲學研究的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問題,這個最基本、最普遍指向了宇宙萬物的統一,因為哲學的目標是建立普適宇宙萬物(包括人)的世界觀。
「哲」,金文由折+心構成。
「折,造字本義:動詞,用斧子將樹木砍成兩段。」——《象形字典》
從「哲」漢字構成上看,「哲」是被「一分為二」的事物和「人心」的組合圖景。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這一圖景。
人的一切覺悟、認知、作為以「事物的可分離,人對事物的分辨」為基礎,以 「人對事物的分辨」為開端
1、人的一切覺悟、認知、作為以「事物的可分離,人對事物的分辨」為基礎,以 「人對事物的分辨」為開端。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人不能分辨宇宙萬物的異同,不能分辨時間、空間的差異,人的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萬物混同,沒有差別,沒有物我之分,人建立不起任何的覺悟、認知(包括概念),人的作為和不作為也就失去了意義。
比如:「人研究哲學」,這五個字及其指代的事物之間,若是混同為一,人的認知裡就建立不起任何有用的信息,人就無法進行研究哲學的作為。
宇宙萬物的相互聯繫、可統一性,是人的一切覺悟、認知、作為的前提。
2、宇宙萬物的相互聯繫、可統一性,是人的一切覺悟、認知、作為的前提。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人所感知的花花世界的萬事萬物間沒有任何聯繫,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不存在任何規律,人的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人還是建立不起任何的覺悟、認知(包括概念),人的作為和不作為也就失去了意義。
還是比如:「人研究哲學」,這五個字沒有固定的內涵,它們所指代的事物沒有任何聯繫和規律,人的作為沒有任何的規律,人研究哲學就是一個一團亂麻的、毫無意義的作為。
哲學的產生和解題過程脫離不開人的參與
3、哲學,是一個人對自身和這個世界提出的一個問題,它的產生和解題過程脫離不開人的參與。
我們可以試想:不管這個世界是一個混同的事物,還是是一個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如果脫離了人的參與,這個所謂的世界,和人又有什麼關係,它於人又有什麼意義?人對和人無關的、對人毫無意義的事物,提出不提出問題、解決不解決問題,又有何意義?
哲學的普適性
4、哲學的普適性
「哲」的圖景的以上三條釋義是具有普適性的,人的一切問題及其解題過程、一切目標及其實現過程,都脫離不開以上三條釋義,所以,「哲學」在人的世界裡,是具有普適性的。
所以,哲學建立在分離、分辨的基礎上,以被分離、被分辨的事物的相互聯繫、可統一性為前提,哲學是一個人對自身和這個世界提出的一個具有普適性的問題,它的產生和解題過程脫離不開人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