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有一些人,對外人客客氣氣,但對父母卻不友好,易發脾氣,這種現象可用「外面慫,家裡橫」形象概括。這就讓人納悶了,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凡事皆有因,而探究其原因,不外乎因下面這兩個因素所致。
其一,從小在原生家庭裡,親人之間的溝通不夠理想,出現了問題。
可以說其經歷的家庭環境中,沒有感受過好好說話的氛圍,沒有在意識中形成好好說話的習慣。一般來說,這種家庭中,家人之間雖有親情,但相互嫌棄,相互抬槓,似乎總看對方不順眼,要用不好的言語兇狠地對待對方才行。
正如我一個朋友所說,從小時侯記事起,他的父母之間對話,從來沒見到像別人家那樣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地交流。他說他的父母之間說不到三句話就要吵起來,他感覺他爸爸特離譜,說話像吃了火藥樣般一點就著,大吼大叫的。就算平靜時說出的每一句話,也都是攜槍帶棒般的,讓人聽著很刺眼很不舒服。
他曾經也覺得這個習慣不好,也曾想好好說話,想對別人說一些柔軟的話。但是在那種氛圍下,在那種語境下,不自然地他說話也硬梆梆、惡狠狠地,似乎只有這樣才不顯得做作,是脫口而出最合他本意。他說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時是根深蒂固的。現在他已清醒意識到這一點,並逐步在改變。
其二,在於我們自己的修養不夠,思想幼雅,沒意識到這現象所折射出的心理病態。
可以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父母對有點小心翼翼,變得容易遷就我們,事事都願意讓著我們,只要我們開心。時間久了,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並且有時會對父母的嘮叨或節省等充滿不屑,甚至有時對他們任性無禮、毫無顧忌。
其實之所以敢這樣,只是因為我們知道,無論兒女如何出格和任性,父母是不會計較和埋怨的。而父母之所以如此能夠無怨無悔地、不予計較地承受子女的蠻橫無理,也完全源於他們對子女的關心和疼愛。
因為他們明白:子女大了,有了自己的天地,會漸漸遠離他們。所以他們更眷戀子女,更想疼愛他們,所以只要感覺讓子女開心快樂,自己受一點委屈,又有什麼關係呢?
雖然我們對父母任性,但是對於上級或同事,我們卻是彬彬有禮。甚至對於陌生人,都禮貌有加,不敢隨意冒犯。因為我們知道,得罪他們後,不一定會有好果子吃,說不定吃不了還得兜著走。
特別是對於那些我們不知其底細的陌生人,說不定區區一點小事他們都會發作,會痛打別人一頓。這樣的後果我們是不願承受的,所以為了減少風險,我們就會更加遵守規則,更加文明一點。
當知道了問題的來源,那麼我們解決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
對於第一種情況,我們可以這樣想,雖然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一點負面影響,但是人終究是要成長的,是在不斷蛻變中前進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不足的時候,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並且讓傷口漸漸癒合,而這就是成長的力量。
對於第二種情況,我們更容易做出調整。我們應該明白,長大後我們終究要離開父母,而父母也大概率地最終先我們而去他。所以在這有限的時光裡,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份情感,關心、愛護和尊重父母,陪他們過一個幸福的晚年,以免以後產生「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
在行文結束之際,真心祝願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在外受人歡迎、在家父母喜愛的懂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