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這個事情好像不用教,每個人天生都會。唯一的區別是發脾氣多少的問題。
在原生家庭裡,父母很少發脾氣,那麼大概率孩子一路成長,也很少發脾氣解決問題;在原生家庭裡,父母發脾氣的機會比較多,那麼大概率孩子是一路發脾氣長大的,而且這個脾氣也會發到父母身上。
如果大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些地方發脾氣的人還是挺多的。比如,農村、城中村、老舊小區、低收入低文化區域,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天經地義,很多年齡80後以上的人小時候,幾乎都小時候都被發脾氣的父母打過,那會兒勸架都這麼勸:行啦,打兩下得啦,孩子還小呢,長大就懂事了。
自己原生家庭這樣,基本很難控制住潛意識的衝動,一旦情緒控制不住,就會發展成發脾氣,打孩子。
發脾氣可以解決問題嗎?
不可以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複雜化。
在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
如果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
其實很好理解,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發脾氣也許是本能(本我在起作用),也許是防禦機制的體現(自我在起作用),控制住發脾氣壞情緒是潛能(超我在起作用)。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也是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和超我都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
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 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終止了快樂原則。
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了解了本我、自我、超我,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害。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發脾氣的動機1.憤怒。2.習慣。3.無奈。4.無能。5.控制。6.工具。以上沒一個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除了受本我控制,就是自我調節失敗的產物,只有把發脾氣當成一種工具貌似算一種理性分產物,還得看發脾氣的次數和結果質量怎樣。
發脾氣得到的結果。1.更生氣。2.全家情緒不好。3.引發家長間的爭吵。4.傷害了孩子,沒解決問題。5.孩子暫時接受了,自己默默消化負面情緒。以上沒一個是好的解決結果。實際上,發脾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更複雜。經常承受負面情緒會讓人變得消極,焦慮,自我認同能力差,自卑,行為偏激,不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緒,抑鬱,甚至精神出問題。
為什麼結果不好,大家還是願意發脾氣呢?
1.本我太強大,不願意成長,一直活在原生家庭裡,感情沒有在新生家庭被療愈,自我沒有得到有效發展。
2.貧賤夫妻百事哀,需要多賺錢。倉凜實知禮儀,衣食足知榮辱,物質富足了,精神也會跟著改變。
3.生活環境不夠積極進步。橘生江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人是環境的產物,孟母三遷也是為了造就一個更好的孩子。
總之,你所發出的每一顆粒子最後擊中的一定是你自己。不管你是真的為孩子好,還是為自己好,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去殺機,養喜神!
好運氣喜歡樂觀、開朗、幽默、積極的人。
也許還有別的,歡迎大家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