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有趣的故事講述了它的起源,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時鄭成功攻打,很快取得勝利。荷軍怒之藏糧,鄭軍缺糧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海蠣)、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後來就成了閩南地區的一道美食。這道美食就是偉大民族英雄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所創流傳至今。
蚵仔煎最原先就只是蚵仔番薯粉混合煎成的餅,而其他調料就是後來人民為了增減香味,提高口感而增加的,並不沒有說這麼做正宗,怎麼做不正宗。其實正宗不正宗也沒那麼重要,合自己口味才重要。
材料:蚵仔(海蠣)番薯粉、大蒜苗、姜、蛋、油。調料:鹽(蚵仔原有很好的鮮味,我連味精雞精什麼的都沒放)材料的量是蚵仔500克、番薯粉150克、大蒜苗2棵、薑末10克、鹽3克,蛋3個、油200克(我煎成兩盤)。
1、洗蚵仔,把蚵仔放在笊籬裡放些鹽,盆裡放水泡於其中,用手輕輕攪拌,不要用力抓會破,蚵仔破了就變味了。攪拌一會兒撈出底下會有殼,再攪拌一兩遍,底下沒有小殼碎就可以了。放在笊籬瀝乾水分,水分多就很容易散,不成塊。
2、切大蒜苗,切細點,姜剁末,蛋放點鹽打散,這些料頭備用。
3、把瀝乾水分的蚵仔、番薯粉、薑末、大蒜放一起加上鹽輕輕攪拌均勻。
4、熱鍋下油(100克),油溫燒高點到8成熱,然後關火涼到四五成熱。這樣比較不會粘鍋,用生鐵鍋也可以像餐館那樣燒鍋滑油。沒有先熱油番薯粉煎的時候是很容易粘鍋的。把攪拌好的蚵仔倒入鍋中,把鍋底油淋點在上面,比較不會粘到鍋鏟上。用鍋鏟輕輕攤開,用中小火慢煎。在煎的時候要邊搖一下鍋,才會受熱均勻也不易粘鍋。到上面的番薯粉部分開始變色就要翻面了,翻面時可以把底油倒出比較不會濺出來,等翻過來再到回去,翻面最好是用翻鍋的方式,用鍋鏟容易散,只是影響美觀,不影響食用。大概煎七八分鐘翻面。
翻面後還是用中小火慢煎,中間還得不斷搖一下鍋才會受熱均勻。翻面煎5分鐘左右就熟了。
5、煎熟把打好的蛋液沿鍋邊倒下,用小火加熱,可以蓋上鍋蓋蛋熟得比較快。
出鍋時小心點,也還是容易散。就這樣一盤鄭成功和他軍隊原創流傳至今的地方經典美食就好了。可以放幾根香菜點綴,有愛吃甜辣醬或沙司的可以往中間倒點。
我比較喜歡外皮脆脆的,煎的時間久一些,減一兩分鐘也是會熟的。
煎好的蚵仔煎外脆裡嫩,鮮味十足,還有蒜苗和姜的香味。
蚵仔(海蠣)性味、歸經:甘,鹹,平,歸肝經,微寒。所以體寒者可以多加點姜,稍微煎幹點,雖然美味也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