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產興起,中國的國際教育也越發紅火。
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的國際學校約300多所。[1]
僅7年後,這個數字就幾乎翻了倍。2017年,中國以734所國際學校,成功登頂「國際學校最多的國家」。
並且,近半數國際學校,都在近10年內建起。[2]
從1980年的「第一所」,到2017年登頂「第一多」,國際學校在中國的擴張,只用了區區30多年的時間。
這似乎是中國速度的又一場勝利。
但對家長來說,這並不算好消息。
大批家長不得不面臨難題:選校難度加大,訪校數量從個位數驟增到兩位數。
即便每個周末奔忙於開放日,家長論壇上,也有許多媽媽高呼「看不過來」,「選校真難」。
而更讓家長焦慮的是,搞教育不是搞基建。
基建要快,教育卻不可不慢。
「中國速度」催生各地新辦學校,
這些學校質量如何?
對此,某教育機構工作者這樣寫道:
「目前國內的國際學校大體上有三種:
純粹引進英美加澳中小學課程的學校,部分引進課程的學校,和只掛名無實質課程的學校.
學校的情況可以說千差萬別,甚至有很多學校的情況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很難知道。」[3]
總結起來就是,隨著國際學校的規模化複製,相似的「問題」也被不斷複製:
其中,最大的問題即 「課程趨同」。
***
知名數據機構艾瑞諮詢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
雖然面向全球輸送學生,但國際學校「課程體系」的主流仍被三大課程牢牢制霸:
A-Level,IB及AP課程。
三種課程雖然在英美留學圈備受歡迎,但分別存在著不同問題:
「偏應試教育」、「考不到高分意義不大」、「學生課業重」。
圖片來自:艾瑞諮詢研究院國際學校發展藍皮書
以A-Level為例,要想考入牛津、哈佛這樣的名校,基礎要有3個A(百分制80分-90分),一些熱門專業甚至還會要求一個甚至兩個A Star(百分制90分-100分)——
能做到的學生極少。[2]
正因如此,國際教育,看似舶來,卻在中國模式下,正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分數之爭。
這引發了許多教育界資深人士的反思。
上海諾美學校劍橋中心校長:James Waldron
曾在中國最大國際教育集團之一的協和教育集團任教長達14年的James Waldron即是其一:
「課程設置趨同,這不是國際教育該有的樣子。」
國際教育當務之急:
個性化、個性化、個性化
Waldron是一位英國人,但他卻把人生20多年留在了中國。
20年時間,既給了他一個中國名吳道仁、一個中國家;
也給了他在協和供職,實現中西教育融合的14年。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國際教育探路者,協和自1993年發展至今,僅在上海就有6座分校,位列辦學集團的TOP5,是國際教育圈子裡的「老大哥」。
但就在今年,曾切換協和6大校區和部門的 Waldron,選擇加入了上海諾美學校。
James Waldron 在K12教學,劍橋課程、IB課程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對中西融合全面教育、學校管理有著獨到的見解;多次發表論文和行業重要峰會演講。
驅動他離開的,正是「國際教育同質化」的現狀。
在國際學校課程被三大標化考試牢牢制霸的的背景下,擅長考試的中國學生,一方面通過國際標化考試迅速與國際教育「並軌」,
另一方面,也越來越急功近利:
學生個體的閃光點不再重要;
高分,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再次壟斷升學。
國際教育,正變成「國際應試教育」。
但好在,課程改革並不只是James個人的雄心。
一批國際教育改革先行者,在諾美與他為伍。
他們棄用了三大主流標準課程,重寫了一套「諾美體系」,又名「一基、雙軌、四通道」。
為了強化學生英文能力,夯實理化學科基礎,為高中階段學習打基礎,他們用中國本土課程和IGCSE Foundation融合,作為高中預備階段學習的銜接。
「一基」的好處,就是讓學生在「初始化」階段,就開拓出不同的「技能樹」,為以後留選擇餘地。
到了高中,孩子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
在雙軌中自由選包括美國高中課程(參考美國各州共同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AP、英國IGCSE+A-Level課程和藝術方向特色課程。
「四通道」即諾美四大特色班,諾美菁英班、諾美藝術大師班、諾美音樂大師班以及諾美體育衝藤班。
諾美音樂大師班的同學
Change the world starting from the classroom.
改變世界,從改變課堂開始。
——James Waldron
同步中國中學核心課程和國外課程體系,實現中西融合和個性化教學;James和同事把這套新寫的課程邏輯稱作:
「一場在中國進行的國際課程改革」。
放棄了競相被複製的標準課
卻幫更多孩子找到雄心
同樣是傳統國際課程的「堅定放棄者」的,還有上海諾美學校校長助理,主管升學部與學生處工作的 Alice 賴玲鳳老師。
她建立了完善的升學指導體系及升學指導課程
所教學生大量入讀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等名校
在她的履歷中,既有著上海另一知名國際高中升學部主任的職位記錄,更有著10餘年的海外升學指導經驗。
一個讓人由衷稱她為「前輩」的數據是:
她帶領的6屆畢業生,
21%入讀了美國TOP20的大學,
包含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等名校。
Alice認為,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把學生框定在一個固定的模式裡進行統一教學。
「從工業革命開始,我們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
我們的教育卻還保留著200年來的固定模式,現代的教育是為培養社會固定崗位需求而制定。
我們將教育劃分固定年級固定年齡,要求學生在既定的時間既定的環境完成學習,並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作為一名女性教育者,Alice有幸享受另一雙重身份:
一位育有兩個孩子的母親。
成為母親,讓Alice更關注孩子是否在教育中得到「快樂」。
「在諾美,我們希望學生能在快樂中接受教育。
諾美的核心教學方法是DPP理論,Data Driven數據導向, Project-based項目制探究, Personalized差異化。
我們通過MAP測試,使用數據導向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徹底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追求在既定時間完成既定教學。
培養孩子對學習的信心,掌握知識點,再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除了努力給學生製造三類接觸,諾美還希望能培養學生有全局性理解的能力。
(註:三類接觸是一種認知、學習過程。與一類接觸-聽過這個知識點,二類接觸-自己學習這個知識點是遞進關係,三類接觸是學生對一個知識點的最終級認知形態。)
「具有全局思維的孩子,是真正能從人群中分化出的10%,這部分孩子能脫離於按部就班的程序,全面去分析與一個事件相關的因素,最終產生自我定向能力。
與這10%的定向孩子相比,其他90%,就更像我們說的吃瓜群眾,會經歷更普遍的迷茫,容易不知所措。」
值得一提的是,諾美集團也在學校課程改革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作為國內國際教育最早一批踐行者,2004年至今,他們一直主攻引進各類國際課程,幫助中國學生接軌到國際教育體系。
04年以來,諾美一直堅持引進各類高端國際課程
然而,縱使權威機構和赤誠的教育者共同發力,在IB、AP、A-Level制霸的國際教育課程江湖,諾美體系課程也始終「小眾」,始終」非主流」。
對奉行中庸的中國家長來說,這似乎是「用孩子的未來下注」。
諾美這條「自創險路「,真能通到「坦途」麼?
一個班200個名校Offer
其中50個是TOP20
「100%進入TOP100,50%進入TOP50,30%進入TOP30。「
「人均Offer數=6.7。」
如果以不同排名榜單來看,還可以得到這樣的統計:
100% USNEWS Top100;
100% QS Top 60;
100% Maclean's Top 10。
2020放榜季,諾美交出這樣的答卷。
諾美2020升學捷報,詳細可在官網查看
用教育理念給家長建造「空中樓閣」時,諾美也用升學結果,建了一座讓家長安心的堡壘。
此外,它還是美國NCA CASI, NWAC和SACS CASI認證的候選學校;也以高分進入全球著名學校質量認證權威組織AdvancED的最終審核名單。
(註:AdvancED即現cognia,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由專業教育者組成的非營利性機構。目前整個上海地區只有協和萬源城校區獲得AdvancED認證。)
***
所有捷報裡,有這樣一位拿到約翰霍普金斯音樂學院Offer的林同學,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林喜歡音樂。
在諾美,他搞了人生第一支樂隊。
但相比於其他父母對孩子夢想的「無條件支持「,十幾歲的他卻已經聽過不少否定。
「父母覺得我是三分鐘熱度、老師覺得我不好好學習、同學覺得我音樂半吊子。」
「當時的自己非常崩潰,特別想要去證明自己。」
於是,他寫出第一支樂隊歌:New World,表達反叛、自我和抗爭。
至暗時刻,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來自諾美音樂老師 Dr.Mamedov。他說:
「音樂是很主觀的東西,總有人喜歡你的音樂,也總有人不喜歡;
我們需要用平靜的心去對待。」
Nikita Mamedov 博士,曾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任職。
加入諾美後,他制定了針對性的音樂教育計劃,搭起音樂教學的框架。
他對林的評價是:
「林所展現的天賦和才能是極少見的;
音樂就是他呼吸、存在的方式。」
某種程度上,Nikita博士其實扮演了林的父母也未能扮演的:
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一個提供建議、幫助,而非打壓、否定的長輩。
對一個浪漫而充滿野心的少年 ,這種無條件的情感支持、合理的發展建議,無疑至關重要。
「(這)讓我在這個音樂路上可以全身心的做我自己,做我喜歡的音樂,讓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想,這也是約翰霍普金斯這樣優秀的院校所看重的品質。
雖然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怎麼樣,但是堅信自己會創作不停,作曲至死。」
「人均6.7個牛校Offer」
100%進TOP100
50%進TOP50
30%進TOP30
好看到「不真實」的升學,
諾美真的做到了麼?
掃描下方二維碼,
預約畢業典禮暨開放日,
跟諾美就讀學生現場探秘!
誰在諾美教書?
阿斯頓馬丁設計者導師
藤校招生官,賓大校友招生官!
學校理念固然重要。
但孕育「好教育」的土壤,仍然在人;在傳道、授業、解惑、提供情感支持的老師身上。
那麼,是誰在諾美,「以人照亮人」呢?
>>誰在諾美教藝術?
英式傳統豪車阿斯頓·馬丁現任設計師、路虎現任設計師的導師 Paul Denison;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博士,全球設計大師 Ola Handford;
Artslink英語教學主任, InitialView初鑑美國大學面試官 紀承安/Jim;
以及倫敦時裝周和巴黎時裝周任珠寶設計師的Yvonne;
蘇格蘭國會大廈做策展人的Suye;
正在諾美教設計。
>>誰在諾美教菁英課程?
傳統課程的「堅定放棄者「,讓「21%學生進入TOP20」的Alice 賴玲鳳,正在帶隊諾美菁英班。
她也帶出一批「諾美升學指導幹將」:
其中既有布朗大學的藤校碩士,復旦大學博士後,雅思口語滿分的「天生學霸」;
也有在留學申請領域紮根已久,受聘於美國ESL語言預科中心,任SAT學盟學術委員會委員,在智課教育,上市公司COLES MYER集團供職過的「申請一把手」;
還有劍橋全球英語教師,AMC課程主管,擅長AIME,PUMAC, HMMT等高階數學競賽等「競賽咖」。
菁英班導師,平均升學經驗為6.53年,人均留學年限5.12年,人均授課經驗8.31年。
>>誰在諾美教音樂?
給了林同學無條件的學術支持和感情理解,幫他走進約翰霍普金斯;
在18個國際會議分享研究成果;發表15篇關於音樂教育,歷史,理論和表演實踐的同行評審研究文章的 Nikita Mamedov 博士;
正在諾美教音樂。
他在《音樂學與文化科學》、《國際音樂科學雜誌》、《科技與藝術》《國際信息與教育技術》、《有關新音樂概念與啟發教育的國際會議記錄》發表作品;希望通過項目學習,進行全面的音樂教育。
>>誰在諾美教體育?
據美國大學統計,同等學術水平下,學生運動員的錄取率是普通學生的1000倍。
常春藤盟校以及大多數精英學院,為運動員預留了約20%的招生名額。
在哈佛的錄取因素中,運動員以6.33的加分項獨佔榜首,而優秀的學習成績只能獲得1.31分的加分。
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友面試官;
普林斯頓大學校友面試官;
哈佛大學的擊劍隊隊長;
斯巴達勇士賽創始人;
英國TOP20學校體育導師...
組成「衝藤大師聯盟」,正在諾美教體育。
現場認識諾美首屆畢業生,
和校長面對面聊升學!
做「課改」,「愛」學生,「信」學生。
透過James、Alice、林同學與Dr.Mamedov的故事,我們看到的諾美,似與其他學校皆有不同:
在中國耕耘15年之後,這所學校仍能保持對教育的新鮮感,仍能把「夢想」、「改革」這樣的豪情掛在嘴邊,仍能用「人點亮人」.
閱校無數,也終覺動容。
文章結尾,也要給大家帶來一個好消息:
就在本周五(6月26日)
諾美將以盛大的陣容啟動
首屆畢業典禮暨校園開放日活動!
與其說是「首屆畢業典禮」,不如說是「帶孩子參加party」。
屆時你將看到:
時任諾美學校副校長的Andy Zhu,將以其從事教育近三十年,11年省重點中學教育教學、17年國際中學教育管理經驗,培養千人進世界名校的經驗,和家長面對面、現場答疑升學問題;
諾美學校招生主任、劍橋中心招生主任、美高中心招生主任三人組成的「入學規劃團」,也將現場幫大家一對一入學規劃!
諾美第一屆畢業生準備的表演、藝術DIY和特色集市,現場了解諾美第一屆畢業學子最真實的情況!
校內大咖、管理高層、諾美就讀學子齊上陣,
這次活動完全是:
「一次把諾美看穿的機會」。
這天的畢業典禮暨校園開放日,
也是今年6月份最後一場開放日活動!
請你一定別錯過!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預約:
更多關於諾美學校資訊,
盡在諾美學校官方公號:
參考資料
[1]2019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
[2]2019年中國國際學校發展藍皮書
[3]https://www.jiemodui.com/N/82979.html
*市場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