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5歲的時候,我曾經給他買過一套美國的小學教材。這套教材裡,語文課本目錄後的第一頁,用整頁的篇幅寫著「we are special」(我們是特別的)。
我想,這也許就是教育理念的不同。
美國重視個性化培養,認為每個「特別」都是好的。這種觀念與我國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我國是同化教育,跟大家一樣就是對的,不一樣就是錯的。家長也不接受不一樣的理念和生活理想。
我有一個同學,她的兒子從小非常喜歡做飯,他的理想就是做廚師,但,高考後,她還是讓兒子選擇了交通行業,儘管我也幫他找了培養廚師的本科學校。
畢竟,在多數的家長眼裡,廚師的行業終歸是不入流的。那句「姐,遇到新東方廚師,就嫁了吧」,終究是虛構的。
在很多西方國家,家長並不會覺得廚師有什麼不好。他們與其他職業一樣,僅僅是行業不同而已。
而在我國,行業的三六九等劃分根深蒂固,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被認為是下等的行業,會有人看不起,有時連從業者自己也會覺得不如人。
勞心者的地位遠勝於勞力者。幾千年的文化不是那麼容易改變。因為這樣,家長為孩子謀劃的出路就很單一了,很難實現個性化教育。
這些年,很多家長開始覺醒,為孩子尋找各種不同的發展道路,讀經班、在家上學、出國等等,都成了家長們嘗試的途徑。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國外與國內個性化教育的實踐都開辦的學校。
但是,中國化的個性化教育除了在家上學稍有成就外,很多都被功利化,僅僅為了掙錢,而迎合家長的心理罷了。
夏山、華德福、伊頓等一批秉承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的學校也如雨後春筍,飛快的生長起來。
這些學校的理念都是沒錯的,然而,在我國的土壤中是否適合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適合才是最好的。
對個性化教育而言,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中綻放,是當下最應該卻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夏山學校的創始人尼爾說:要相信學生,給學生以自由和自主性。在這種理念下,夏山成為一所獨具個性的學校,是富人性化的學校。尼爾認為,培養一個快樂的清潔工,遠比培養出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學者要強得多。
學校不強制上課,比如一個孩子,5歲到夏山學校,17歲離開時,已經在學校呆了12年,而這期間他沒有上過一節課。
作為中國的家長,能接受嗎?多數中國父母認為學校書本的知識和考試分數才最重要,做任何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是不應該的。有幾個家長能夠接受孩子到12歲還不識字?有幾個家長能接受孩子從小放棄考大學?
這樣的觀念,教育出來的孩子只能是」書呆子「,只能是整齊劃一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就談不上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人生。
孩子們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於是,很多的孩子厭學了,很多的孩子有網癮了,很多的孩子精神不正常了,還有很多的孩子自殺了。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再不解決,只會有更多的孩子有問題!
然而,解決之路又在哪呢?
讓每個孩子都在教育裡被尊重,是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唯有尊重個性,才能讓個性潛能和優勢得以發掘、發展,讓每個個體找到他獨特的價值。
而這些,都有賴於教育理念的改變。
個性化教育在中國實現的第二個難點是衡量標準。
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個人雖然簡單,看似公平,卻會抹殺掉孩子的特長,顯然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發現學生長處,讓他們獨特的個性能夠表現出來,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生長的那一處裂縫。
了解學生的個性,找出適合他們生長的方向。因材施教,讓每個人每個夢想都有生長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朝著他們覺得明亮的方向自由生長。
這是教育的本質。
而現行的教育,正在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孩子,那就是成績。老師、家長都這樣,中考、高考也這樣。所以,個性化教育的另一個難點是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考核標準。
最好的教育是要開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進行自主的學習。
所有的課程和教育活動都是為了這一目的。只有主動學習,才能真正的成為一個愛學習、有大作為的人。
只有個性化教育才能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因為人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永遠是不知疲倦的。
現在的教育,並不以此為目的,或者忽略了這個最根本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們像」機器人「一樣的記住那麼多知識。
我國現有的教育,離個性化教育還很遠。不僅是公辦體制學校,民辦學校也是。
家長觀念、社會價值觀、考試制度、評價機制,這些不改變,個性化教育永遠是個遙遠的夢,中國孩子一代又一代的夢。
最後,我想以基督教的一首歌《世界有你會更美好》作為結尾送給孩子們:
世界有你會更美好,
沒有人能象你……
在這個世上,
你是唯一……
沒有人能取代你……
要讓孩子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取代他。
這才是個性化教育的開始。
我是女博士夏項,與你一起奔向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