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晚上洗完照後看自己是不是超級帥或者漂亮,這一時間段就被稱為一天的顏值巔峰期。
現在我來告訴大家到底是鏡子裡的自己真實還是照片裡的自己真實,肯定有很多人照鏡子的時候感覺自己長得還可以,但是一拍照片就感覺特別醜。
正常來說鏡子裡的自己會比照片裡的自己更加真實,鏡子裡的自己是動態的,通常人們照鏡子的時候都會找最好的角度跟表情,所以看起來會好看很多。
照片裡的自己並不是那麼真實的,因為影響效果有很多因素。
鏡頭焦距與廣角畸變
相同傳感器上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在樣片的對比下會有明顯的差異 。「無論是定焦鏡頭,還是變焦鏡頭,在目前所有的照相機鏡頭中,當焦距在85mm以下時,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畸變像差的問題,知道焦距越短畸變像差就越大的問題了。」
光線跟角度
光線對一張照片的影響是超級大的,好的光線看起來人會白很多顯得更立體,有一句好不是這樣說嗎一白遮三醜。好的角度也會使人的臉看起來更小更好看
最重要的就是 美顏 美顏 美顏
這個才是最有影響的,中國的ps術可不是跟你開玩笑的啊
凍臉效應與左臉效應:
這個也是一大原因,由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靜態臉相對動態臉沒那麼有吸引力的現象稱為「凍臉效應」。
大腦對一個相貌進行處理時還會綜合面貌特徵在不同位置、角度下的數據,將其平均化,形成一個立體抽象模型,當再見到該面孔時,大腦會自動篩選相貌特徵與腦內建立的模型相匹配,而動態的面孔更容易激活相貌識別匹配的神經機制,會讓人覺得動態的面孔看著更自然、舒服。相機產生至今的時間相比人類大腦進化的歷史可以短到忽略不計,所以大腦對於相貌的處理是需要動態信息的,靜態的臉會帶來很多的「不真實」情況。
曝光效應
這是因為曝光效應(Exposureeffect)。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發現,僅僅在一群不懂中文的美國學生面前,多次呈現一些漢字,而另一些漢字則更少出現。最後這群學生就報告說,更喜歡那些看了更多次的漢字。後續的實驗發現,給人們拍很多照片,一部分進行鏡像處理,而另一部分保持原狀。人們會更喜歡那些做了鏡像處理的照片,因為人們經常從鏡子中看到它。而他們的朋友卻覺得原版照片中的人更漂亮,因為那才是他們眼中經常看到的你。
綜合上面來看就是鏡子裡的自己比較接近真實的自己,也想提醒一下各位要多活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老是活在網上過著紙片人一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