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的天性,有時候在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樣子,明明看起來還不錯,可是拿起相機一拍,怎麼那麼醜?大家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經驗呢?
想要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目前唯有的方法就是照鏡子,要不然就是拍照。但是大家應該都會發現鏡子裡的樣子總會比照片裡的樣子好看一些,而照片裡的樣子總是感覺有些不像自己,說難聽點,就是有些醜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照片裡的醜樣才是真實的自己,鏡子裡的都是美化和虛假的。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也未必。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鏡子裡的你和照片裡的你長得不一樣?那麼到底哪個才是你最真實的樣子呢?
首先要知道哪個才是你真實的樣子,那就必須先了解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較好看,而照片中的你,卻看起來比較差的呢?第一,重複曝光效應。重複曝光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它指的是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熟悉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這一種效果也被稱作熟悉定律。比如說有一個人他出現在你的眼前的次數越多,你自己就會越容易對他產生偏好和喜歡的感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身邊的朋友,又或是一些自己喜歡的愛豆,是不是?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時候,感覺他們的樣子可能就一般般或普通,但是長時間的接觸後就會有一種感覺,其實他還長得蠻帥的。所以常照鏡子你也就會有這種重複曝光效應了!
第二,凍臉效應。大家一般在照鏡子的時候不可能是完全靜止不動的,但照片則是只要按下快門,你的樣子就被凍住了。而所謂凍臉效應,簡單的來說就是動態的臉會比靜態的臉還要好看的一個效應!原因是人在辨識人臉的時候,一般習慣看動態臉,這個不難想像,一般真人沒有可能一動也不動的和你說,說話吧,所以看鏡子裡動態的臉會顯得更自然熟悉,反而照片裡的靜態臉就沒那麼熟悉了。
第三,關注點。美國著名教授心理學家阿蘭伯特-梅拉比安在1967年論文裡提到,有三個元素影響著我們好感度的偏差,談話時7%的用詞內容,38%的聲音表達,55%的肢體語言,也就是說人的關注點並不是單一的。想一想你在和朋友說話時,會觀察你的朋友有沒有白頭髮嗎?一般人在看動態時注意力都會分散一些,大腦會自動忽略一些大腦認為不重要的信息,而靜態的時候,所以這些信息就一目了然了。當然同樣還有一個理由是人在照鏡子的時候往往都想看自己好看的部分,在鏡子面前能自由的擺動,哪個角度好看就擺哪個姿勢的角度。而照片就沒辦法這樣隨心所欲的切換角度了,在哪個角度按下快門,那麼這個角度就是你留在世上的樣貌了。哪怕是你變著花樣拍照。角度的影響,大家應該都比我還清楚,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
那就表示相片裡的抽樣比較真實了嗎?當然不一定,大家還要知道照相本身也會讓人有變醜的一些因素哦!第四,相機的拍攝變化。首先相機和鏡子最大的差別在於鏡子是平面鏡,相機是凸面鏡和凹面鏡的組合,這些曲面鏡會隨著拍攝距離而產生畸變。大家可以看看在24毫米也就是廣角鏡頭時,拍攝出來的人已經走樣了,臉被拉長,眼睛較寬,鼻子和嘴巴都變大了。相反在300毫米的時候五官相對的變小,臉部也大了一圈,這些會好看才奇怪。而且相片會隨著像素的提高,也會把臉上的小瑕疵寫得一清二楚。 另外有拍攝經驗的朋友也會發現光線和角度也很重要。所有這些拍攝的變數都會影響到照片的真實性,所以有時朋友說你把他拍醜了,的確是有可能的。
到底哪個才是自己真實的樣子?說到底照片的不穩定因素比起鏡子來說,有太多了。比如角度、光線、距離、拍攝技巧,還要在加上現有的美顏功能。所以我認為鏡子裡你的樣子還是比較接近真實的樣子,儘管會被一些心理暗示所影響。大家可以在下面評論自己的看法哦。